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7期 > 特别策划

“221”: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的创新与激活

  作者:本刊记者 安 蔚 王运宝 见习记者 许盼丽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7-26
“大托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以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才能走得稳、行得远。

“托管期限三年起步,五年封底,最后委托方签字一定要本人签字。”在淮南市高新区智慧谷的2楼大厅里,淮南市农业“大托管”大讲堂正在开讲。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详细地给村支部书记、种粮大户讲解农业“大托管”服务合同的签订细节。

这份合同几易其稿,在修改中逐步完善,更在完善中见证着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的每一点进步。从2019年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8000亩耕地开始,3年时间,淮南市探索“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简称“221”)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服务耕地面积达2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2022年夏粮实现总产120.29万吨。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有利于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高度评价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要在农业增效、农民和集体增收上实现大突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轰轰烈烈大包干,时代发展大托管”,40多年后,淮南再一次以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登上了时代大舞台。如今,“农业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是怎样炼成的?为何能成为农业改革的样本?

夯基:小田变大田

盛夏时节,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友青种下的水稻已成青绿,3000亩稻田一望无垠,预示着一场丰收的希望。

8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前瓦村地处丘陵地带,由于田块大小不一,地势高低不平,水源分布也不均衡,耕作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每年看到大量土地抛荒,田里没有庄稼,心里着急啊。”前瓦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在村委会工作了二十多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土地是他从小的情结所系。

着急的并非王军一人,前瓦村所遇到的问题也并非个例。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将近70%的耕地分散在近2亿小农户手上,“分”有余而“统”不足。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传统分散种植模式已明显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和良种良法的实施,特别是土地零散种植导致农机无法下田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何把零散的土地“统”起来?化“零”为“整”,让小田变大田成为破解难题的一种思路。

“变”的前提是集中,第一步就是把农民手中分散的田块集中起来。在前瓦村,全村454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托管合同,以每亩650元的价格委托给村委会。

“按照‘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群众自愿、确保利益’的原则,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农业生产托管合同,明确农民保底收益。这样村集体就发挥了‘统’的作用。”杨公镇党委副书记柏沛文告诉《决策》。

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特别是土地平整后,以后自家的地在哪里?会不会要不回来?为消除农民顾虑,淮南市开发了土地延包电子证照系统。通过遥感测绘,每家每户的土地被精确标注在地图上,农户在皖事通APP上就可以对自家土地一目了然。

完成托管合同签订后,2021年10月,6台挖掘机在一片耕地里来回穿梭,高洼不平的土地被平整为良田。11月1日,前瓦村第一批冬小麦正式播种。“我以前一直是流转农户的土地耕种,因为不是统一流转,土地东一块西一块的,机械化设备根本上不去”,李友青告诉《决策》,“现在田地全部都是集中连片,机械化设备都可以一次性下去,这样仅机械成本,我一年就节省了十五六万块钱。”

如今的前瓦村,通过土地平整,新增耕地面积120亩,新建田间生产道路6223米,开挖土渠12458米,配套清淤原有沟渠,整理坑塘等,新建小型灌站2处。整村推进土地托管,可以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每年26万元收入。

小田并大田后,一个全新的前瓦村正在经历着改变。

共赢:种地的

“收益方程式”

在参加完“农管家”公司的培训后,淮南市大通区方楼村的方国兴又和方楼村签订了800亩的托管协议。“去年600亩水稻田,收了有68万斤,之后的小麦收成也很好,共有100多万斤”,方国兴给《决策》算了一笔账,“种一季水稻的成本大概是1070元,正常亩产是1200斤,能卖到1600多元,这样水稻的纯收益可以达到500多元,比之前每亩增收了100多元。”

这样的变化,让方国兴更加坚定了要和粮食打交道的信心。作为一名“80后”小伙,退伍回来后就一直没有和耕地分开过,从2013年成为种粮大户,到2017年正式接受方楼村集体的委托,如今已托管了2100亩地,分布在2个乡镇的6个村。

村集体将从农民手中集中起来的土地,委托给遴选确定的专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了“无人种地”这一关键矛盾,也是“大托管221”模式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一步。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疫情防控的时候,我们统计一个村,44户,只有27个人,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也不差种地那一点钱”,提到“人”这个话题,王军有很多话说。

随着时代变迁,成本高,收益少,是农民不愿种地的直接因素。持续上涨的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也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怎样破解“谁来种地、愿意种地”的难题?

“农民把地托管给村集体,村集体托管给种粮大户,每年都有每亩500元的保底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还会逐年增加,加上每亩140元的粮补以及55元的水电费补贴,这样一亩地将近700元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民自己种地。”大通区方楼村党支部书记方昌龙曾经给村民算过这样一笔对比账。

再过段时间,李友青种下的水稻就要收割,他开始在村里发招工启事,按天结算费用,没有出去务工的村民们都积极报名,对他们来说这又是一笔收入。“‘大托管’还有个好处就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让农村的一些剩余劳动力在农忙时给大户做工,并得到相应的报酬”,王军分析说,“农民离土不离乡,现在村里也开始发展果园等二产和三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以方楼村为例,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以每亩550元保底委托给种粮大户,500元为农户的保底收益,50元则是村集体收入,3000亩托管土地,每年给方楼村增加了15万的集体收入,“像方楼村这样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靠在土地上做文章。”

更让方昌龙欣喜的是,农民土地的统管统筹,同时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顽疾。种粮大户将秸秆打捆,由专门的公司收购,进行二次深加工利用,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秸秆加工企业,将秸秆做成动物饲料,带动了村里的附加经济。方昌龙对《决策》说道:“这两年,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多万元,感觉我们离强村不远了。”

服务:“农管家”的

平台集成效应

2021年10月,青源家庭农场通过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平台的推荐和征信调查,成为前瓦村农业生产“大托管”的服务主体,当时主营地块还在潘集区的李友青,手头并没有过多的资金接手前瓦村的2000多亩土地,眼瞅着小麦季快要过去,他十分着急。

李友青向“农管家”求助,经沟通后,安徽农管家服务公司经理助理向杰很快与本地一家进驻“农管家”的银行对接。银行了解评估了农场情况后,授信200万元,用以支付土地租金,使农场实现顺利运营。

走进安徽农管家公司,集聚了农资、银行、保险、技术支持等各个部门,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

“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后续服务必须得跟上。‘大托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以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才能走得稳、行得远”,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震宇对《决策》分析说,“创新组建安徽农管家服务公司,对接农资厂商,向种粮大户开展统一供应,全程参与服务‘大托管’各个环节,提供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全方位、    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发挥了整合资源、协调管理的关键作用。”

如何让“农管家”适应市场的逻辑,发挥出平台的作用?淮南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在采购方面,协调集中采购,解决农资价贵伤农的问题。2021年,“农管家”与皖垦种业合作,推进了近5万亩品种软麦种植,种子价格较市场价低20%,产量达到1000-1200斤/亩,收购价格每斤较市场价高0.04元;帮助从中农集团集采的化肥,较市场价低300元/吨;从山东京博农化集采的农药,每亩价格降低15元。

“‘农管家’对接农资厂商,以规模化的土地基数和厂商议价,从而促成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低价集中批量采购,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向杰笑称这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其次,在信息方面,搭建数字平台,解决信息分散的问题。在“农管家”技术部,呈现在大屏上的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地看见某地块农业受损状况。“这为保险公司做病虫害、受灾定损等提供卫星技术支撑,他们也更愿意开发农业保险产品,给大户‘托底’。”向杰告诉《决策》,如今的农管家服务已经从田间扩展到“天上”。

“大托管”涉及政府、银行、保险、村集体、农户、服务组织等不同主体,“农管家”开发建立了“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网络数字平台”,将这些信息织成一张网,成为公司的另一大创新,一个APP实现贷款申请、保险理赔、土地确权和托管信息查询、农技农资服务在线咨询全覆盖。

三是在种植方面,指导科学种植,解决良种良法推广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淮南市水稻、小麦的种类一度达到600多种。品种多、品质不一,也给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挑战。为破解难题,淮南市协调政府农技部门入驻平台,对农业种植加强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指导科学播种、施肥和有效病虫害防治,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力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淮南凤台县,一个个传感器出现在田间地头,小型气象站监测着晴雨风雪,无人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空巡飞撒药,每一株麦苗都有着自己专属的代码,每一刻的生长都有记录,智慧化让淮南的农业生产插上了“数字的翅膀”。

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的跟进,发展了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更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两强一增”。2021年,淮南市粮食增产9.6万吨,增量在全省16个地市中位列第一;其中,“大托管”发源地凤台县小麦亩均产量同比提高1.5%,收购价提高10%,总体效益提高11%;水稻亩均产量同比提高1%,收购价提高5%,总体效益提高6%。

托底:种得安心更放心

在外打工十来年后,寿县农户李方迅决定回老家种地。2021年水稻季,是李方迅回老家后种植的第一季。一场水灾让他在寿县租种的水稻有180多亩被淹。保险公司在核实定损后,给他理赔了12.8万元,让他收回了受灾地块的种地成本。

以往,小农户直接对接大户,一旦大户遭遇自然灾害、资金链断裂,就容易发生跑路现象,导致土地撂荒。对此,寿县安丰镇谷贝村党支部书记王教宇深有感触,2014年,村里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但因为农业靠天吃饭,抗灾能力弱,4个种植大户中跑了3个,最后只能由村集体为农户垫付了租金。

大户跑路及由此带来的土地撂荒,根本原因还是农业生产的风险高。为此,淮南市推动多家保险公司量身定制农业保险新产品,综合保底收益和生产成本,以一亩地2000元,包括全年一亩小麦700元、一亩水稻1300元的保额,为种植大户“托底”。“结合农业生产托管‘保底收益+分红’的特点,在国家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提供商业补充保险。”国元农业保险淮南中心支公司负责人沈耀华介绍,2021年为农业生产托管改革试点提供了4000万元的风险保障。

保险托底通过创新粮食收入保险产品,对托管耕地保低收益予以托底,既降低了农民种地的风险,还能够作为他们获取信贷的基础,为融资增信。

由此,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汇聚多方合力,各方主体利益都得到了保障。2021年,淮南市参与“大托管”的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共盈利3200万元;建设银行淮南分行、寿县农商行等四家银行为“大托管”新增贷款6350万元,无一笔违约;国元农险、太平洋财险、国寿财险三家保险公司新增目标收入保费473万元,赔付197万元。

“一托底”让农业经营主体种得安心,如何让种粮大户收获更多,在农民保底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分红收益?

在“农管家”公司的直播间里,“淮畔良品”的主播们正在大力推广淮南市各地农产品,“寿县贡米”等知名农产品上架即被秒光,供不应求。最大程度发挥淮南地方农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本地特色农产品,推进品牌建设,让本地农产品“出得了村、进得了城”,以此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改革与创新是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的底色。2021年,农业生产“大托管”被写入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国家农业农村部发文推广,先后入选2021年度全国二十大改革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土地集中之后是人的集中,这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大托管’改革就是在农业生产的‘两强一增’上做文章。”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景介绍说,“下一步,淮南市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大托管’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按照“市场思维、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链条延长”的改革思路,淮南在全国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切实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不仅激活了农业农村,更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具有极大的样本价值和示范意义。

回望淮南市前瓦村,“轰轰烈烈大包干,时代发展大托管”的标语,被绿色田园环抱。由“大托管221”农业生产方式引发的一系列深层改变,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发生着。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