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8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安徽黄铺探路“小田变大田”改革

  作者:本刊记者 姚成二 鲍 阳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8-26

密集来访!

最近,安徽省潜山市黄铺村十分热闹,来考察“取经”的人是一拨接一拨。“有省领导来指导的,也有市领导带队调研的,更多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村一级‘组团’来学习,有时候一天要接待4拨人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庆潜山市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告诉《决策》。

来黄铺村取什么“经”?“他们有的带着农田建设的问题,有的带着土地流转的困惑,有的带着工作机制的疑问,均指向了黄铺村正在开展的小田变大田改革。”

2022年,黄铺村在全省率先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完成1500余亩,实现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良好成效,成为践行安徽“两强一增”行动的生动写照。

黄铺村是怎么做的?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三大难题

“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这是黄铺并村前传唱的一句民谣。

黄铺村全域以丘陵地形地貌为主,农田耕种条件差,自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引入市场主体,成片流转田地和山场,农业产业化在这块“黄泥巴”土地上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黄铺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又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村党委会经过深入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三大难题。

一是规模经营不足。黄铺村农田地块散、面积小,每块田地都有分隔的界线,群众不愿意、不同意消除界线,导致机械耕作难、经营成本高,农业经营主体也望而却步。“田块太小了,大户不愿意承包,村里倒贴钱也不干。”王绍南告诉《决策》。

二是农田存在撂荒。黄铺村整片的田、平畈的田能够流转给种植大户,但边角小块的“补丁田”“巴掌田”,却因机械化耕作难、经营成本高,大户不愿流转,一度出现“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有人有地还难种”现象,一些小田被动撂荒。

三是基础配套薄弱。黄铺村地域广大,基础建设历史欠账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存在农田灌溉“引水难”、农业机械“通行难”、精耕细作“管理难”、粮食产能“提高难”,田间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四难三低”窘境。

怎样有效破解“小田制约”的困境?

“只有小田变大田,才能有效破解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困局。”王绍南告诉《决策》。

深入思考后,今天3月,王绍南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给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写了一封名为《关于在黄铺村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的建议》的信,很快得到了郑栅洁的批示。

“省委书记的批示,更加坚定了黄铺要做好小田变大田的决心和信心,为全省闯出一条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王绍南铿锵有力地说道。

随后,一场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在黄铺村正式拉开序幕。

“组界确界、户权确亩”

一走进黄铺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张黄铺村全域全景图映入眼帘,王绍南指着地图说:“黄铺村按照‘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发展思路,做出规划图,分年、分片推进实施。”

2021年,黄铺村两委换届后的新一届班子,将小田变大田列入今后五年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并依托《黄铺村村庄规划》等,编制了《黄铺村“小田变大田”三年建设规划》,对农田地块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改造,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改革顺利实施。

有了规划引领,接下来便是具体推进,首先要将农户手中的田地流转过来,这时难题出现了。

“在推进小田变大田过程中,最大难点和阻力是如何妥善解决好农田‘组界’和‘户界’的问题,打消农民的顾虑。”王绍南告诉《决策》。

怎么办?黄铺村探索出“组界确界、户权确亩”新方法。

在“组”层面,针对村民组田亩之间“参差不齐、交融互渗”现状,按组界“线条清晰、自然美观”原则,由所涉村民组理事会现场协商调整,当场明确新界限、测出新面积。

在“户”层面,针对农户田块之间“大小不一、质量不一”现状,黄铺村创新“户权确亩、消除四至”做法,组织农户对整治后的“大田”逐块测量面积,以土地二轮承包发证面积为基数,将农户零散承包面积并入“大田”,最后由“村民小组会议确定、农户签字确认”确定农户承包面积。

“‘组界确界、户权确亩’后,农户之间没有了现实的田块界限,只有概念中的亩数,既保障了群众的利益不减少,同时为改革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黄铺村党委副书记聂达强说。

为了更好获得农户支持,黄铺村还探索出“双向承诺”机制来稳民心。

一方面村里对群众承诺“一不变两就高”:一是小田变大田后保证每家每户实际所承包的亩数不变;二是土地流转租金保底,同时比照周边村市场行情不设上限,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付给群众土地流转租金。同时,土地流转租金与粮价挂钩,以每亩300斤稻谷市价结算,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兑现流转租金,让广大群众吃下“定心丸”。

另一方面,群众也对村里承诺“一项内容”:同意消除自家承包农田四至,支持改革。

在实践中,黄铺村还创新出“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工作法,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议事会初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理事会参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并邀请农民代表、“五老”乡贤、妇女代表等共同参与改革全过程,确保改革每个环节和过程都体现出“群众主体性”。

“我们组今年搞农田改革,村里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充分尊重了村民意见,大家积极性特别高,都支持这个事”。黄铺村林老屋组村民傅远鹏高兴地说。

“三高”同步

80天。

这是黄铺村首批1500亩小田变大田建设从项目启动到完成平整、耕种的时间。

“虽然前期黄铺村推进了高标准农田整治,但由于资金量少,整治覆盖面小,整治标准不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小田变大田问题。”王绍南对《决策》分析说。

为实现项目建设规范与种植需求相匹配,黄铺村小田变大田坚持规范实施,“三高”同步推动质效提升。

首先是高效率建设。黄铺村按地形地貌不同,每100亩左右设置片区,组织村组代表因地制宜现场设计,让施工队参与现场会议协商,现场确定各片区供排水系、机耕路网、土方量和资金量,各施工队现场议价、抓阄确定施工片区。

同时,倒排工期、确定完工时间,对不能及时交付使用、影响粮食播种的,在工程款中按照300元/亩予以扣除。各施工队日夜赶工期,没有一个因工程施工耽误耕种农时。

“让村干部积极带头引导、农户主动参与设计,施工队全程参加协商,这样的民主协商会既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高效率,也能从源头上杜绝腐败问题。”潜山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董汪林告诉《决策》。

目前,黄铺村已将9个组的1500余亩、1942块“零碎田”,变成了517块“大块田”,农田个数缩减率达73.4%,优化布局3-4米“区间道路”,配套实施沟渠、管道水系连通和引流灌溉配套工程,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100%,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初步成形。

其次是高标准实施。黄铺村邀请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从技术上指导施工队“保留30公分耕作层,回收复填”,保护宝贵耕作层和犁底层不被破坏,并组建“包片村干+理事会成员+‘五老人员’+老农民”组成项目实施小组,与专业监理单位一道实行“双监管”,聘请审计单位全程跟踪审计,保障小田变大田工程质量。

最后是高效化耕种。整治后的所有“大田”由农户委托村集体合作组织统一经营,村合作组织择优选择种粮大户耕种,并择优选择种植安徽省农科院张效忠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研发的“瑧香丝苗”优质水稻。同时,组织施工队配合种植大户,对整治田块进行跟班作业,保证了项目区夏种进度。

“‘三高’建设后,大户抢着承包农田,项目区耕种率达100%,从根本上改变了规模经营不足、农田撂荒严重、基础配套不足等现象。”王绍南告诉《决策》,相继引进有余跨越、韵达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余家。

“三增一变”

“我承包种田14年了,饱受小田痛苦,水系、机耕路都不行,免费让我种我都不想要;现在田大了、路通了、水畅了,今年我承包了郝冲组农田260亩,我对今年山冲田的收成有信心”。种粮大户李神送感叹说。

李神送的信心满满,来自于农田明显增量。小田变大田后,黄铺村“单块田”面积明显增大,目前11个项目区的每块农田平均面积由0.77亩提升至2.9亩,极大提高了土地流转率。

同时,通过降低田埂系数、优化减少沟渠数量,将群众部分分散的自留地、菜园地,通过“旱改水”方式并入大田,农田实际播种面积较项目实施前增加3%左右。

农田增量的同时,农业也在增效。黄铺村基础配套的完善,使得群众告别了人力畜力耕作、人工肩挑背驮等传统生产方式,项目区内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

“通过耕作层剥离回填、增施有机肥、机械深松等措施,项目区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董汪林测算,小田变大田后,田块亩均产粮可由以前的550公斤/亩增加到650公斤/亩,同时通过“良种、良法、良田”相融、“农机、农技”相合,项目区基本实现“一稻一油二茬轮种”,复种系数提升至1.7左右。

更重要的是,黄铺村通过小田变大田实现了广大农户、种粮大户、村集体的三方共赢,增收显著。

郝冲组老党员郝汉青算了“一笔账”,赞叹收益明显增加:“我们郝冲组是个小山冲,大户嫌我们组田小成本高、不愿种,每年给我们组农户田租2万多元,今年小田变大田后,租金提高到7万多元。”

让郝汉青没想到的是,后面收益还会增加。黄铺村承诺项目区土地流转租金头前三年为300元/亩,后增至450元/亩,建立租金逐年增长机制,得到村里广大群众支持。

农民增收了,种粮大户效益怎么样?

“小田变大田是我们最盼望的事,以前三四分亩的小田耕作要三四十分钟,小田变大田后3亩地也只要这么长时间,以前小田一天只能机插15亩,现在能一天机插60亩左右,效率高了、产量也高了。”种粮大户韩郑友尝到了科技种粮的甜头。

小田变大田后,更加有利于机械强农,耕作亩均节约成本190元左右;通过科技强农,调优种植品种和栽培方式,种植大户亩均可增收120元以上。

“现在,农业经营主体都抢着来,村集体经济的‘轮子’转起来了。”目前,黄铺村已建成年产能2500吨的粮食加工中心,正在打造农产品展销中心,并谋划五彩稻田、观光栈道、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预计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840万元、约增长4%左右。

更重要的是,黄铺村在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持续进程中,乡村面貌明显改变:村庄面貌更靓了,干群关系更近了,邻里之间更亲了,成为安徽“两强一增”行动在乡村一线的成功实践。

从黄铺村的一个示范点,扩展到安庆市来看,目前已实施小田变大田面积31万亩。安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方修义告诉《决策》:“安庆将深入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发挥黄铺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形成小田变大田建设新热潮。”

放大到皖南地区来看,黄铺村小田变大田改革,有效破解了皖南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农业机械契合发展的困局,为皖南地区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黄铺模式”。

在黄铺村党群服务中心,王绍南对“黄铺模式”进行了概括:“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抓党建促振兴这个‘根’和‘魂’;二是坚持群众参与,每个环节和过程都体现出群众主体性;三是坚持资源整合,突出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充分发挥‘1+1>2’的放大效应;四是坚持担当奉献,始终把保障大户、农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一套系统的基层工作法。”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