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到村一级!
6月14日,安徽省粮食安全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查找短板、强化举措、建立长效,真正把粮食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深刻认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坚决扛粮食安全责任,为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压舱石”。
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通过探索“粮经共进”新模式,有效协调政府需求和农民诉求,实现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统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拓展了新思路,其主要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稳住农业基本盘,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谯城区“粮经共进”模式通过土地整理、土地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合“两强一增”,在“稳面积”、“稳产量”和“稳效率”上持续发力,全面挖掘粮食生产空间、创造科技提升空间、改进农机服务空间,有力保障了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一是用“好”土地稳面积。谯城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一方面,谯城区并不像山东寿光、莘县一样只进行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是结合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以“粮经共进”为主线,以小麦套种朝天椒为抓手,扛起丰产丰收的重大责任。2022年,全区通过套种、轮作等方式种植辣椒30万亩,在全国县(区)种植面积排名第1位。另一方面,又以退林还粮和整合利用抛荒地、旱地、边角地块为基础,扩大可耕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截至目前,全区实现退林还粮近4万亩,整合利用抛荒地、旱地、边角地块1万多亩,2018-2022年,谯城区土地面积呈逐年递增态势。
二是用“足”科技稳产量。谯城区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着力通过科技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进耕作方法,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用科技引领变“粮田”为“良田”,促“种优”获“粮丰”。经过科学测算,从“亩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等因素看,小麦+朝天椒套种提高了透风透光性,能够使小麦充分吸收朝天椒移栽时增加的水肥,增加小麦亩穗数、穗粒数。而且朝天椒套种小麦能够抵御倒春寒,还能够使每亩垄套辣椒比满种辣椒增产300-500斤。此外,谯城区还通过科技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着力抓好良种联合攻关和种源技术攻关,培育种植优质小麦60万亩,并实现“一颗辣椒杆上产2公斤辣椒”,真正做到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亩均产量的双提高。
三是用“活”机械稳效率。谯城区持续推进“机械强农”行动,实现良机与良田、良种、良法相匹配,提高机械装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通过对传统农机装备的升级改造,使农机能够灵活应用于不同地域、产业、空间等场景,能够为粮经共进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化的生产服务,并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掌握小麦和朝天椒生长的动态数据。2021年以来,谯城区探索的无人农场采取智能化、智能化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70%,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近20%,切实保障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稳产增收。
“钱袋子”鼓起来
“钱袋子”鼓不鼓,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根本在于建立农业农村发展导向型的农民增收机制,谯城区小麦+朝天椒套种的创新实践,就是在构筑粮经规模共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农业农村发展为导向的农民增收格局。
一是调优结构,壮大了经营性收入。谯城区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发展麦套、蒜套、菠菜套、药材套等,实现一肥两用、一地双收,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切实增加了经济作物收入。2021年,谯城区以21个小麦套种朝天椒高标准示范区为抓手,每亩地为农民额外创收8000-15000元。
二是促进就业,提升了农民工资性收入。谯城区小麦+朝天椒套种产业规模化种植,既在生产环节吸纳本地农民就近就业,又通过打造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条,在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等环节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朝天椒在耕、种、收、加工、仓储和物流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用工价格每人每天约100元,通过劳务服务可以为用工农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0000元。2021年,双沟镇孙集村村书记种植麦套朝天椒近400亩,带动脱贫户3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达到了15000元以上。
三是盘活土地,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谯城区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农户”模式,动员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乡村振兴公司统一对外出租流转,再鼓励当地种植大户、外来工商资本认领土地,进行小麦+朝天椒连片套种。村集体对外规模化流转的地租价格由400元/亩提升到了700元/亩,农民获得了稳定、高位的租金收入。在此基础上,公司还成立了农资供销、农机托管和劳务派遣三个服务组织为连片套种的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每年为全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0多万元。立德镇乔楼村通过村乡村振兴公司对外共流转土地8500亩,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67.65万元,农户作为股东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获得了每亩40元的二次分红。
四是完善政策,提高了转移性收入。谯城区按照上级政府政策要求,并结合粮经套作实践,配套出台“四带一自”特色种养、朝天椒规模栽培、发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等奖补政策,朝天椒规模种植每亩补贴300-400元,大幅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此外,为大力推进机械强农,出台了辣椒移栽机、收获机购置补贴方案,农机购置主体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购置机械补贴外,还享受购置机械总额30%的财政补贴、总额30%的3年贷款贴息。为强化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功能,实施了农业保险“以奖代补”模式,为连片种植达到30亩以上的小麦+朝天椒套种户减免保费,让农民不再为自然灾害“买单”。2021年,参加农业保险的朝天椒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参保率达到70%。
打造链状产业形态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既是稳粮增收的应有之义,也是稳粮增收的应然趋势。谯城区小麦+朝天椒套种夯实了一产、增强了二产、催生了三产,统筹全产业链发展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了链状的产业形态,有效推进了乡村三产融合与产业兴旺。
首先,一产扩量提质。谯城区小麦+朝天椒套种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2008至2022年逐年递增,朝天椒种植面积也比2021年的15万亩翻一番,从事小麦+朝天椒套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大户约1500家,规模较大的育苗基地15家,在全区21个乡镇创建了21个小麦套种朝天椒高标准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体系逐渐完善。2022年,芦庙镇建设了20多亩的朝天椒新品种示范基地,示范新品种82个,其中,安徽省蔬菜产业体系供种19个,创响了芦庙镇“中华辣椒第一镇”的区域品牌。
其次,二产加快推进。谯城区积极推进小麦+朝天椒套种,由生产环节向仓储、加工和流通环节纵向延伸,初步打造了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生态。在仓储环节,利用项目资金、工商资本建设12座冷库和38个烘干厂房,服务朝天椒烘干、色选、冷藏等。在加工环节,引进亳州市保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分拣、烘干、打浆、打粉、冷藏等于一体的辣椒加工厂。在流通环节,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资金1500万元,建设具有交易、检测、仓储等功能的朝天椒物流集散市场,服务约1.5万家市场交易主体和170余万消费群体。
最后,三产不断壮大。一产扩量提质和二产加快推进催生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目前,全区18个乡镇建设了小型朝天椒交易市场,全区拥有从事朝天椒收购、销售的经纪人约2000人,从事朝天椒收购、销售的企业20多家,极大拓展了农产品的交易空间,拓宽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依托小麦+朝天椒套种的特色产业优势,深化农旅、农文、农商融合,实现了向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纵深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坚定不移地守住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谯城区的小麦+朝天椒套种实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统一,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实现了“藏富于民”,是推进粮经共进、保障粮食安全的成功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