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决策部署, 2021年12月,经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初步实现“一章审批、一窗受理、一套清单、一网通管”,得到省委书记郑栅洁同志批示肯定。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发展预期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芜湖片区实有法人企业5074户,注册资本总计628.7亿元。
聚焦机构重塑,实现“一个主体对外、一颗印章审批”。组建行政审批局,将关联度较高的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到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市场监管三个审批板块。落实“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按照统一高效和应划尽划原则,将省、市、区级共382项事项全部划转至行政审批局,涉及26个省级部门和20个市区级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一颗印章,实现“一个主体对外、一颗印章审批、一个平台服务”。目前,企业在政务大厅综合窗口仅需0.5个工作日就能一次性完成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免费公章等业务办理。
聚焦无差通办,推进政务大厅“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建成全省首个自贸片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标准政务服务环境。对标上海徐汇区设立“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集约整合政务大厅办事窗口,将传统的“多窗受理”变为“一窗受理”,窗口数量压缩一半以上,企业仅需向一个窗口、一名工作人员、递交一次材料或提出一次诉求就能办理芜湖片区承接的事项。“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彻底打破窗口业务壁垒,构建“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一窗通办”和“专业人干专业事”,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聚焦创优环境,有机融合“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创新“标准化+非标准化”企业服务新模式,“标准化”服务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主导,探索创新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务平台建设;“非标准化”服务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聚力解决企业个性问题、行业共性问题。探索建立“342”机制,即“有困难找我们、要资金找我们、要人才找我们”3大核心功能、“助企纾困”“金融超市”“政策兑现”“人才驿站”4个线下窗口和“企业赋能”“国际交流”2大特色场景,打造“全覆盖、全过程、全功能、平台化、网络化、个性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聚焦方式创新,为企业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打造7×24 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提供“管家式”帮办代办服务,通过“窗口无否决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制度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统一执行“窗口无否决权”,窗口工作人员不能随意说“不”,真正为企业“不设路障设路径”。设立帮代办窗口,建立“联企帮办代办”机制,主动对接片区重点企业和项目,以项目审批难点焦点问题为导向,实行项目审批精准帮办代办服务。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多种评估评价形式推动政务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聚焦流程再造,通过“物理集中”催生“化学反应”。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实行企业开办“套餐式”服务,实现“一窗受理、集中办理、一链办结”。精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行施工许可核发告知承诺制、低风险工程免于施工图审查、消防验收备案豁免或告知承诺制、工程质量验收告知承诺+工程质量终生承诺,实现“拿地即开工”。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政务服务网芜湖片区板块,承接事项实行全程网办。建设一站式智能审批平台,企业可以一次性申报所有材料,避免多头重复提交。
聚焦审管衔接,创新“监管+服务”模式。针对风险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监管领域,将过去的政府部门上门执法转变为部门及专业机构联合“会诊”,实现监管与服务有机结合。搭建智慧化数字监管平台,建立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机制,集成涉及生态环境监管、市场监管、工程建设等20个重点领域的易见、易发监管事项,组建一支跨部门风险排查队伍,实现网格化、精准化日常监管,有效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检查执法,减少对市场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干扰。
(来源:芜湖市委改革办、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