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芜湖市改革典型案例之六:搭建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全面助力长江大保护

时间:2022-10-2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及“十年禁渔”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6月以来,芜湖市启动建设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多部门共享一套感知设备、共建一个长江专题数据库、共用一批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全面整合涉江执法力量,打通数据孤岛,构建起覆盖长江禁捕、打击非法采砂、岸线和自然保护区侵占、水质和大气污染防治、坝体崩岸监测等要素的一张图监管,实现长江大保护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变,对非法采砂、捕捞等涉江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推动长江芜湖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搭建一个平台。聚力构建统一指挥、执法联动、综合治理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平台共设企业建设、江豚保护区、岸线保护、林地保护、水域变化、湿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山治理等8大静态专题,可对非法捕鱼、非法采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坝体移位、倾倒垃圾、交通安全、船舶污染等8大动态要素进行日常监管。平台一期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底图,通过历年卫星图层对比,对长江岸线企业(园区)搬迁、植绿复绿、湿地保护等进行监测管理。平台二期扩充了打击非法采砂、捕鱼、倾倒垃圾和易崩岸段监测等综合监管功能,在整合海事、公安、水务、环保、农业、交通等相关部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遥感卫星、雷达、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长江流域芜湖段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监管。目前,在长江芜湖段卫星遥感地图上,随意点击一个监控点位,可实时查看高清视频画面,检查是否存在非法采砂、捕鱼等行为;通过雷达信号,过往船舶动态监测信息尽收眼底,实现对违法船舶的精准识别和追踪。

整合两种要素。在数据资源方面,整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雷达、摄像头等物联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以及海事、公安、水务、环保、农业等业务数据,组建基础数据库。芜湖海事局开放了芜湖段7座脉冲雷达站点,开创性地将海事原始雷达信号数据接入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雷达与视频监控综合分析联动,大大提高对非法船只智能识别的精准度,还避免了新建设施对长江沿线的破坏。鉴于偷渔及非法采砂等不法分子在联合执法过程中会弃船上岸逃跑,市公安局共享了已建视频点位数据,平台接入沿江5公里范围内“雪亮工程”布设的90个视频监控点位,通过水上、陆上视频监控的联动,对不法分子实施岸上抓捕。在执法力量方面,全面整合涉江职能部门一线执法力量,建立“预警+出警+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实现流程化运行、扁平化管理、快速化响应,有力提升平台运行效能。目前,芜湖市已在长江流域芜湖段的26个点位上,整合了26条执法船(艇)、2架无人机和229名执法人员。

破解三大难题。一是破解“监管难”。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监管方式从单纯的人防向“人防+技防”相结合转变,并将事后监管变为事前预警。目前,平台已通过遥感卫星,对全市长江岸线整治以来216个整治项目,长江1公里范围内已搬迁的41家企业以及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拆除的33个非法项目进行有力监管。同时,平台还通过集中管理长江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分析可见光、热红外等前端设备采集数据,联动雷达跟踪,及时发现并预警非法采砂、非法捕鱼、非法倾倒垃圾、长江水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有效提高长江违法事件智能感知能力。二是破解“取证难”。通过视频算法对可疑船只进行自动拍照留底及视频录制,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对抓拍留证得到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分析,建立异常船只轨迹、高发江段时段等模型。目前,无论是岸边船只非法采砂,还是夜间船只江中拉网,智能监控平台都能全程记录,取证变得十分方便。三是破解“执法难”。委托专业公司研发雷达初筛、雷达视频联动、视频精准识别等算法,对高空瞭望探头、雷达组网等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识别,发现可疑船只后,系统生成预警信息,实时推送至相关一线执法部门。尤其是夜间,利用热成像监控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全江巡查,一旦发现非法捕鱼、非法采砂、非法倾倒垃圾等涉江违法行为,立即指挥就近的执法艇前往现场执法。自平台运行以来,通过雷达和视频的实时监控,累计抓获非法泵船21艘,其中芜湖水域5艘、相邻市水域16艘。

(来源:芜湖市委改革办、市发改委)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