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四项建设”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如何科学把握公安派出所基础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到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成效。笔者自2017年调入轨道交通分局,先后任职三十埠站派出所和相城站派出所。在派出所管理实践中,发现基层工作想要干的好、干出成绩,必须要以基础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从实战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层面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下面,我将结合合肥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近年来信息化工作情况,对加强轨道派出所基础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想法。
一、合肥市轨道交通分局相城站派出所信息化建设情况
当前,随着我市轨道交通正式迈入组网发展新阶段,现已开通的五条地铁线路信息化建设硬件基本成型。其所对应的五条轨道派出所信息化应用已具规模,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当前五条线路公安网络均已贯通,网络核心交换设备、网速都能满足当前信息化建设需要。二是设备装备到位。我所现有计算机128台,数字证书配备率、联网计算机注册率、“一机两用”监控系统运行率均达到100%,派出所全部建成标准化信息采集室,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三是人脸识别投入试用。目前,人脸识别系统已进入到应用评估阶段,其与监控平台、边界系统、350M通讯系统耦合效应正逐渐显现,有效挤压了轨道内违法犯罪空间。四是信息专业人才配备到位。分局筹建之初,便成立轨道科技信息化工作专班,专职负责轨道公安科技信息化的各项工作,确保了轨道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与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同频共振,满足了公安工作实际需求。相城站派出所在成立之初,便仿照分局做法,依据所部人才库,组建了一支具有35名电脑特长的科技专班队伍,为派出所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扎实保障。
二、当前基层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已基本成型,各类硬件配置已能胜任当前工作需要,但由于意识、管理、核心应用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果和公安实战效果尚有欠缺。例如,业务流、工作流不能真实、准确、鲜活的进入公安动态数据库中;日常警务动态信息与公安数据库静态警务信息融合更新度不够,数据更新度较慢。在当前信息化建设推进的大背景下,凸显出了应用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等方面的缺位。
一是信息化应用意识不强、能力不够。派出所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烦琐,工作成效不明显,基层民警对信息化工作感到茫然,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信息化建设产生抵触情绪,缺乏专注度和强烈的应用意识。除此之外,在当前的基层派出所中老民警占比较高、年轻民警占比低,信息化操作应用水平整体较低。这一现实实际,一定程度阻碍了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二是尚未建立规范数据采集奖惩机制。基层派出所是社会信息采集的主要部门、责任单位,但基层民警没有把业务流、工作流数据真实、准确、鲜活采集录入到公安动态数据库中,没有将其作为一项日常重要工作,关键是没有建立数据采集激励机制,对基础信息采集缺乏有效监督约束。三是应用培训不足。应用培训与实际应用结合度不高,综合运用各种信息系统的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基层公安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在轨道内,许多信息应用停留在查询、研判等环节,纵深化的信息应用层次较低。四是研判成果不多。情报信息研判是大情报系统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工作质量的生命线。目前情报信息研判成果量少质弱、时间滞后主要原因是缺少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侦查破案、有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人人参与、互通互助”的研判氛围,致使很多研判成果相互重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三、推进基层派出所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把当前社会动态信息化融入公安信息化建设当中,以信息化为引擎,引领警务变革、整合警务资源、改革警务模式、创新警务机制、提高警务效能,推动公安工作逐步向“决策科学化、打击精确化、防控动态化、队伍正规化”目标迈进。
一要树立服务应用实战是基础信息化的核心意识。以“实用、实战、实效”为导向,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应用,以基层民警实践意见为改进导向,促使技术部门弥补和修订各类系统缺陷,使信息化建设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要建立基础信息建设长效机制。信息化建设对派出所警务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要建立基础信息建设推进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将信息化融入民警日常工作,使其固定化、模式化。
三要建立考核导向机制。建立以源头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打防控一体化为重点的信息化应用考核导向机制,坚持定期统计、定期考核、定期通报,引导民警在实战应用中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营造浓厚信息化应用氛围,推进信息化建设纵深发展。
四要强化教育培训。要加强民警教育培训,让民警充分感受信息化建设益处、尝到甜头,增强民警学科技、用信息的自觉性和内驱力,变“要我学、要我用”为“我要学、我要用”,形成上下一心抓建设应用的工作合力。
五要加强日常运维管理。加强人才保障,强化专业维护管理人才储备,成立技术小组,保障服务应用。
(合肥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相城站派出所 李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