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9期 > 路径/实务 > 区域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作者:张 缨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9-23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必须在认识上高站位、文化上出实招、特色上下功夫、保障上再加强。

一片湖,一座城,共生共荣。

环巢湖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是自然赋予合肥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母体和摇篮。

重新审视、锻造、彰显环巢湖湿地的文化价值,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合肥标识,对于助力打造合肥“最好名片”,增强城市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肥作为新晋“国际湿地城市”,与全球国际湿地城市同台竞技,要想实现“后来居上”,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必须在认识上高站位、文化上出实招、特色上下功夫、保障上再加强。

跳出湿地抓建设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它与海洋、森林共同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是冰冷的洪荒之地,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有生命、有个性、有规律、有灵魂、有精神。

首先要持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环巢湖十大湿地文化内涵,助力打造合肥“最好名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与牢记“三敬畏”结合起来,与加快形成合肥湿地建设特色结合起来,与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起来,与打造城市软实力结合起来,并贯穿到各地湿地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让文化铸魂塑形赋能落实落细落小。建议成立市级湿地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实施建设,属地负责运营管理,开创合肥市绿色“生态之城”新境界。

其次要大力导入文化理念。打造“最好名片”,重要的是实现湿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共赢。要以文化为重要支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城市研究,加强智库建设,加强专家协商,加强文化培训,特别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的氛围。

第三要始终增强系统观念。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既不能零打碎敲,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简单地就湿地抓湿地建设。对领导者、建设者、参与者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物质与精神、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警惕片面、机械、碎片化地解读保护,完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架构。

把文化思维贯穿建设全过程

规划中,要发挥文化的龙头牵引作用,建设中,要发挥文化的骨架支撑作用,运营管理上,要全方位体现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加快推进政策和制度的有效供给。建议市政府加快拟定环巢湖湿地文化建设的正负面清单,制定有利于促进环巢湖湿地文化建设的鼓励性政策,加快制定促进环巢湖湿地农文旅康养新业态发展激励措施。要着眼长远,对标伦敦湿地中心、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等国际一流城市湿地,加快编制“环巢湖湿地文化建设专项发展规划”,“一盘棋”谋划,多部门参与共建;十大湿地所在地政府,要分别编制更具针对性的湿地文化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借鉴成都等地做法,抓紧出台“环巢湖湿地文化保护开发实施细则”,完善市民公约、湿地保护行为手册。

加快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有效运行。围绕机制体制建设、资源优化整合、文化品质提升等“难点”、“堵点”,跳出条块分割传统思维的框框,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促进物质与文化、硬件与软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建议抓紧编制全市《环巢湖十大湿地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环巢湖湿地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要求》以及年度行动计划。要增加管理的文化含量,研究制定环巢湖湿地文化建设量化管理系统,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设置文化建设指标,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相互衔接。

加快推进物质和精神的有效融合。把环巢湖湿地建设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城市的“文化之锚”、网红打卡地,就要保护与传承好历史文化,挖掘并呈现创新文化,将更多文化元素植入环巢湖国家湿地的肌理,强化湿地与湿地之间内在的文化关联,增强十大湿地公园文化标识度,以“天人合一”、“城湖共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为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打造更多文旅休闲空间,展示合肥“国际湿地城市”的风范神韵。

讲好“合肥故事”

要以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理念,谋划建设一批彰显“最好名片”精气神的环巢湖湿地重大文体设施项目,全力打造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和亮丽名片。

在品牌建设上,要打造闪光点。杭州西溪湿地在建设中,坚持文化赋魂、技术赋能,突出景观的文化设计,造就了“荡、漾、堤、塘、岛”的丰富景观,这一做法值得合肥学习。要做足合肥的“水文章”“湖文章”,以环湖十二镇为“引爆点”,对环巢湖历史人文元素通过传统物理形象、文化意象、表情符号的深度挖掘、精准提炼、萃取转译、文化植入,使之成为“一镇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主题依托和灵感源泉,打造“最巢湖”的乡村文化肌理,滋养“最合肥”的城市公共空间,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没文化的粗制滥造,高质量建设“美丽中国新样板、美好生活新天地”。

在文化建设上,要找到结合点。重视“合肥文化”课题研究,建议成立“合肥城市研究院”或“合肥城市研究会”,深度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外地经验和本地特色的结合点。进一步汇聚更多力量参与湿地建设,充分调动普通市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经营主体的主动性。争取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支持,成立环巢湖湿地文化智库,为湿地建设提供专业的咨询、论证、评估等服务。

在创新发展上,要培育兴奋点。唯有与时代、与创新同频共振,才能赢得先机。要加强与国际湿地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厚植文化沃土,提炼“科教名城”“科创名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以环巢湖湿地为“演练舞台”,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项目、新传媒为“看家本领”,讲好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合肥故事”。建议在十大湿地公园择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场景。

“质”的提升

今天,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求和期望文化软实力的赋能,不仅要提供物质层面“量”的增长,在城市空间塑造和文化内涵上更需要“质”的提升。

第一,要注重市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进一步激发业务主管部门、协办部门落实主体责任,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更多国有、民营大企业参与到环巢湖湿地建设中去,像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一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第二,要注重人才引领。建议将湿地研究、设计、规划、运营、管理等相关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保障范围,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人才,在湿地研究、设计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媒体宣传等方面,广纳英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第三,要注重文明引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要紧扣时代脉搏,让环巢湖湿地及周边村庄,成为传播主旋律的最集中、最亮眼、最文化的宣教高地,通过举办“渔火节”“音乐节”“露营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以及艺术创作、民俗节庆、会展经济、体育赛事、网红打卡等形式,推动文化资源在全市均衡分布,在“扩容增量、提质增效”中,滋养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合肥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要注重文化引领。要突出“主题性”,面向社会统一征集、设计、制作环巢湖湿地logo和湿地公园标识标牌,赋予湿地主题公园以更多的文化元素、创新元素,打造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IP。要丰富“多样性”,让环巢湖湿地成为市民的文化家园。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在环巢湖湿地周边区域适时、适度、适量地建设一批湿地博物馆、乡土文化纪念馆、私人艺术品收藏馆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巢湖“文化视窗”。

(作者系合肥市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