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3年 > 2023年1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河南长垣“四个一”主导产业发展路径

  作者:课题组  编辑:鲍阳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3-01-20
长垣通过“四个一”产业发展路径,使县域治理“三起来”的科学内涵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长垣市通过“四个一”产业发展路径,无中生有育产业,将一张产业蓝图绘到底,使县域治理“三起来”的科学内涵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长垣市领导班子长期以来秉持“不折腾、不懈怠”的工作定力和工作作风,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产业发展方向不偏移,从上世纪末就始终抓防腐、起重、医疗耗材三大主导产业,依托支柱产业建立产业集聚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主导产业吸纳就业约12万人。2021年,长垣主导产业贡献税收占比达65%以上,支柱产业集聚度、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均居全国前列。

“一根棉签捻出了一个卫材产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开启,穷则思变、穷则思富的长垣人民在跑市场时发现医用棉签投资成本低,制作简单,市场用量大,于是便尝试生产销售棉签,靠着“老乡传帮带”,很快形成了规模,捻棉签、缝口罩、制作医用笔刷,长垣卫材行业也由此发轫。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放宽,长垣人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本和丰富经验,开始走自主创业的路子,逐步形成了长垣第一批企业家群体和一支以专业代理和经销为主体的社会化营销队伍,支撑了卫材产业的发展,逐渐出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如飘安集团、驼人集团、亚都集团等。到21世纪初,长垣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进入了鼎盛时期,各类医疗器械企业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如华西卫材、蓝天医疗器械等。

产品涵盖15大类29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注射穿刺器械、基础外科手术器械、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等,产品覆盖全国60%以上的医院。2019年荣膺“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称号。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平均每天供国家调拨医用防护服上万套,医用口罩上百万只,其中武汉前线使用的医用防护服,每10套中就有1套来自长垣,国务院专门向长垣企业发来感谢信。

长垣80%的医疗器械在2000年之后成立,尤其是2003年非典事件后,长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成立企业数占现有企业的50%以上,产品也向高技术含量、高类别转变。至此,长垣县医疗器械产业进入繁荣时期,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长垣目前拥有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生产企业133家,占全省的14%,其中一类企业33家,二类企业86家,三类企业14家。经营类企业5076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驼人、亚都、华西、亿信、健琪等企业成为全国行业知名企业。产品涵盖医用卫生材料及辅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注射穿刺器械、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等20大类、近300个品种,现有一类产品备案和二、三类注册证3650个,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5%左右。2021年,全市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48.59亿元,同比增长23.9%,缴纳税金6.66亿元,占据长垣全市税收的11.1%。

“一把锤子敲出了一个起重产业”

“中国起重机械名城”是长垣最具重量的一张产业名片,从破铜烂铁中打造而出。

改革开放初期,长垣一没有矿产,二没有钢铁企业,更加没有科研机构以及周边大小城市的带动,只有一些倒卖破铜烂铁的年轻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长垣起重行业刚刚起步,其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进行各种零配件的翻修、加工、仿制。80年代中后期,在县委、县政府宽松政策环境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了起重行业的运作,方式有厂店结合和前店后厂,逐渐由配件生产发展到起重机整机生产。到了90年代以后,长垣县政府着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积极引导起重生产企业进行改制。2003年底成立长垣起重机械工业园区;2006年省政府批准命名为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2010年依托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又成立了长垣县产业集聚区;2016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申报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三十年发展,成为了长垣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长垣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起重机械及配件交易集散地,是国家级出口起重机械质量安全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中国起重机械名城”,现有整机生产企业195家,配套生产企业1042家。其中,国内行业三强企业2家,省长质量奖企业2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11家,规上企业111家。26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2021年,规上起重产业总产值338.05亿元,增长13.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8%;贡献税收9.99亿元,增长13.8%,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1.3%;解决就业7.54万人,增长16.9%,占全市实现就业的17.9%。

“一把刷子绘出了一个防腐产业”

长垣防腐蚀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末,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长垣以“小劳务”打造了腐蚀控制产业的金字招牌,率先将腐蚀控制引入工业领域,创立全国首家防腐企业,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防腐之乡”,2005年被授予“中国防腐蚀之都”称号。

长垣境内长期从事防腐专业施工的人员在10万人左右,每年都有2300余支防腐蚀施工队伍分赴全国各地乃至“一带一路”国家沿线进行施工,施工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目前,长垣境内注册的建筑及防腐蚀施工企业共有701家,由长垣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办的一级防腐企业有23家。2021年,全市防腐业累计完成产值381.29亿元,同比增长15%,缴纳税金21.27亿元,占据长垣全市税收的36.7%以上。

长垣防腐蚀施工业带动了长垣防腐蚀材料、施工机具、技术研发及检测等行业的巨大发展。自2012年以来,长垣规划建设了长垣防腐蚀及新材料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园区确定了“11135”核心布局:建立全国第一所防腐蚀职业技术学院“一院校”;建设全国腐蚀与控制博物馆“一场馆”、成立一个腐蚀检测评估公司“一公司”;建成中国防腐蚀材料生产基地、防腐蚀设备仪器生产基地、涂装环保设备生产基地“三基地”;成立中国腐蚀控制技术研发中心、防腐蚀材料设备检测中心、防腐蚀施工质量检测中心、物流储运保障中心、防腐蚀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五中心”。

长垣防腐蚀及建筑新材料产业园,是全国最大行业科技研发生产、检验检测、技术培训以及产品展示销售基地。预计将逐步形成“产、研、用”一体化的高端防腐蚀及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成为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综合竞争力强的防腐蚀及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

“一把勺子炒香了一个烹饪产业”

长垣是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始自春秋时期,长垣人蘧伯玉是卫国贤大夫,与孔子为挚友,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饮食观点,对长垣烹饪讲究刀口、注重调味的特点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5年开始,长垣开办了对外代培业务。1980年,长垣县正式创办正规的烹饪学校,分别是县供销社烹饪学校、劳动就业局烹饪学校、县商业烹饪学校,后逐渐升级壮大为河南省唯一的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有国家烹饪大师106位,其中长垣占68位;烹饪从业者3万多人,遍布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长垣以7家中华餐饮名店、1家河南老字号饭店和1家国家五钻级酒家、12家河南餐饮名店为龙头,聚集各类餐饮饭店2300多家,20个菜品、6个小吃被授予“中国名菜”和“中华名小吃”称号,7种传统菜被列入长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长垣“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为基础,制定了十个河南省地方烹饪技艺标准,形成了以宫廷菜为主,涵盖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等多个菜系特色的餐饮体系。

2013年,全国首家以烹饪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在长垣建成开馆。2020年全市烹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

(作者单位: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