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3年 > 2023年5期 > 特别策划

聚变长三角

  作者:本刊记者 张道刚 王运宝 姚成二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3-05-20
三省一市聚在一起,协作的能量就越强, 就越能搅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长三角“四兄弟”齐聚安徽合肥。

6月,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三省一市的党政主要领导齐聚一堂,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以来,兄弟省市的“串门”互访,各类论坛展会的轮番上演,各种产业链联盟相继成立……走进长三角,火热的氛围扑面而来。

三省一市聚在一起,协作的能量就越强,就越能搅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长三角的能量到底有多强?

长三角力量

放眼全国,人人都听说过长三角,这里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首先来看体量。2022年,长三角以全国4%的国土面积、17%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24%的经济总量和25.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最牛地级市”苏州,在长三角;全国24个万亿城市,长三角有8个;全国城市经济总量TOP10中,长三角有4个。

全国经济总量最高的县级市昆山,在长三角,2022年突破5000亿元,比贵阳、兰州等省会城市还要高。全国百强县中,长三角坐拥“半壁江山”;全国52个“千亿县”,长三角有31个。

也正是庞大的体量,让长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动力源,承担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

说完了体量,再来看长三角的“体质”怎么样?

很优秀。最能反映“体质”的便是科技创新能力。

长三角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截至2022年底,三省一市科创板挂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业,占全国比重达到47.1%。

丰富的科创资源,让长三角成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高地,增添了长三角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底气。

说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现象,华为手机业务虽然在粤港澳大湾区,但芯片研发却主要在长三角。有专家形象地将长三角比喻为中国参与世界产业比拼的“重要玩家”。

庞大的体量和优秀的“体质”,让长三角的体能强壮,即强大的辐射带动力,发挥着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作用。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处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陆海联动与外部世界连为一片,链接全球。因此,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对两大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拉动作用就越强。

在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上,高频出现的“率先”、“先锋”、“高地”等关键词,就是长三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担当的体现。

说完了长三角的地位和作用,再来说说长三角的“四兄弟”。

越走越亲,越抱越紧

先说“龙头”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能够为长三角配置全球资源提供服务和支撑。

有人把上海比作“大喉咙”——吞吐着资本、人力、信息、机会等优质要素资源,服务于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没有人能忽视这种大势。

其次说江苏,中国第二经济大省、第一大制造业强省,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是全国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再来说浙江,民营经济基础好,市场活力强,数字经济发展特色鲜明,是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

最后说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特别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趋势,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产业地标。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相互赋能,越走越亲,越抱越紧。

放眼全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中,叫“一体化”的只有长三角。

这是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我们看到,长三角建立了三省一市协商沟通和联动合作常态化机制。

无论是官方的“三级联动”,三省一市党政“一把手”互相“串门”,轮流承办座谈会,还是民间的企业家联盟、产业链联盟,都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机制,为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示范。

我们看到,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一大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在长三角建立,打破了行政壁垒,为共建合作园区提供了示范。

我们看到,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全国流域生态文明治理的样板;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安徽“皖事通办”等制度创新,从长三角走向全国,成为各地数字政府建设的标杆和示范。

6月5日,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举行,向社会公布了很多最新合作成果。

既然安徽是2023年的轮值方,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安徽,特别是安徽加入长三角以后的变化。

“最大的发展红利、最大的发展动能”

现在,安徽“流量”很高,“顶流安徽”“风投合肥”等话题被外界津津乐道,也吸引了很多代表团前来考察学习。

安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流量和话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整体被纳入长三角。

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与中国经济最强、最发达的省份站在一起,就是安徽身份和标签的改变,颠覆了外界对安徽的固有印象和认知。这就好比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举办的那桌大佬饭局,大家关注的重点从来不是吃了什么“饭”,而是哪些人参加了“局”。

特别是自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以来,安徽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话题感。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多次强调的:“安徽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是最大的发展红利、最大的发展动能。”

两个“最大”集中体现为:安徽进入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高端要素资源、高能级市场主体、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配置高地,成功嵌入全球产业链、参与高端供应链分工,迎来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变。

拿最直接的“钱”来说,仅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71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万亿元。

在全省域参与、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所获得的,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数字可以体现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安徽干事创业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企业家早餐会、产业链图谱、赛马机制、亩均论英雄改革等,很多新打法都透出沪苏浙的味道,以至于有人说:“安徽越来越像一个经济大省,有了发达地区想问题、做事情的影子。”

更有一位专家比喻说:“安徽加入长三角,好比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加入一个最牛班级,周围都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不仅会带着他学,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地学。”

善于乘大势,才能成大事。安徽的快速发展,就是把握住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进而实现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放眼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只有安徽“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两顶“帽子”。这让安徽成为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进一步放大了安徽独特的经济地理价值:连接南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市场腹地和发展空间。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高铁。一位区域经济专家说:“无论是东来的,西去的,还是南来的,北往的,高铁都得过安徽。”在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就有三纵三横经过安徽。

这种独特的经济地理价值,让安徽在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有了更多的担当和作为。

长三角向西,经过安徽,可以拓展经济腹地和流动空间,打造引领全国、面向全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向东,通过安徽,加快承接长三角优质资源辐射扩散,获得发展红利。

当然,要激活安徽独特的经济地理价值,就得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努力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只有一个更强大的安徽,才有能力为长三角、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做成更多的事。”一位上海的智库专家说道。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