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开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深入开展,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是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19年7月,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从基层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金钥匙”,就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要想找到“金钥匙”,首先是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实际接地气。
俗话说“脚板底下出真知”,基层实践里出“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做好调查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第一是“深”,第二是“实”。党员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沉入一线,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做到“山高问樵夫、海深问渔夫”,才能找到实用管用的良策。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河北正定,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福建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赴任浙江,他用1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就到过全市19个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特别是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其次是调研方法的选择很重要。
“一竿子插到底”只是调研的第一步,要想找准“金钥匙”,用哪种方法就显得很重要。调研方法对路,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会事倍功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在走访调查、开座谈会、实地考察、随机调查、抽样调查等多样化的调研方法中,要格外重视典型调查这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毛泽东称之为“解剖麻雀”。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坚持深入、唯实的作风,从个别问题切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就容易找到门路。”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统计科学等新的分析技术日益成熟,都为精准调研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找准典型进行系统深入的蹲点调研,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第三,衡量一次调研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要看调研的实效、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只有调查的上半篇文章,没有落实的下半篇文章,再好的调研报告都会“束之高阁”。
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是做好调研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启科学决策的思维之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都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拼出来、干出来的,要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仍然要靠拼、要靠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就能更好地推动主题教育不走偏、不走样、不走空,真正取得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