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3年 > 2023年7期 > 产业/商界 > 产经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 应用新场景

  作者: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编辑:王张晗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3-07-20

当金融科技“遇见”乡村振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安徽用2年实践给出了答案。2021年4月,安徽被列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的9个省之一。2年来,安徽扎实推进示范工程,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探索出一批“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的特色场景应用,打造了一系列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

安徽是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打造乡村振兴应用场景的?

手机变成生产“新农具”

2019年,金寨县在24个乡镇和221个行政村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试点”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用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评信。

以此为契机,金寨以果子园乡为试点单位,开展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改革工作,形成了“金寨模式”。

如今,超过4万小微经营者和经营性农户获得数字贷款,相当于金寨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用过数字信贷服务,他们拥有一部手机就像拥有一个银行网点。

在“金寨模式”的打造中,网商银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发出“大山雀”卫星遥感技术,将农作物、果园、大棚等形态纳入可识别范围,通过光谱精准识别出水稻、玉米、小麦、苹果等主要农作物。

同时,利用“大山雀”系统,通过气候、地理位置、行业景气度等因素,并借助信贷分析模型,预估产量和产值,为农户“精准画像”,提供精准授信支持。

从金寨扩大到安徽全省来看,2021年春耕以来,安徽16个产粮大县的农民,利用“大山雀”系统,拿着手机打开支付宝,在自家种植粮食的地里走一圈,卫星遥感技术就能准确识别土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测算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交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加速应用,为金融机构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可行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农户通过手机能够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测,农业“数据足迹”正成为增信的重要手段,手机成为了农户生产种植的“新工具”。

数据变成服务“新桥梁”

2021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和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卖、贷、缴、找、看、办等15个功能模块,聚焦“三农”生产、生活、生态全场景,共同搭建“裕农通(安徽)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服务、智慧政务、公共服务。

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平台,赋能乡村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的探索在江淮大地并不少见。自2021年以来,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乡村一站式便民开放平台服务示范工程,安徽共推出了6个。

其中,安徽省信用农村联合社开发的“云缴费”聚合缴费平台,极大地便利了全省农村领域的公共缴费。“云缴费”平台将全省现有的公共缴费服务类别、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渠道、银行系统整合在一起,个人用户可以通过安徽农金的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二维码扫码等渠道,缴纳党团费、行政费用、学杂费、物业费、水费等14个费种,推动民生服务模式由“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

同样是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服务场景,人民银行探索推进的“区块链+产权交易”场景建设,也很有代表性。

什么是“区块链+产权交易”?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农村产权交易整个项目流程的资金监管,探索推进“区块链+产权交易”场景建设,解决了农村产权交易溯源难、资金监管难等问题,成功入选“2022中国产业区块链典型应用创新案例奖”。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要助力缓解“融资难”问题,也要纾解农村“缺服务、办事难”的痛点堵点。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便民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多渠道、跨地区的线上线下缴费、金融、产权交易等服务,打造各类便民场景应用,以信息化手段解决了农村居民“跑腿缴费”“人工记账”“人工代缴”等现实问题。

探索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农业”模式

2021年8月,亳州市依托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归集的全市83家单位3000多类64.5亿条数据、药都农商银行存贷款等历史存量数据以及人民银行征信数据,获得了一套高质量、高标准的数据资源,打造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供应链融资平台,实现对农村信贷产品在线申请、准入判断、业务分配和贷后预警。

亳州供应链融资平台,是安徽打造金融体系服务平台的一个典型。目前,安徽已推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村电商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砀山酥梨智慧服务等,5个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服务平台。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安徽深入探索,积极布局。全省正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金融机构、消费终端、农业经营主体等联合起来,通过发挥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打造一套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保障等全产业链的完备供应链体系,赋能农业产业现代化。

为了打造更高效的农业供应链平台体系,安徽还在奋力探索推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农业”典型模式

一是探索数字人民币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场景。

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目前已经被多地应用于多领域场景探索中,在乡村振兴领域江苏率先探索,将数字人民币应用于乡村日常消费等不同的场景中。

安徽可以借助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和“软钱包”两种方式,通过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技术”,对各类涉农补贴资金进行监督管理,打破传统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形式,避免相关违规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政府资金安全。

其次,探索数字人民币可视卡产品应用场景,提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发放、农产品交易、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功能,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便利度。

另一方面,可探索社区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CSA模式)起源于瑞士,是生态型都市农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人群结合和互动的典型模式,这种模式由金融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终端消费者共同构建。

安徽可以探索发展CSA农业新模式,建立基于农户信用和产品特征的消费者会员投资机制,吸引消费者投资特色农产品、绿色有机产品、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将农业的品种选择、生产管理、产销对接、采收运输等多个核心环节的信贷需求产品化、基金化,运用产销大数据为消费者推荐成本最低的产品渠道。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