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既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又要保持经济平稳,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是一场大考。
在这场大考中,有两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一种是被动应付,机械执行,完成任务;另一种是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统筹降碳和发展,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打造发展新优势。对安徽来说,必须也有条件选择第二种方式。
“碳经济”趋势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重塑经济发展范式,推动工业经济向碳经济转型。
从产业发展来看,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新引擎。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资产重新估值。一方面,高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这一类企业在碳经济体系下将被重新定价。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等碳定价机制逐渐建立完善,高碳企业将不得不为自己的碳排放行为埋单。另一方面,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从技术创新来看,绿色低碳技术成为新赛道。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可再生能源、储能等绿色能源领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尽快突破一批绿色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碳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从资金流向来看,绿色低碳投资成为新洼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根据有关机构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绿色投资需求将超过百万亿元。对金融机构而言,给高碳企业贷款可能带来资产减值风险。比如,部分海外金融机构已经停止为新的油气田提供贷款,国家对“两高”项目上市融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的信贷规模。
从生活方式来看,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安徽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安徽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进减排过程中,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初步形成减排—发展—深度减排—更好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推动重点企业节能降碳增效。企业是节能降碳的责任主体。聚焦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集中开展“一企一策”节能减煤降碳诊断工作,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并推动企业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节能改造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用能空间。
二是扩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绿色低碳投资既推动了经济增长,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实现。滁州市聚焦光伏等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目前,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玻璃等主要产品产能均占全省半壁江山。
三是加快园区循环化绿色化改造。产业园区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战场。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坚持以工业“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为方向,率先在全国工业园区中编制绿色发展规划,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率先实施工业碳积分试点,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为全国工业园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四是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能源问题既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六安市金寨县建设百兆瓦级电网侧电化学储能项目,通过建设区域储能电站和风光储多能互补区域调控系统,提高了网源荷协同调控以及系统调峰能力,增加了电网运行灵活性。项目可实现每天一次满充放电循环,充放电效率为90%,年运行可达330天,年充放电量可达6000万千瓦时。
五是打造极具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安徽省发挥区位和科创资源富集优势,瞄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开展创新、产业、人才、资本、服务、文化、开放七个一流生态建设,吸引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等优势企业加大投资,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
六是创建零碳示范区。零碳示范区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为各类降碳技术、相关体制机制的实施提供集成应用的区域。阳光电源实施阳光产业园零碳工厂项目,基于阳光慧碳能源管理平台,为园区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零碳解决方案。
由于目标多元、任务多样,安徽各地在具体工作中也还面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不强等困难和问题。
打造安徽发展新优势
安徽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要有意识地按照谋划推进,尽快完成从传统工业经济到碳经济的切换和过渡,努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实现“换道超车”。
首先是打造体制优势。加强各领域、各层级政策的统筹协调,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市、县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设全省统一的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平台;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设置有利于打造发展新优势的科技攻关、绿色低碳投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考核指标并增加权重。
其次是打造技术优势。重点加快煤炭清洁利用、光伏、氢能、掺氨燃烧、新型储能、节能等技术研发,开展工业领域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攻关;加强气候变化成因、碳循环等基础研究,超前布局新型高效光伏电池、聚变能、新型氢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培育壮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环境研究院,谋划建设科学中心碳中和研究院。推进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提升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是打造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稳步推进超超临界大型煤电机组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加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推进合肥、芜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
第四是打造人才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增设新型储能、氢能、光伏、碳金融、碳交易等相关急需紧缺专业点,推动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依托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建设,积极培育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加快“科大硅谷”建设,汇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在皖创新创业。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力量,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库。
第五是打造资本优势。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整合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引导母基金,支持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企业和个人碳账户体系,探索以碳账户作为碳资产管理的数据支撑,推出覆盖面更广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逐步推进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依法强制披露。
最后是打造生态优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建设;实施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开展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引导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支持黄山市等有条件地区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作者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