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大图切换

安徽很猛!

  作者:姚成二、贾志伟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4-01-22

安徽,真的很猛!

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超240万辆,跃居全国第二。

从全国第七,冲到全国第二,安徽只用了一年时间。

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策叔今天从“势、局、事”三个维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安徽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发(肖本祥 摄)

01

“势”

我们先从一组数据说起。

2021年,我国汽车产量2608.2万辆,新能源汽车为367.7万辆。

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2702.1万辆,新能源汽车为700.3万辆。

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3016.1万辆,新能源汽车为949.5万辆。

你会从中发现什么?

就是我国汽车产业迈入快车道,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呈现“狂飙”式发展,短短3年,产量就跃升至近千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几乎每三辆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这背后,是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双碳”目标驱动下,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业,契合新发展理念导向、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成为发展的新风口。

这是肉眼可见的机遇,也是每一个地方都不想错过的良机。

道理很简单。在燃油车时代,全国汽车制造版图已保持稳定,后发者再想搅局十分困难。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为后发者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策叔:“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给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带来了罕见的洗牌,每个地方都有坐上‘牌桌’的机会。”

在机会的背后,则是新能源汽车的强大牵引力。坊间一直流传一个说法——“制造业的尽头是造车”

因为汽车产业链条长、拉动力强,不仅可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创造就业、贡献税收,更能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而改造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重塑一个地方的产业IP形象。

但这个趋势,对于每个地方都是公平的,谁能脱颖而出?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往往会成为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子。而安徽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因子。

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汽车情结的省份,安徽本土有江淮和奇瑞两大汽车自主品牌,以及厚实的工业基础、产业配套、人才储备等。

更重要的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超大规模市场、交通条件改善等,赋予安徽区位和经济地理中心的优势,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显著提高了安徽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的成功率。

蔚来汽车生产线

在全国汽车圈里,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曾掰着指头算过:蔚来在合肥每生产一辆汽车,能节约四五千元的综合物流成本。

不仅如此,在安徽,一家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配齐所需的全部配套零部件供应。这个“4小时产业圈”,加速了安徽汽车产业的集聚。

任何一个地方,选择发展什么产业,不是一拍脑门就做决策的,而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禀赋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才确定的。

立足本地优势,安徽科学识“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谋定而快动,早在2021年就将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精准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并在2023年将其上升为“首位产业”,发挥出巨大的产业牵动性。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才有了安徽汽车产业的厚积薄发:

2022年,安徽汽车产量为174.7万辆,居全国第七;新能源汽车产量52.7万辆,居全国第七。

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超240万辆,居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量86万辆,居全国第四。

可问题是,这种“势”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将这种“势”让汽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都感知到?

这就需要做“局”。

02

“局”

前不久,安徽汽车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又搅动了汽车圈。

一件是安徽本土车企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官宣加入蔚来汽车的换电朋友圈,共享蔚来换电站服务,开启抱团发展。

另一件是皖能集团、安徽交控等安徽国资集团,携手蔚来和安徽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共同成立中安能源公司。

中安能源公司是干什么的?

主要负责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省统一的充换电服务“一张网”,并先建1000座储充换一体站,既能储能、又能给电车充电、还能直接换电。

这赢得了网友对安徽的一阵猛夸,“安徽大手笔”“安徽赢麻了”“安徽的魄力非同一般”……

而这两件事的背后,是安徽谋划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产业布“局”的关键落子。

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多次强调,安徽要做大做强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吸引一批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零部件企业落户安徽。

这个产业布“局”,集中体现为以整车制造为链主龙头的产业链布局。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已集聚了江淮、奇瑞、大众、比亚迪、蔚来、长安、汉马等7家汽车整车企业。

我们都知道,在汽车产业链条中,整车企业就像火车头,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紧随整车企业而来的,则是配套企业的迅速集聚。

合肥长丰下塘新能源汽车城

比亚迪落户合肥长丰后,仅一年时间,就有350亿的产业链项目迅速落地。2023年,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超700亿元,整车产量近50万辆,省内新能源汽车首位度57%,跃居全国县域第一。

就在1月14日,江淮和奇瑞在同一天分别举办了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供应链生态圈年会,汇聚了全球近80个国家的360多家合作伙伴出席。

在“三位一体”产业布“局”下,安徽已集聚110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既有国轩高科、中鼎集团、巨一自动化等本土知名品牌,也有从全国各地引入的中创新航、晶合集成、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

策叔注意到,在安徽省发改委的一张全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厂商,其中已有100多家落户安徽。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图

做好产业布“局”的同时,安徽还做好汽车产业的区域空间格“局”。

安徽明确“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产业发展导向,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落地的平台载体。

2023年,合肥汽车产量达到1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4万辆,正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芜湖奇瑞汽车销量突破188万辆,同比增长52.6%;出口93.7万辆,增长101.1%,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同时,宣城、六安、滁州、马鞍山、安庆、阜阳等地都努力集聚汽车零部件产业,宣城、滁州、安庆等地,提出打造安徽汽车产业链“第三城”,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仅于此,安徽还善于平台思维做“局”,通过举办“投资安徽行”、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新能源汽车展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安徽汽车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感召广大车企进入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局”。

但做好这些“局”还不够,好比搭建了一个个平台,要让车企成功入“局”,还需要做具体的“事”。

即将出口海外的奇瑞汽车 王玉实/图

03

“事”

就在2023年底,两条官方报道在安徽汽车界刷屏了。

一条是12月22日至23日,根据安徽省委工作安排,省长王清宪赴包保的整车企业奇瑞公司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另一条是12月27日,根据安徽省委工作安排,省政协主席唐良智赴包保的长安汽车公司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两位省领导带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

在发展汽车产业这件“事”上,安徽一直坚持顶格支持、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特别是2023年6月和8月,安徽两次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向外界释放了做好“首位产业”这件“事”的强烈信号。

为做好这件“事”,安徽不仅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和产业链专班,更是创新手法、步法和打法,将“双招双引”作为后发赶超的关键抓手,打出一套韧劲、巧劲相结合的“组合拳”。

最为典型的便是“链式打法”,安徽精准绘制了汽车产业链“1张图谱、N张清单”(产业链图谱,龙头骨干企业、主要配套企业、锻长板重点领域、补短板突破环节等清单),按图索骥,用活产业链生态招商,精准招引一批龙头项目,实现以头雁引领群雁,提升产业链韧性和融合发展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安徽诞生了“以投带引”“图谱思维”等典型手法,引来广东、浙江等多个经济先发地区学习。

任何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安徽深谙其道,投入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大的诚意,全力以赴做好这件“事”。

2023年5月,安徽出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方案》,提出打造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的七大生态,互为支撑、环环相扣,以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支撑的产业生态。

在七大生态建设中,创新生态被摆在第一位。安徽坚持创新引领,走“以强促大”的新路子,运用汽车工业互联网贯通“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发现、招引、培育、使用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以大众汽车为例,落户合肥后,将集聚2000多人。

不仅如此,安徽还拿出了“真情实意”和“真金白银”,设立财政专项,5年累计安排200亿元财政资金,设立超1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链专项投资基金,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基金丛林”。

这样的大手笔,凸显了安徽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态度和诚意,也彰显了安徽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雄心和决心。

就在2023年12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法规,推动的力度前所未有。

乘“势”、建“局”、做“事”,造就了安徽很猛的“汽”势,也必将重塑安徽的产业形象、城市形象和区域形象。

这一天,正在到来。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