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3年 > 2023年11期 > 特别策划

为什么是滁州?

  作者:张 云 胡 明 左啸飞 江 鑫  编辑:王张晗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3-11-24
短短几年间,滁州光伏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成为安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

在安徽乃至全国光伏版图上,滁州声名鹊起,“世界光伏之都”的名头逐渐叫响。

2022年,滁州光伏玻璃产能占安徽50%、全国21%;光伏组件产能占安徽60%、全国11%;光伏电池片产能占安徽50%、全国6%;

全球光伏20强已有9家落户滁州。

短短几年间,滁州光伏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有力支撑了安徽省“第三城”、全国百强市的位势,成为安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

滁州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启示建议?本刊摘编了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的调研报告《为什么是滁州?》,供各地学习借鉴。

一张蓝图久久为功

光伏企业选择在滁州落地,光伏产业快速在滁州成长,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精准切入产业赛道,一张蓝图久久为功。既科学识势、谋定快动,抓住了机遇窗口,又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认准方向。追溯滁州光伏产业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经历不少波折,但滁州认准并坚持了下来。

接力奋进。滁州先后三届班子坚定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光伏产业链链长、光伏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形成产业“3534”发展蓝图,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干。

凝聚共识。滁州市领导逢会必讲光伏、逢人必谈光伏,利用一切契机推介光伏产业、招引光伏项目,全市上下形成共识。调研时,我们听到的、感受到的,是大家对滁州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信心。

其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筑牢产业基础底板。资源优势为滁州光伏产业兴盛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而要素配置的优化则带来了叠加效益。

一方面,充分依托资源禀赋。滁州凤阳县天然禀赋的石英砂资源,对光伏组件产业的参与者们来说,具有绝对吸引力。2016年以来,凤阳县先后落地福莱特、亚玛顿等光伏玻璃头部企业,建成全球最大光伏玻璃生产线、最大太阳能光伏玻璃窑炉,2023年光伏玻璃年产能有望突破700万吨,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超1000万吨,可满足180GW光伏组件生产的玻璃需求。

另一方面,优化配置能耗空间。近年来,凤阳县通过“腾笼换鸟”“上大压小”“减量替代”等方式整合产能,关停淘汰320多户石英砂生产加工企业、玻璃制品企业,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为后续发展光伏玻璃产业奠定能耗基础。另外,省级层面在研究起草《安徽省“两高”项目管理目录(试行)》时,充分考虑光伏玻璃行业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带动,优化能耗要素配置政策。

最后,坚持链式发展路径,快速形成产业胜势。滁州以“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完善配套、集群发展”的思路,推动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背板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截至2023年6月,滁州落地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125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千亿元。

光伏产业上游的主要产品是硅料、硅片,硅生产耗能很高,滁州瞄准中游的组件、电池片,胶膜、背板、玻璃等配套企业,拓展光伏产业后市场,坚持不唯上游、做强中游和拓展下游的做法,让光伏产业集群成为滁州特色的强劲增长极。

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

滁州的光伏产业能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把双招双引作为后发赶超的“第一抓手”,打出了一套韧劲、巧劲相结合的“组合拳” 。

第一,塑造韧性专业形象,提升双招双引质效。一方面,干部保持“百战不怠”的韧劲,调研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滁州干部有一股子韧劲,对看准的项目、有诚意的投资客商紧盯不放,加密频次、提高效率、加快节奏、灵活方法;另一方面,锤炼“专业成事”的本领。滁州舍得把干部送出去、把老师请进来。企业纷纷表示滁州有一支懂产业的队伍,对产业趋势很熟悉,对企业情况有储备,可以在一个“频道”很好地对话。

第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高效办成一件事情。滁州市以三链举措,找到了“营”在服务的秘诀。

强化政策链。既把兑现承诺看得很重,东方日升、永臻科技的负责人反映,滁州真正做到按期按量兑现到位,让他们很放心;又将助企成长摆得突出,积极创造下游应用场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优化服务链。滁州塑造“亭满意”品牌,努力“营”在服务上。晶科能源2019年11月签约、12月开工,2020年5月产品下线;东方日升2020年7月签约、11月开工,2021年5月首块组件下线……滁州市光伏产业链工作专班同志介绍,光伏产业重大项目从开工到投产150天已经是滁州标配了,“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

实化要素链。滁州创新“主办行+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一链一行多企”批量化对接模式;调研中企业最担忧的就是停电问题,滁州着力在电力、燃气可靠性供应上下功夫,比如提供双电源、双气源、双砂源保障。

第三,注重平台汇聚资源,蓄势赋能产业发展。滁州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车”,用好外智、架好桥梁,促成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整合链接,产生了“乘数效应”。

巧借“东风”。对滁州这个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来说,以沪苏浙为双招双引主战场,积极导入优质资源,光伏产业因毗邻的区位优势充分释放得到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来自长三角地区投资企业占滁州市招引光伏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善搭“平台”。一是办好年度大会。举办2021、2022两届行业年度大会,推动签约光伏产业类项目24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联合主办了“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参会企业超400家,现场签约项目86个,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大大提升了滁州光伏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二是常态对接需求。滁州充分利用协会链接优质企业及企业家的作用,在协会举办的各类活动中进行专题招商推介,跟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此外,还与协会共建光伏产业链咨询专家库、联合发布《中国光伏行业人才白皮书》等,助力招引一批高端人才。

向滁州学什么

滁州能走在前列,对各地选择、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思路决定出路,抓产业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开展适应性招商,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等融合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发展动能。二是聚焦主攻方向。发展产业必须要瞄准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育行业“单打冠军”,集中优势打造拳头产品。三是强化市场逻辑。摒弃传统“资源换产业”的理念,在更大市场空间进行要素配置,打造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其次,理念引导行动,抓产业要善于把握风口赛道。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相比,安徽整体产业能级还有差距,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一是吃透“行情”。通过洞察政策的导向、留意资金的流向、观察流量的走向,研判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是否有前景、有基础、有条件,做“有心人”。二是把握机遇。及时抓住、精准切入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新的风口和细分赛道。三是未雨绸缪。前瞻考虑外部环境、技术迭代等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断拓宽增长曲线,扩大产品供给、扩容优质企业、扩张市场应用。

再次,厚积才能薄发,抓产业要着力构建生态体系。产业一旦实现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便有着“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特质。一是强化链式发展。精准绘制产业链“1张图谱、N张清单”,按图索骥,精准招引一批大项目,实现以头雁引领群雁。二是善用平台思维。全面链接“投资安徽行”、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对接“中”字头商协会、高端智库,增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耦合能力。三是挖掘增值效益。加大总部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形成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上市主体、供应商集群、配套基金的“1+5”发展格局。

第四,服务彰显态度,抓产业要推动企业城市“双向奔赴”。一流的营商环境,必将换来政企连心的“双向奔赴”。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全面、精准、快速、便利兑现惠企政策,说到做到、办就办好。二是提升服务质效。建立全流程闭环服务模式,探索设立“企业家日”,增强企业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信任感。三是拓展发展空间。开展支持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专项行动,让更多企业从“试试看”变成“接着干”,增强根植性。

最后,格局激励进取,抓产业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产业发展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是凝聚发展共识,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战略定力,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二是顶格支持保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投入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强的力量。三是提升专业水平,推行项目一线实践为主的培养模式,多一些招商战线的“拼命三郎”,提升干部的产业感知力、政策应用力和决策落实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