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3年 > 2023年11期 > 产业/商界 > 产经

解码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作者:张莹莹 夏青桐 杨 欢  编辑:王张晗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3-11-24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是安徽中小企业的金字招牌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资本市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00余家,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480家,特别是一批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通过分析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对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数量排名全国靠前,科创板占“大头”

截至2022年底,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41家,占安徽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5.62%,在全国排名第9位,处于中等靠前位置。

从市值看,2022年底,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929.24亿元,占安徽全部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75%;平均市值为47.05亿元,不及安徽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112.16亿元的一半,体现了“中小”的特色。同期,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市值64.77亿元。与全国平均比,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市值较小。

从营业收入看,2022年,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1.67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5.88亿元;同期,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为17.94亿元。安徽平均营收较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从净利润看,2022年,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68.54亿元,平均净利润1.67亿元,高于全国平均1.61亿元,盈利能力整体表现较好。

从门类行业数量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截至2022年底,安徽“专精特新”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6家,占比达87.8%,另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有3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各有1家。

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大类行业中数量分布最多,均达到7家;其次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仪器仪表、医药制造业,分别各有4家、4家和3家。

从板块结构看,科创板分布最多,在北交所分布最少。截至2022年底,安徽主板“专精特新”公司12家,占比29.27%;创业板和科创板分别有11家、14家,占比分别为26.83%和34.15%;北交所上市4家,占比9.76%。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市值,科创板都占据靠前地位,这与近年来安徽大力培育科创企业,支持科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是分不开的。据统计,2021年以来,安徽新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20家,其中科创板新增9家。

合肥占半壁江山,研发“含金量”较高

从区域分布来看,合肥占据安徽的半壁江山。截至2022年底,合肥“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为21家,占全省总数量的51.22%,占合肥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30.88%。合肥“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025亿元,占全省的53.12%,省会城市引领作用十分显著。

宣城有“专精特新”上市公司4家,排在合肥之后,市值占比达到19.09%,这是因为宣城有广信股份和江南化工两家市值超百亿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其后分别是蚌埠、滁州、铜陵,各有3家;马鞍山和芜湖各有2家;安庆、淮南、六安各有1家;亳州、宿州等地无“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区域分布差异明显。

从企业属性结构看,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八成。截至2022年底,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33家,占比80.49%,高于安徽所有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20.8个百分点。民营“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总市值1511.29亿元,占比78.33%,高于安徽所有上市公司中民企市值占比30.3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民营企业“中小”的特点。

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仅5家,占比12.2%;市值244.08亿元,占比12.65%,分别低于安徽所有上市公司中国有企占比21.3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此外,还有外资企业2家和其他企业1家。

从研发投入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22年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为8110万元,低于全国平均10022万元,更低于安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支出26059万元。从研发强度来看,2022年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为5.1%。同期全国为5.58%,安徽所有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为3.16%。从研发人员占比看,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表现依然较差。据统计,2022年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占比为11.47%,明显低于全国的18.27%。

从研发产出来看,截至2022年底,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专利数量为6033件,百人专利申请量6.79件,而全国10.5件,安徽所有上市公司百人专利申请量为7.43件。这说明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创新上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专利中绝大部分以发明专利为主,有4417件,占比73.21%说明安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的“含金量”相对较高。

与沪苏浙差距较大,安徽集中度更高

截至2023年5月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国共有9279家,其中安徽495家,在全国排在处于中前部位置。

从长三角对比来看,安徽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最少,仅占一成。市值规模方面,安徽与沪苏浙差距较大,平均市值不足上海的一半。

市值结构方面,安徽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市值集中在10-30亿元,共有10家,占比32.26%;30-50亿元和50-100亿元的均有8家,占比均为25.81%;10亿元以下的有3家,占比9.68%;100-200亿元的仅有2家,占比6.45%。

市值分布集中度方面,江苏和浙江与安徽相同,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中也是10-30亿元最多,数量分别是31家和43家,占比分别为28.18%和48.31%,但上海的整体规模较大,50-100亿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最多,有16家,占比30.77%。可以看到,安徽没有超过200亿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偏小,而江苏、浙江和上海分别有5家、5家和7家。

盈利规模方面,安徽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水平较低。江苏由于数量多,其盈利规模最大,但营收均值最低,仅为12.4亿元;净利润均值排名第三,为1.25亿元。上海虽然数量排倒数第二,但其平均规模较大,营业总收入与净利润的均值均为长三角第一,分别为17.87亿元和1.94亿元。

行业门类方面,四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均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安徽集中度更高。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制造业公司数量和市值占比均在全省的九成以上。

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对比发现,安徽还存在较大差距。安徽应向发达地区学习,不断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宣传和培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以及更好利用资本市场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可以建立长三角统一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分级标准,健全评选及动态管理机制,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认定和推动上市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实现联动。

(作者单位: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安研究院)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