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办“民声呼应”平台,探索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
安徽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构建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民生工作长效工作机制,有力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
从治理到智理,南京“一网统管”赋能城市运行
南京市依托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流程,实现“一网整合数据、一屏能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一线解决问题”。
芜湖建设人民城市,让城市更有温度
芜湖市设立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政府、社会、市民同向发力,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推动城市建设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
淮安打造“码”上议平台,探索基层议事协商新模式
江苏淮安市将政协“有事好商量”与“智慧政协”建设相融合,打造“码”上议平台,创新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新形式,实现协商议事线上线下同步,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协商议事室”。
亳州“无感互认”改革让群众尽享“数字红利”
2023年3月,安徽亳州市开展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用数据“互认”推动生存认证“无感化”,改变传统资格认证方式,破解“自证生存”难题。
宿州打造“宿事速办”平台,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宿州市依托12345热线,整合市长信箱、官方微博微信等,搭建“宿事速办”平台,创新工作机制,打造特色“专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A级城市。
安徽桐城探索建立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安徽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浙江嵊州线上“民情日记”撬动乡村“大治理”
2023年5月,浙江嵊州市上线线上“民情日记”APP。党员干部可以通过手机便捷建立民情档案,线上“接单”帮助百姓实现“微心愿”,形成发现问题、流转办理、及时反馈的工作闭环。
苏州工业园首创“审管执信”闭环管理,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苏州工业园建设全国首个“审管执信”信息化交互平台,集“业务办理、信息交互、闭环管理、数据赋能”功能于一体,破解部门间审批监管执法“职责不清、信息不畅、责任不实”等痛点。
温州龙港市全国首创“市管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
温州龙港市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不设乡镇和街道的新型县级市。自撤镇设市以来,龙港持续推进以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治理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市管社区”基层治理模式。
上海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
为加强政企沟通、深化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市针对全市3.2万余家重点企业,创新建立“一企一管家”“一企一服务包”,包含“政策包”“诉求包”“专业包”等。
安徽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首位产业”
安徽省首开先河,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省级“首位产业”,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出台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省汽车办,并在全国率先颁布新能源汽车领域法规。
嘉兴科创金融改革,打造科创金融生态圈
嘉兴市围绕创新链、金融链全链条各环节,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担保等多业态的科创金融生态圈,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全过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宿迁换道超车打造“华东光谷”
宿迁市抢抓新赛道,通过招引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组建培育专班,突出项目带动,聚焦创新驱动,推动激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为全国知名的激光装备产业集聚区。
宣城“五链”协同推动产业快速崛起
宣城市把光伏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斥资千亿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配置最优惠的政策、最优势的资源、最优秀的干部,推动“五链”协同发展,快速崛起为国内光伏产业新高地。
“中国德企之乡”:开创对德合作“太仓模式”
江苏太仓市凭借着优秀的营商环境和开放意识,吸引集聚了487家德企,其中包含60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近10%,开创对德合作“太仓模式”。
溧阳创新“金钥匙”,造就全国动力电池产业第一县
江苏溧阳市通过不断引入优质科创资源、引进龙头企业、精准发力产业链加快构建产业集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产业链完整度和产值规模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
合肥蜀山经开区探索科创驱动产业发展新路径
合肥蜀山经开区“中国环境谷”紧抓环境产业发展机遇,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科创+”“标准+”“场景+”“生态+”赋能产业发展,走出科创驱动产业发展新路径。
凤阳:从“一粒砂”延伸出千亿产业
安徽凤阳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引进头部企业,构建以石英岩矿开采加工为源头,光伏玻璃、日用玻璃、建材玻璃、硅化工、特种光电玻璃竞相发展的产业布局,谋划打造“千亿硅谷”。
安徽源潭镇:小小刷子做成百亿特色产业集群
安徽潜山市源潭镇大力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凭借着“几把刷子”,将当地人原先养家糊口的“小手艺”做成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百亿大生意,还将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变成了“中国刷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