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4年 > 2024年1期 > 文化/视窗 > 官员手记

“由乱到治”:一个社区治理的样本

  作者:邢志刚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4-01-25

“小区安装监控就是我反映的,现在安装效果大家都很满意。”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居民张大爷说,此前他曾反映在小区增设监控一事,随后社区就召开了议事会,专门协商解决了这一问题。
张大爷口中的议事会,是清华社区搭建的住宅小区议事协商平台。据统计,平台搭建以来,先后解决了辖区内老旧小区改造、小区监控全覆盖等居民关心关切的重大问题难题50余个,有力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是清华社区实现“由乱到治”蝶变的生动缩影。
清华社区是如何实现“由乱到治”的?又有哪些样本价值?
三大难题
都市清华小区为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所辖小区,建成于2003年,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24栋居民楼,总户数960户,总人口2735人,其中组织关系在小区的党员97名。长期以来,小区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基础设施破旧。地上道路破损、绿化缺失,群众散步“看不到绿”;地下消防管网锈蚀、年久失修,关键时刻“用不上水”;各种监控坏的坏、少的少,高空抛物、车辆剐蹭“找不到主”。
二是治理矛盾多发。业委会失信,面对质疑不沟通、不回应。第一届业委会成立于2006年,但作用发挥不到位,特别是因财务管理不透明、收支记录不清晰、账目核对不严格等问题,业主对业委会失去信任。物业企业失约,由于小区建成时间长,设施维护成本高,而小区体量不大、收费不高,物业企业利润不高,人力物力舍不得投,面对问题视而不见。虽换了3次物业,但物业服务仍然“一塌糊涂”,小区物业费收取率只有35%,物业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三是党群关系紧张。2017年,小区南门门面房更换经营业态,接手的医院准备开设临终关怀科,引发了小区业主的强烈不满,个别居民在小区散播谣言,说“社区干部入股医院、从中谋取利益”,导致居民拒绝社区人员进入小区沟通,阻拦施工单位进场,甚至出现多人聚集堵占交通干道等情况。

建强小区治理“主心骨”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三大难题,清华社区党委清醒认识到,要破解这些难题,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首先,着力完善组织架构。按照省市要求,以500户左右一个片区党组织的原则,建立实体化小区(片区)党组织。依据党员的政治素养、现实表现、个人意愿,推选13名讲政治、有公信、懂治理的居民党员担任小区党总支和下辖的2个党支部成员。根据摸排走访情况,择优招募了24名党员担任“红色楼栋长”,贯通了“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治理链条。
其次,着力充实治理力量。按照“每500户配备2名红色小管家”的标准,从小区内择优招募4名“红色小管家”,每月给予1200元的工作补助,“红色小管家”在小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巡查走访、信息采集、民意收集等工作。
第三,着力开展专项行动。小区党组织成立之初,为了让群众知道小区有了党组织,有困难找党组织、找党员,小区党组织开展了“三亮一做”行动(亮组织、亮职责、亮身份,做好开门一件事)。支委班子把“开门一件事”作为破题之举,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取加装电动车车棚及充电桩这一群众反映强烈、惠及面广的事项。从决定安装车棚,到3处车棚、90个充电桩全部安装完成,仅用时25天,赢得小区群众一片叫好,小区党组织实现了“开门红”。

建好小区治理“稳定器”
居民小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法治建设的“最小单元”。清华社区将筑牢法治保障作为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坚持依法推进业委会换届选举。充分利用组织覆盖到楼栋的优势和“红色小管家”常态化走访到家的便利,挨家挨户介绍候选人、逐个环节引导居民参与,最终,90.5%业主参与投票,业委会成员平均得票率超过80%,居民参与度、投票率以及业委会成员得票率均为历史最高,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达60%,有效解决了业委会这把“双刃剑”问题,破除了想干的不合适、合适的不想干的“魔咒”。
二是坚持依法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对居民投诉率高的小区,社区和小区党组织书记分别约谈项目负责人。社区党委定期联合辖区内5个小区的业委会、物业负责人召开三方联席会,坚持问题导向,共性问题“一事一策”,如房屋漏水、外墙脱落等。个性问题“一家一策”,点对点交办,限时办结、及时销号。
三是坚持依法处置居民违规违法行为。小区党总支针对日常巡查以及群众反映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提请街道开展“3+X”(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安派出所+庐阳区直单位)综合执法进小区。
拧成小区治理“一股绳”
社区自治中最重要的活力,来自居民的参与度。清华社区注重发挥居民自治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激活自治活力。
一是切实发挥好业委会作用。根据业委会成员性格特点、自身优势和专业能力,明确内部分工。健全管理制度,小区党组织带领业委会先后制定了财务管理、印章使用等制度。比如,小区要支出一笔公共收益,必须要经过业委会集体研究,并在小区宣传栏公开公示。
二是切实搭建好议事平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小区创新设置了“暖心党群议事会”平台。小区党组织对收集的105个问题,按照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分门别类做了梳理,通过“暖心党群议事会”平台,明确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让群众来评判问题解决的成效。
三是切实打造好党群服务站。努力把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党组织,成为服务小区居民的温馨家园。小区党群服务站不仅成为小区居民的“大客厅”,也是获取群众意见建议的“情报站”。

弘扬小区治理“正能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教化”是“善治”的重要基层,清华社区将德治教化作为培育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实行了一系列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举措。
一是用心挖掘典型,让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小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成员、居民党员、以及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小区治理、合力开展为民服务,大力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二是用心培育队伍,让服务对象变工作力量。近年来,小区党组织围绕群众需求,先后培育了由小区热心党员组成的“水木清华”党员综合服务队,由退休职工组成的“萤火虫”小区安全巡逻队等4支共82人的志愿服务队伍。
三是用心营造环境,让居民入眼皆是美好。在小区打造了“一树、一廊、一广场”特色文化品牌,引导小区居民学先进、当先进。近年来,小区有30余户家庭先后获得街道级以上的“最美家庭”等荣誉。

样本价值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社区,难点也在社区,改善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清华社区的治理实践,有着怎样的样本价值?
第一,推进小区治理,党建引领是根本。住宅小区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小区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影响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始终以党的建设贯穿、引领和保障小区治理,通过建强小区党组织,统筹抓好小区治理工作,以一个个美好家园的建立,推动社区治理的有序,促进城市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推进小区治理,破解问题是关键。推进小区治理,只有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才能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具象化、路径化。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动摇,从高空抛物、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群众生活最密切、居民日常最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把好事办好、实事抓实。
第三,推进小区治理,机制建设是保障。小区治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必须坚持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四治融合”,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的小区治理体制机制,组织动员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小区治理,积极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有效转变。
(作者系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1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