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是这几年与“强省会”并驾齐驱的区域发展战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4个省份提出打造省域副中心,共有27个城市入选。
随着时间推移,各省打造经济副中心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并开始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四川就是一个典型,该省印发两份重磅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方向。这意味着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建设,率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赛马模式:三城“上位”,两城暂时搁浅
2018年,四川省第一次提出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不过,与多数地方直接钦定副中心城市的做法不同,四川是同时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副中心“候选”城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也就是说,谁是副中心,要通过竞争来确定。
五年过去,四川省域副中心的竞争结果已经变得明朗化:三城明确“上位”,两城则暂时搁浅。一个重要依据是,四川省印发了《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
前者明确指出,到2027年,绵阳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营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11%,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后者则明确,到2027年,宜宾和泸州两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年均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以上。
这意味着其他四座城市——德阳、乐山、南充、达州,在这轮竞赛中暂时出局了。不过,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在这轮副中心竞赛中“搁浅”的,只有两座城市,那就是南充和达州。因为德阳早就被明确是成都都市圈的三大副中心之一。也可以说,德阳实际不再参与四川经济副中心的竞争;而乐山则被明确为是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事实上,2022年5月召开的四川重要会议就明确: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也即德阳、乐山在当时就已经明确不再参与经济副中心的角逐。
从七城“争霸”,到五城“争先”,再到三城率先胜出,充分表明四川经济副中心的“赛马”模式并不是说着玩的,更不是平均分果子。谁能成为副中心,只能靠实力说话。这无论是对于充分调动各城市的发展积极性,还是从公平角度来看,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比如,2022年南充GDP增速为1.3%,排名四川最后几名;2023年,南充经济增速为5.5%,排在倒数第一。在过去几年发展中,宜宾—泸州组团经济增速要明显快于南充—达州组团。因此,前者先于后者,说到底是凭借在发展成绩上的优势。
四川副中心建设的与众不同
这一模式其实与四川省情是相吻合的。毕竟,与很多省份相比,四川在成都“一城独大”之外,其他多座相对排名靠前的城市经济总量都不大,且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较小,到底谁来当副中心,本身是存在争议的。
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第二城绵阳,经济总量为4038.73亿元,紧随其后的宜宾则仅比绵阳低了232亿元。南充、泸州、达州则都刚过2500亿元,彼此差距也很小。
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也延伸出四川副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绵阳是单独建设副中心之外,其他如宜宾与泸州,南充与达州,都是通过组团的方式来进行。这除了是要通过副中心战略带动更多城市的发展,主要还是由于单个城市的体量较小,不足以真正担当起副中心的重任。
比如,宜宾与泸州,目前单个的经济总量都低于4000亿元,但“组合”起来,就超过了6500亿元。这样的体量,在整个中西部副中心城市中,都是有“一战之力”的。
当然,绵阳经济总量同样不足4000亿元,却能够“独当一面”,也是考虑到其现实情况。一方面,从经济总量上看,绵阳已是数十年的“四川老二”,担当副中心,在省内的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从政策资源方面看,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由国务院批复的科技城,放眼全国都有其独特的地位。这是川内其他一般地级市都无可比拟的。因此,论综合实力,绵阳确实担得起经济副中心的重任。
事实上,这次意见关于绵阳建设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具体表述是“加快建成”;而宜宾—泸州,则是“组团建设”。这种表述上的微妙差别,其实已经能够说明绵阳处于一种相对领先的地位。
作为总量排名全国第五的经济大省,四川在成都之外,确实需要形成更多元的经济支撑,以加速缓解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是为何四川目前所确定的两大经济副中心,都有一个明确的区域性限定,如绵阳是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和泸州则是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如此不仅显得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带动各个区域的抱团发展,从而对全省经济形成更有力的支撑。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副中心暂时搁浅,但应该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因为川东北区域的崛起,也需要一个领头羊来带动。
有何启示
2020年11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一文明确提出,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这一定调为各地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实际上也指出了各地在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平衡好省会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关系。这一点对于以强省会著称的四川来说,更是如此。
从实际行动看,四川也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此前成都和川内其余20个市州已全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并探索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关系。由此也可以理解为,省会城市要以更大的担当,去带动和支持其他城市的发展。这之中,自然也包括了副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省级层面需要对副中心城市有更多的政策、资源等倾斜。事实上,相对于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的副中心城市,四川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相对更薄弱,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扶持。这次四川印发的两份文件,在金融、财政、土地等多方面给予两大“副中心”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可以说是很实在的支持。
如在财政金融政策上,意见提出,支持两市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加大省级财力补助力度,在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给予倾斜,支持申报发行最长30年期限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在两市设立分支机构。
总结起来,四川在打造副中心城市过程中,有两点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一是打造副中心,到底选择怎样的模式,还是要因地制宜。到底是直接选定,还是在竞争中产生,到底是唯GDP论,还是综合考虑到区位、历史等综合因素,到底是鼓励多个城市组团协作,还是单个城市发展,必须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否则,不仅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同,也可能使效果打折扣。
二是打造副中心,不仅要处理好省会城市,即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关系,也还要激发省会城市对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对于一些资源聚集能力比较“强势”的省份来说,尤其值得重视。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