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山深处的乡村与充满现代感的“全球合伙人”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一场乡村新嬗变正在精彩上演。
自2022年7月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以来,安吉余村已招引成长型数创企业、优秀创业团队和全球合伙人团队40余家(个)、入驻青年人才600余名。村民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乡正在“变年轻”“变时尚”“变洋气”,一个新余村的精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计划?又将给乡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赋能乡村:以青年引入乡村新质生产力
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布局,历经求变、应变、跃变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求变:突破乡村低水平重复发展困境。余村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凭借出色的生态转型发展经验理念以及中国全球叙事能力的提升,余村及所在安吉县自带“全球流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余村发展面临经营模式单一、业态不够丰富、乡村运营人才缺乏等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加之周边乡村开发普遍面临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等问题,驻客率、回头率不高等隐忧开始显现。如何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格局、持续提升乡村造血能力,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022年7月,余村正式启动“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并联动周边天荒坪镇、上墅乡和山川乡等3个乡镇24个村,聚焦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等领域,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英雄贴”。
通过定向邀约、渠道推荐、自我申报,短短两个月就收到了近400份项目申请,筛选了近20个团队项目,针对余村整体环境提升、业态丰富、产业发展、景区运营、资产资源最大化运用等开展头脑风暴和项目路演,共同打造大余村“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
第二阶段是应变:让好风景与新经济相伴而生。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好余村现有优势特色?余村一直在思考。只有不断在好风景里植入新经济,大力培育绿色产业、数字产业、新潮产业、未来产业,才能真正让绿水青山持续不断地“流金淌银”。
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大体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资源链接型合伙人项目,如余村文益社打造的“青年在村生活灵感便利店”,通过搭建村民与创业者、合伙人与合伙人、城市与乡村的新平台,有效链接城乡资源。
二是资源盘活型合伙人项目,如“山系生活”依托“安营吉地”“长三角露营天堂”等户外品牌影响,通过改造利用老矿坑、草坪等户外空间,引入研学机构、综艺节目等联合开展品牌发布、企业团队建设、推介活动等。
三是艺术乡建和乡村美学合伙人项目,如“手造时代·余村绿工场”将年轻人喜欢的手造艺术、手造咖啡、手造集市引入乡村;“迷笛艺术周”通过举办音乐艺术派对、艺术沙龙强化城乡链接。
四是内容产业新经济合伙人项目,如“周末酒店·余村宿集”通过新媒体内容运营,为酒店民宿提供策划、写作、设计、拍摄、直播等服务。
第三阶段是跃变:打造“宜青”的乡村创业梦工厂。
为持续聚集资源、聚拢人气,安吉推出了青年人才社区、百人楼(园、村)等青创聚落空间。如建成运营的30幢“百人楼”,已集聚约3000名大学生;占地3.7万平方米核心人才社区“青来集”,已入驻了邻汇吧、云梯科技等50多个项目,提供高品质青年公寓、数字游民公社等,设有1200多个工位、4000多个床位,吸引了千余名青年人才,持续打开“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创业创新发展空间。
同时,余村还在如何以稳定的人才“流量”形成乡村发展的“常量”上做文章。
余村瞄准了“数字游民”这一新经济群体,打造了集住宿、生活、办公等为一体的“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建成了4000平米的联合工作空间,最短租期7天的合约设定,加上千余个沉浸式、风景式“大自然工位”,仅半年吸引了400多人入驻。
引流,还要驻流、合流,为此余村通过O生态文化圈组建了500人社交新社群,开展“余村夜话”“余梦大会”“共创活动”等活动,提供丰富的链接、碰撞和交流机会,进一步激活原乡人的资源、留住归乡人的挚爱、激发新乡人的灵感,为游民提供了更多在乡村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民”转为“新村民”。
理念做法: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高效匹配
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创新打法,是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高效匹配的生动实践。
首先,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培育管理机制。
为保障合伙人项目计划有序运行,组建了项目运营专班,聘请专业团队为各类子项目在选址、证照办理、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先后制定出台了《余村合伙人管理和运营奖励办法》《余村全球合伙人工作机制》等系列政策,建立了动态管理的项目培育运行机制,从项目进入到退出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涵盖“招募公告—招募要约—项目路演—商业计划评审—结果反馈—提资谈判—签订协议—项目落地经营—成果晾晒—项目迭代以及退出”全链条全过程。
如项目引入前,不仅明确了产业准入、资金基础、落地模式、品牌影响等硬性要求,而且明确了创业地所能提供的住宿、办公、经营空间、资本需求团队配置及驻村服务等情况。项目运营过程中,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明确出现从事反动违法活动、实地入驻后持续3个月没有实质性经营运作、村民投诉量达3次/月、连续2年未能完成发展目标60%等5类行为将被列入负面清单,保障落地项目有序运转。
其次,形成主客共享共赢的利益联结模式。
建立多方共享、互利共荣的利益联结模式,对于乡村建设及可持续运营至关重要。一方面,安吉实施了资产资源“两入股三收益”机制,将村集体、村民的资产、资源作价入股引进项目,让农民可以挣薪金、拿租金、分股金,推动项目、乡村、村民携手共富。
另一方面,探索“国企+运营团队+村集体+村民”四位一体建投运营机制。其中,国资公司成立乡村建设投资集团,承担投资主体责任,保障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引入专业化项目运营团队,对被委托乡村或乡村片区进行规划、策划、设计、营销和业态招募等;成立强村公司,整合大余村村集体资源资金,通过代建共建增量固定资产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通过“两入股三收益”实现收益保障,共同实现多方共建利益共享,增强盈利能力与抗风险水平。
最后,拿出引才聚才、留才厚才的诚意决心。
为持续打响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2023年安吉县推出了“招引十万青年大学生”战略行动,出台优化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聚焦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形成人才“来安就有钱、来安就有房、来安就有伴”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在就业人才补贴上,将安家、租房、就业三项补贴由按年拨付调整入职后按月拨付,连续享受两年,实现“来安就业创业,来了就有钱,每月都有工资领”。
同时,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资本短缺“痛点”,推出了3年场租减免政策以及每月2500元的创业补贴,对成功入库项目一次性给予10万元经营奖励,通过政银合作提高入驻项目的个人、合伙创业、小微企业贷款额度,设立余村产业基金引导在营项目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并保障青年人才团队共享互通大余村景区营销推广、媒体宣传报道等渠道资源,打造人才“一听就心动,一看就行动,一来就感动”的引才环境。
余村的样本价值
从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计划”中,可以学到什么?
一是,乡村振兴要抓住青年这一关键群体。
得青年者得未来,青年既是体验者、也是学习者和生产者。青年与乡村的碰撞,既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引领了生活方式的变革。青年在村创业,既是产品输出,也是文化输出;既是体验传承,又是二次创新。要努力探索建立城市青年创业人才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完善青年人才入乡的激励机制,让青年在乡村大有可为,为乡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是,乡村发展要树立共同体意识。
合伙人计划从4.86平方公里的“小余村”到245平方公里跨越三个乡镇“大余村”发展圏层,以50倍的空间布局完成了乡村现代化样板区场景构建。乡村发展要突破“小乡村”思维,谋划“大乡村”战略,放在“县—乡—村”行政体系下去谋划新的实施单元,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联立效应,以片区化、组团化、功能化的思路模式聚合县域空间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构建战略纵深。
三是,生态文化红利要创新引流到新经济新业态。
进入数字化、生态化时代,区域发展更容易突破对传统区位、工业重资产投入的过度依赖,要加快引爆融合乡村独特资本的新经济新业态。充分发挥乡村低成本创业的优势,在满足交通区位、产业协作、人才等创业必需的前提下,以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寻找一条数字化、绿色化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融合聚变发展之路,让回流的都市业态完成空间错位配置,实现更好的商业价值延伸,打开乡村经济发展新赛道。
乡村是一个融合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空间场域,而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的场所。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推动这种多元复合价值显化、转化,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空间渠道,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载体,吸引年轻人、承载新经济、嫁接新模式,推动实现乡村人才动力变革、产业质量变革、治理效率变革,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表达更具活力、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红船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