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黄山市黟县西递镇潭口村,沿着蜿蜒的古道缓缓前行,一侧是郁郁葱葱的绿林,另一侧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溪水在路边潺潺流淌,耳边伴随着轻柔的风声。在这里,我们遇见了自在谷的掌柜陈琳——他更乐于被称为“掌柜”,因此我们便以此称呼他。
在谷内一幢林间小屋中,掌柜脚踏布鞋,黑框眼镜下是一双始终带着微笑的眼睛,他说话的声调温和而亲切,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洒脱与从容。
“自在谷旨在打造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让人们在全新的场景中体验不一样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在围炉煮茶的温馨氛围中,《决策》杂志记者倾听着掌柜的故事。
如何让游客们有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怎样使谷外的人“来了还想来,走了还留恋”?这是掌柜时常思考的问题。随着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全面建设,我们与掌柜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相遇
十年前的冬天,掌柜初次踏入这片山谷,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近百栋古朴的徽州老屋散落在竹林、桑田、菜园与溪流之间,一个自然生长的徽州村落与他不期而遇。
“这里蕴藏着乡村的灵魂。”掌柜深情地回忆道,“当山谷中的小动物在我脚边穿梭,清晨的露珠在我手背滑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心中悄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他坚信,“最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乡村,而中国乡村文化的精髓在徽州,徽州的独特韵味则在黟县。”
2014年春天,掌柜再次踏入这片山谷,而这一次,他成为了山谷的掌柜,曾经的“鸳鸯谷”也因此更名为“自在谷”。
谈及“自在”,掌柜给出了独特的注解——“逸”与“止”。在他看来,“逸”代表着一种悠闲的自由,更是一种不打扰的宁静。他解释道:“自在意味着内心的欲念不干扰自己,我不打扰你,你亦不打扰我,这便是真正的自在。”
掌柜心中的自在谷是一个充满自然与安逸的所在。“艺术家、作家或许能在这里灵感迸发,创作出传世之作;忙碌于都市的‘逃离者’或许能在这里找到片刻的宁静,放空心灵。”他憧憬道,“或许有人在此品酒、烹茶、耕读,又或许什么都不做,只是享受慵懒的午后。这就是‘逸’的体现。”
在设计理念上,“逸”同样得到了体现。掌柜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打破村庄的原生态面貌,保留乡村的原始肌理。他们坚信,“在整个村庄的改造过程中,保护下的利用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每一座房屋都承载着屋主几代人的记忆,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家族的成长历程,一门一窗都诉说着先人的智慧故事。“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温度,我们希望能留住这些记忆,守护乡村原有的魂,让乡村更加充满乡村的味道。”掌柜深情地说。
如果说“逸”是一种洒脱的释放,那么“止”则是一种平和的收敛。享受当下、随时止步是掌柜理解的“大自在”。他希望每一位来访的游客在踏入山谷的那一刻起,都能放慢脚步、放下烦恼,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止”也是一种在充分放松状态下的专注。许多自在谷的设计灵感都源自这种放松的状态——比如,“自在谷”的logo草图就是国际设计师原研哉畅饮“醉自在”酒时画下的;歌手小娟和她的爱人在山谷中边走边唱,灵感迸发,创作出了动人的歌曲《山谷里的居民》。
“自在谷最吸引人的地方并非其现代建筑和空间所带来的震撼感,也并非将游客带入紧张氛围的刻意营造,”掌柜感慨道,“而是在于它能让人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享受休闲与安逸,精神得以高度集中,工作亦能顺利开展。这便是自在谷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逸”与“止”的生活哲学指引下,掌柜携手一群志同道合的“自在人”,一点一滴地还原自在谷的故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瞬间。
守望
在推进大黄山建设的会议上,黄山市市长何毅详细阐述了“重点建设片区+重点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的发展战略。他强调,黄山市将紧密围绕大黄山核心高地的建设,遵循“1+7+N”的总体布局,致力于发展六大高端服务业,旨在提升产品竞争力、产业融合力、项目带动力、服务支撑力及品牌传播力,从而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山水村夜”文旅产业坐标体系。因此,加速旅游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推进大黄山建设的核心任务。
“要实现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升级换代,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掌柜深信,徽州古村落是打造“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的理想场所。目前,这里已有3000余家民宿,极具潜力发展成为高端休闲度假和康养产业的热土,进而成为高端商务人士的第二办公地和康养胜地。
自在谷,便是这样一个独特的物理空间。“从平台思维和新商业逻辑的角度看,大黄山其实并不缺乏人流,但缺乏一个能够真正吸引高端人群的高端休闲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能吸引人流,更要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地区长期繁荣的动力。”掌柜认为,自在谷正是这样的平台,他期望自在谷能成为“大黄山文化休闲社交平台”的重要一环。
“自在谷的定位,并非仅仅由其所占的物理空间决定,更重要的是由一群‘自在人’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和内涵。他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们的事业、理想和追求,都成为了自在谷的独特IP。自在谷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汇聚多元IP内容的‘聚合地’。”
山谷的主理人就是这群“自在人”。在打造自在谷的过程中,自在谷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招募,寻找那些有趣、有料、有情、有品的“自在人”入驻。
将53栋老房子提供给不同领域的人,由主理人自己设计、改造,为这些建筑的重生、延续、激活注入属于他们热爱和理解。
在山谷里,在一个自然生产的老村庄里。有这么一群对生命无限热爱的医生、老师、民间大师围绕康养打造的身心疗愈系统,有主持人汪涵打造的澡雪山房,有小娟、小强主理的音乐空间,有美食、咖啡、酒吧、素食餐厅,各种手工作坊……24位来自不同领域有社会影响力、号召力的主理人,108位有远见、有实力投身乡村建设的新村民,他们彼此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基于对自在谷生活社区的认可、认同而聚在一起,服务支持乡村生活社区发展。
通过聚集各个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人在一起,产生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打造自在谷的超级IP,“连接最真实、最具价值、来自身边的人与资源,为谷里谷外,为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企业的连接、企业与企业的连接,打造入口,提供平台,促成合作”,掌柜向《决策》解释道,“自在谷的核心价值就是链接,它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自在谷的梦想合伙人,事业合伙人,我们共同来守候这样一个空间。”
守住自在心,等候有缘人。国内顶级的中式插花老师在“闲闲小亭”举办了“自在花会”;联合国文化艺术界大咖在田边摘果子;微软等大厂的数字游民“游牧”至此;小红书团队在稻田里团建……自在谷渐渐成为了一个无边界多接口的大平台,开始一步步真正实现“自在人的自在联合”,建设“心的故乡”。
栖居
沿谷内溪水踱步,一座石板桥将一段狭长小巷串起,两排小屋对望而立,北侧四座小屋可揽开阔稻田、山谷和入村的桥梁,南侧建筑则被山脚和茂密植被环绕,屋内零星摆放着的老物件,不时显露着前任屋主的居住痕迹,这就里专为游客打造的谷内民宿。
在这里,除了有掌柜,还有店小二为来往的游客提供服务。“掌柜”、“店小二”这些称呼上的新颖,则是自在谷对“服务”的诠释,来到山谷的人都是山谷主人,而他们只是为主人打理山谷的管家和服务者。
从称呼上为游客提供身份认同,只是服务的一个缩影。从如何进谷,到打造山谷产品,自在谷希望通过一种仪式感的带入,让每一个进入山谷的人都有一种参与感。
自在谷为入住的谷民提供一站式“有温度的休闲空间”,一个能看到、听到、摸到和被感知到有情感的创意空间,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亲密感,让游客体会到幸福感和自豪感,只有将服务做到极致,才会真正让来的人还想再来。
同样拥有幸福感和自豪感的,还有自在谷的原住民。曾经因为交通不便而收入较低的西坑村村民,住进了谷外的小楼房,不再担心洪灾的忧患。西坑村的53户人家成了自在谷的核心员工,谷内工作,谷外生活,村民也成了谷民。
自在谷的开发建造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年收入从2015年的1万多元,如今人均年收入已近8万多元。基于一产发展和振兴二产三产包括历史与地方文化保护,让原始村落与当代建筑景观相得益彰,是一种从乡村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基于人与环境的特质打造,并探索人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自在谷的运营模式为城乡融合治理提供了有益范本。
从生产到生活,从游历到栖居,自在谷作为一种新型空间,一种持续的身份认同的建立,将通过社区营造与自我组织的完善,形成新时代文化生产生活的典范。
这种藉由诗意栖居实现人们对生活理想与审美意志的追寻,并在当下与未来之间完成腾挪转换,正是“自在”的涵义。
自在谷想要留住人,大黄山同样想要留住更多的人。作为大黄山的一部分,自在谷10年的耕耘坚守,离不开政府的陪伴,一场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在这里上演,制度的优化改革与政策的适时升级,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更为企业扎根大黄山坚定了信心。
然而,如何能让自在谷成为大黄山文旅产业链的重要链接点,而不只是单纯的旅游目的地?
当下,掌柜与自在谷的每一位主理人,都在努力书写新的答案。一方面是做精品,每段旅途都应该有专属于这段旅途的风景,每个区域空间都应该把自己的载体文化和产品挖掘提炼出来,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
另一方面要扩增量,区域要素资源的协同发展,是解决增量的有力途径。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式,积极融入长三角,在游客增量上做文章,以此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增量上破题,在精致上解题,或许是大黄山能够做“大”的思考路径。
念念不忘,才有回响。山谷里有风,山谷里有雨,山谷里有树,山谷里有河,山谷里的天,永远那样蓝……
自在谷里的掌柜和每一位主理人,都在努力追寻一个自在的“心之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