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位于安徽南部,地处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是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的“三江”之源。
近年来,绩溪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发挥生态补偿资金杠杆作用,以保护为根本、以合作促共赢、以生态谋发展,深入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推动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功能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共护”到“共建”飞跃,为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全县跨省界断面(新管断面)及县域内主要河流水质均长期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相继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第七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2024年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100强。
一、织密源头水“保护网”,夯实生态补偿机制合作基础。
项目支撑。2012年以来,共获得补偿资金6.5亿元,先后编制实施环境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污水管网设施建设等生态环保领域项目158个。登源河综合治理等3个项目获得3.22亿元国债资金支持,总投资27.49亿元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
溯源防治。完成全县72个中心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扬之河、登源河等境内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完成“散乱污”整治企业96家。实现“生态美超市”全覆盖,回收各类垃圾27.76万公斤,兑换生活用品36.1万余件。制定实施《绩溪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3—2027年)》,完成禁养区内265户关闭拆除、面积达13.8万平方米,目前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7.88%。
数字管控。在扬之河、大源河和登源河等新安江支流布设监控断面,建成由1个应急指挥中心、2个高空探头及重载云台、6个城区道路扬尘监测点、5个水质自动分析监测站等组成的全省首个县域生态环保智慧监控平台,实现对县域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的覆盖,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
二、共建一体化“合作区”,拓宽生态补偿机制共赢空间。
联防联控。与杭州临安区、宁国市、旌德县等地建立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绩溪—临安跨界环境污染联防机制,在环境监管、污染排放、环境质量、环境信访等方面保持信息共享。设立绩临交界荆州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毗邻地区水质变化,荆州乡、岛石镇跨区域污染防治检查和水质管控专项排查全面进入常态化。
群策群力。与黄山市歙县联合探索建立“联合河长制”,创建“河长+检察官+河道警长+生态巡河员”责任体系,定期开展联合巡河、河道保护管理“清四乱”、非法捕捞等专项行动,推进河道日常巡查、保洁、执法等监督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成功打造了全省首条跨市界幸福河。
共建共享。聚焦“浙皖合作十件事”,推进项目共推、人才共育、服务共享,“支持启动杭临绩黄铁路前期工作、支持‘绩品’上线浙江农产品展销平台”等事项成功纳入。举办皖浙毗邻地区党建联建推进会,签订《毗邻协作区党建联建中长期合作协议》。围绕智慧文旅、智慧生态监测、智能养老等领域,链接杭州等地优势资源,联合打造1-2个标杆应用场景,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交易服务主体按规定参与全省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
三、打造低碳型“产业链”,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成果转化。
焕新文旅产业。加快推进“大黄山”建设,构建“一厅一廊四片区”空间布局,大力开展文化兴县旅游发展行动。聚焦长三角旅游客源地市场,编制皖浙天路、浙西天路、徽杭古道融通规划设计,全面整合毗邻地区文旅资源,着力打造皖浙天路旅游合作区。
深耕徽菜产业。深入实施徽菜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全力推进“中国徽菜食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擦亮徽菜区域公共品牌“绩品”,加快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京永莱徽菜原产地预制菜项目,打造徽菜预制菜产业集群。
培育电商产业。聚焦发展新农人,支持发展农村电商。先后出台《促进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建成杭绩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多个电商发展平台,支持打造碧橙网络、凡农科技等一批优质农村电商企业。今年新培育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3户,年网销额超100万元的农产品电商品牌3个,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37亿元、同比增长42.34%。
发展新兴产业。抢抓绿色能源、低空经济新赛道。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全面运行,家朋抽水蓄能电站、中路高空风能发电二期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生态光伏全产业链基地成功落地;通用机场项目完成可研批复,致力打造集客货运输、农林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一体的低空经济综合体,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