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招商,变了!
今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地方政府招商掀开新一页。
实际上,早在1个半月前,中国政府网就已公布了《条例》全文,备受关注的一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不得给予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补贴。
此前的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这一连串密集出台的政策标志着,以往作为招商引资重要手段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超低地价等,将退出历史舞台。
地方招商为什么变了?变化的重点在哪里?变化之后地方招商该怎么办?
内卷式的“零和博弈”
你知道“剧场效应”吗?
一群人在剧场看戏,开始大家都坐着,突然有人站了起来,挡住了视线,为了能看到舞台,渐渐大家都跟着站了起来。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过去的地方招商普遍存在“剧场效应”。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通过政策比拼的激烈竞争,引进了一些项目,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夺项目,不断加码招商优惠政策,互挖存量企业,互相内耗,滋生出了政策无效耗损、“超常规优惠”等问题。这些行为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的“短期套利”心态,最终也没有带来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霍尔果斯。
2017年,霍尔果斯可以说是一夜“暴富”。这一年,霍尔果斯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4472户、注册资本(金)20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高达341.6%、288%。
特别是影视类、文化类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4月,霍尔果斯仅有600余家影视公司,到了2018年4月,迅速增长到1600多家,仅仅一年时间,就增长了1000多家。
霍尔果斯之所以能吸引到如此多的影视公司“落户”,靠的正是力度罕见的税收优惠政策。然而,这却并没有推动霍尔果斯经济快速发展,反而这些企业借由优惠政策转移大量盈利,使得霍尔果斯税收流失严重。
霍尔果斯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的招商引资“乱象”。
审计署于2023年底披露,有55个地区违规或变相返还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等225 亿元。
2024年,审计署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深入揭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中违规出台“小政策”、形成“税收洼地”等问题,严肃查处违规返税乱象。
地方上同样如此。
今年以来,多个省份陆续公开了2023年当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在肯定地方招商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违规给予土地出让、财政奖补、与税收挂钩的财政返还等优惠政策。
比如,湖南审计报告称,3个市本级9个县违规出台土地出让、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通过向民营企业垫资或变相返还等方式给予招商优惠,其中向未达履约条件的企业提前兑现奖补资金2.87亿元。
云南审计报告指出,1个市、1个县和2个高新区管委会违规自定政策给予企业与税收挂钩的财政性奖励,兑付资金2.77亿元。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招商引资虽有短期经济效益,但却扰乱了市场秩序,形成恶性的招商引资竞争,严重冲击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更严重的是,由于地方给予的大量“优惠”政策,一些企业甚至专门干起了“捡漏生意”,这些企业被称为“候鸟企业”。
“这类企业就像候鸟一样在各地间短暂迁徙,不做实业,只为赚取补助,这既无法带动当地就业,也无法带来真正的税收,一旦搬迁,甚至还造成地方的损失。”
此外,不少地方为了抢抓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热门新兴产业赛道的“风口”,在招商引资时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才因素,开出过度优惠、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条件上马,导致产业同质化,陷入一场内卷式的“零和博弈”。
这一切,随着《条例》的出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都将成为过去式。
变在哪
实际上,面对招商引资之变,从今年初开始,各地就陆续有了新动作。
今年2月,湖南推出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措施,一个重要变化是,推动以奖补政策吸引客商投资的“钓鱼式”招商模式,向平台招商模式转变。
6月,广州发布“招商引资20条”,被视为广州市招商引资的重大革新,其中一条就是统筹政策协同,严禁各区“政策比价”。
同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招商整改任务清单“二十条”》,要求立即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税收优惠政策”招商行为等。
8月,《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浙江、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都开始撤销招商部门,转而成立招商公司。
9月,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政府办公室官宣废止《汕头市濠江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
……
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应对招商变化的生动缩影。
梳理发现,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下,地方招商已经开启了变道。来自丽水开放大学的林静在经过调研后认为,新招商引资政策呈现出很多新特点。
一是在比拼重点上,从“优惠政策”向“优越环境”转变。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比拼重点是比拼政策,如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这些政策虽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也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导向下,将促进地方招商引资策略转到营商环境优化建设上。哪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哪个区域将成为企业乐于集聚的地方,优越营商环境将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招商方式上,从“行政主导”向“政企协同”转变。以往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着主导性角色,政府通过设立招商引资部门、打造招商引资队伍等方式,开展全方位招商。
在新招商引资政策下,政府与市场协同开展招商将成为趋势。政府将继续发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设置更灵活的机制,如整合招商部门,设立产业基金等,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有为作用。
同时,更注重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如合肥依托国有产投基金,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吸引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邀请链主企业来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母基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母基金”等产业基金,实现市场化招商。
三是在招商部门上,从“各级各类”向“专业专类”转变。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各地都对招商引资非常重视,政府不同层级都设立了招商职能部门,开展“全民招商”。
在新招商引资政策下,各地纷纷对招商引资部门进行整合,促进招商引资更加向专业化、精准化方向转变。
比如,上海建立“1+6+20+X”的招商工作体系。具体来说,“1”即构建一个统一的招商引资平台或机制,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窗口,以便更有效地吸引和对接投资。“6”即代表六个重点发展的产业或领域。“20”即20项具体的招商引资措施或政策,这些措施和政策是为了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吸引力。“X”代表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可以灵活调整的额外措施或政策。通过构建新的招商工作体系,强化不同层级间的协同,以及招商和企业服务全链条的贯通。
招商依然是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招商之变将随着时间推进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一道“必答题”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地方政府靠什么才能赢得更多企业家的青睐?这是所有地方政府都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以变应变,首先是思维之变。打破不公平的税收优惠,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努力,但一直没有完全落地实施,各地拼税收、低地价依然流行,破环了公平竞争。
在以往“税收奖补式”招商中,很多地方不仅没能“招龙引凤”,反而是让投机的“候鸟型”“马甲型”企业钻了优惠政策的空子,给当地政府增添了许多麻烦,因而饱受诟病。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改变的发生及其带来的深层影响,及早做好准备。
其次是服务为本。各级政府要把过去想尽办法形成的“优惠政策洼地”打造成“营商服务高地”,建设公平、法治的一流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服务。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只有通过最佳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相互赋能。
今年8月,湖南省发布了《招商引资正面清单》,共14条,这是全国省级层面发布的首份针对招商引资的指导性清单,目的是加强对基层招商引资工作的正面引导,尽快顺应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力争在新一轮招商生态变革和优胜劣汰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其中,《清单》明确指出,推动出台《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三送三解三优”行动。
但一流营商环境不是靠喊口号说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谁来干?关键靠干部。
湖南省《招商引资正面清单》特别强调,要加强招商能力培养,新形势下的招商干部,不仅要懂招商,还要懂产业、懂资本运作,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同频共振,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提升招商能力,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招商引资手法,不断丰富招商“工具箱”,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订单招商、园区招商等,都可以成为吸引优质项目落地的方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普遍性选择是基金招商,以合肥、深圳为典型的“以投带引”已传遍全国。告别以税引商时代,作为“资本招商”的重要载体——政府引导基金将迎来新一波爆发。
今年6月,北京落地了4支共计5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发布了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另据有的投资机构反应,早在今年春节过后,很多投资类机构就已行动起来,纷纷下沉到市县一级的引导基金组建中。
招商比拼背后,是各地争抢新兴产业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但除去给予优惠政策,各地各级政府必须构建招商引资服务新优势,才能在“新招商时代”赢得更多企业家青睐。
这是地方政府必须作答,而且是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