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4年 > 2024年10期 > 领导科学/决策艺术 > 领导力

怎样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

  作者:罗玉亮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4-10-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有一大批敢于担当的干部,才能啃下“硬骨头”。如果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没有担当的“宽肩膀”“铁肩膀”,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就很难有一批敢于担当的干部。那么,作为“一把手”如何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

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

基层工作中,基层干部时常感觉“压力山大”,感到无法“应对”,处于“两难”境地。很多矛盾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基层干部往往“跑断腿、磨破嘴、打破脑、用尽法”,也难以解决。在这个时候,如果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主动站出来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矛盾就会加剧。

2008年发生在贵州瓮安的群体性打砸事件,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青年恋爱问题,却因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出面,致使不明真相群众越聚越多,直接闹到了县政府。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害怕矛盾,躲到人武部大楼上,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直接烧毁了县政府大楼,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同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曾经也在另外一地发生。该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每到雨季,县城都会出现涝灾,群众常常怨声载道。连续多届政府都想改造县城河道,让群众免受涝灾,但因资金庞大、涉及万户拆迁,一直“有想法而没有行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拿出万亿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该县得到了一笔内河改造资金。县政府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大机遇。

在改造之前,当地政府做了很长时间的宣传,群众十分支持。但是,如何拆迁补偿安置,不同的群众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打起了心中的小九九”。万户拆迁、几万人住房重新安置,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政策不明,一下子聚集了上千名群众围住了县政府,打着“拆迁要补偿”“拆迁要公平”的旗子,将早上上班的干部围堵在门外。

当天早上,县委书记一早赶到市委参加会议去了,门外人员越聚越多,整个县城交通都受到了影响。县委书记得知情况后,立即趋车赶回县政府,将群众引入一个大广场,亲自接待群众,听取群众代表意见,宣传拆迁政策,解答群众疑问,一下子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结果,“坏事”变“好事”,政府拆迁工作自此立即行动,边宣传、边动员,一个月不到,万户拆迁工作全部结束。行动之快,是政府拆迁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本来都感到头痛的事,顺顺当当地解决了,多年干不成的大事干成了。

同样的问题,因“一把手”主动站出来直面矛盾,为基层干部担当,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

公共危机事件常有发生,如突发性的疫情、水灾、火灾等,往往会给民众与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危机出现的时候,组织和干部是渡过危机的强大后盾。出现危机的时候,特别需要领导干部有担当。

什么是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就是干部的担当。

从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国民党干部常常拿着枪说“给老子上,不然,枪毙了你”;而共产党干部却总是说“是共产党员的跟我上”。面对危机时,两种不同的方法,结果大不一样。领导干部在面对危机时,要敢于担当,冲锋在前、做出表率,才能带领基层干部攻坚克难。

2020年突发的疫情,正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才渡过了艰难的日子,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赞誉。尤其是在武汉疫情出现的初期,许多医护人员敢于挺身而出,支援武汉,体现出了党员干部敢于“逆行而上”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当疫情向全国漫延时,也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敢于挺身而出,组织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做好前沿把控,做好病人护送,做好疫病消防等等,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尤其是主要领导布置工作在前、检查落实在前、后勤保障在前、处置事件在前,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广泛赞誉,体现出领导干部在危机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表率作用。

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

做任何一项工作,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再好,实施的工作方案拿得再具体,应急方案准备得再完善,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难以避免的。

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能够在面对失误时敢于承担责任。这对于下属或具体干事的同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保护。尤其是做事不怕苦、有冲劲的实干型干部,对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最大保护。

前些年,在问责中经常出现临时工“背锅”的情况,引起舆论很大反响。对于干部出现一些失误,问责是必要的,但不能让基层干部、临时工“背锅”。一些领导干部不主动承担责任,反而把责任甩给基层干部,这是“躺平干部”“佛系干部”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过党史的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延安整风中审干运动出现偏差,毛泽东主动担责,多次向受到错误伤害的同志“脱帽鞠躬”“赔礼道歉”。1945年2月,他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审干时说:“整个延安犯了许多错误,谁负责?我负责,因为发号施令是我。别的地方搞错了谁负责?也是我,发号施令的也是我。”“如果在座的有这样的同志,我赔一个不是。”毛泽东的自我批评,化解了许多人心中的怨愤,重新实现了同志之间不存芥蒂的团结。

我们都知道“洗碗定律”,经常洗碗的人难免要打破碗。我们不能苛求洗碗的人一个碗都不打破。同样,对于敢于担当做事的干部,“一把手”在面对干部失误的时候要敢于承担责任,是避免“躺平干部”“佛系干部”出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群众有句话说的好:没有领导的担当,哪来担当的干部?

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

基层干部在担当作为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复杂的局面,尤其会遭遇一些歪风邪气的干扰和破坏。在这种最困难、最无助、最需要精神支持的时候,如果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撑腰鼓劲,往往就会让一个基层干部自此“消沉”或“学乖”了。

干事的干部往往遭到非议的也多,如果对无事生非、造谣生事的恶意举报乃至诬告视若无睹,就是对有担当有作为者的伤害,也会伤及公共利益。

浙江省每年都会运用当面澄清、会议、通报等多种方式,为遭遇失实检举控告的干部正名,态度明确,导向清晰,就是要为被诬告的干部“撑腰”,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激励广大干部积极探索、大胆做事。

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组织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关键时候,如果上级组织与领导能够主动站出来,同一些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给敢于担当的干部鼓励与支持,才能使基层干部放手作为。

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人生阅历浅,开始有一股子闯劲、干劲,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上级组织与领导的撑腰鼓劲,两三次之后,就会把一个干部仅有的棱角磨平了。等到磨圆了,再让他们有棱角,是长不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肯定表彰锐意进取的干部,教育帮助‘为官不为’的干部,支持和鼓励干部一心向公、兢兢业业、敢于担当。”“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

面对提拔使用敢于为干部说话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担当的干部多了,经济发展就快,社会就会和谐稳定,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就高。让更多的干部担当,就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壮胆,在其遇到挫折时帮一把、失落失意时拉一把、受到排挤时挺一把,特别是让敢于担当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要注重选用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和真理的人,选用那些在困难矛盾面前勇于承担重任的人,选用那些解决难题时有思路有办法的人,选用那些能够打开局面、开拓创新并卓有成效的人。让那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的人离岗让位,绝不能让“圆滑官”获利,让“老好人”占先。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能使广大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勤于担当。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都知道,剧中的“大老粗”李云龙,是一个标准的能干事但“有争议”的干部。优点非常突出,能征善战,胆识过人;战术思想灵活,“打仗鬼点子多”。缺点也很明显:浑身带“刺”、出口成“脏”,桀骜不驯、离经叛道,有时也违犯纪律,闹点情绪。

这样的干部是不是好干部?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好干部。但是,现实中“李云龙式的干部”往往得不到重用,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喜欢听话、顺从的干部,让自己能搞“一言堂”,成为“一霸手”。如果这样,何来战斗力?

作为“一把手”,如果不能做到在提拔使用的时候敢于为担当的干部说话;不能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反对意见,甚至刺耳的话;更不能论功行赏,论罪责罚,是不可能带出“嗷嗷叫”的队伍的。

同时,在选人用人机制方面也要实现“三变”:变书记一人“掏名单”为组织部“排名单”;变书记一人“圈名单”为“制度选名单”;变书记一人“定名单”为班子成员“议名单”。用制度建设,让敢于担当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作者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