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3年安徽招引项目总数,连续两年超越万个大关,计划总投资分别超过7万亿元、5万亿元。
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3.8%提升到2023年的49.1%。
近三年投资客商对安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满意率持续攀升。有企业家表示:“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
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内卷时代”,安徽持续打出了“双招双引”强大攻势,实现了从点到面、串珠成链、集链成势的跨越,呈现出优质项目抢滩布局、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壮大的生动局面。
安徽凭什么能?
干成了什么
2021年2月,安徽省两会第一次提出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2021年6月,安徽第一次召开“双招双引”工作人员座谈会;2021年9月,第一次召开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全体会议……
伴随着一个个第一次,“双招双引”不仅擦亮了安徽制造“显示度”、提升了安徽形象“辨识度”,也有力抬升了全省经济增长中枢。
一是规模“爆发增长”。安徽全省上下牢固树立扩大有效投资就必须加强“双招双引”的强烈共识和行动自觉,瞄准十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按下招商引资“加速键”,大项目、好项目频频落地,呈现项目投资跨越式增长、质量突破式提升、能级跳越式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
据统计,2022、2023年安徽招引项目总数,连续两年超越万个大关;计划总投资分别超过7万亿和5万亿;全省开工、投产项目纳统率由2021年70%提高到99.8%,纳统金额占比由88.2%提升至99.9%,2023年基本实现全部纳统;近三年累计招引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14个,带动制造业投资在近两年连续保持18%以上的增长。
二是结构“跃级蝶变”。“双招双引”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结合,以产业向“新”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安徽从“传统工业大省”加快向“新兴产业聚集地”蜕变。
安徽汽车产业引进大众、比亚迪、蔚来等整车企业,集聚零部件企业2300多家,后市场企业1700多家,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全省汽车产量由2021年全国第7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2位。光伏制造业汇聚上下游企业超过150家,营收超2900亿元、上升至全国第3位。产业链价值链正向中高端迈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3.8%提升到2023年的49.1%,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40.3%提升到42.9%,新兴产业聚集地正在从愿景变为实景。
三是效率“提速增效”。“双招双引”建立完善专班工作体系,加大顶格推动力度,汇聚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整体协同的强大合力,项目落地转化效率持续提升。
项目由签约到开工平均时长减少一半,2021—2023年分别为287天、204天、150天;由开工到投产缩短7个月,从2021年的16个月减少到2023年的9个月;由投产到上规缩短2个多月,2023年为183天,较2021年、2022年分别缩短74天和70天。近两年更是有1106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跑出项目招引“加速度”。
四是人才“群贤毕至”。安徽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以产业引才、项目聚才,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大省到人口净流入省份,再到人才聚集高地的华丽转身。
2023年,安徽各类人才总量达127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03.3万人、技能人才724.4万人,较2021年分别增加51.9万人、112.4万人;净流入约24万名大学生,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皖率74.2%,创历史新高。
特别是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集聚4000多个创新团队,“科大硅谷”引来全球创新创业人员超万名,近三年高层次人才新增8万人。“到安徽去”正在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天下英才聚江淮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环境“焕然一新”。安徽注重营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营商环境,形成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安徽营商环境得分在全国位次由2021年第16名提升至第8名,2023年还首次获评“前10最佳口碑省份”,进入得分、口碑“双十”时代。
据监测统计,近三年投资客商对安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满意率从2021年97.7%上升至2022年98.3%、2023年98.5%。“营商环境好了,办事效率更高了,吸引力更大了”“在这里,创新创业很舒心、很放心、很安心”,已成为安徽招商引资的“金名片”。
战法之变
安徽打出“双招双引”强大攻势的背后,是不断创新思维理念,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运行有效、成熟完备的机制和打法,让一场场新攻势,转化为发展大胜势。
首先,坚持系统思维,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省招引“一盘棋”。
“双招双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安徽突出协同化运行,顶格推进打造“双招双引”强磁场,形成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出击,职能部门跟进对接、赋能推进,各市县对接论证、服务落地的新格局。
一方面,以“顶格战法”提升感召力。实行“由上而下”、扁平化的“顶格战法”,由最终拍板的人从一开始就直接负责,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近三年省市领导会见联系客商14778批次、77446人次,其中省领导会见674批次、8360人次。“见省领导”已成为安徽省“双招双引”的一块金字招牌,感召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和人才纷至沓来。
另一方面,以“协同作战”奏响大合唱。一个产业一个专班,有效整合政府和商协会、龙头企业、基金机构、专家智库等行业专业力量,建立“专班吹哨、部门报到”“市县有求、专班必应”机制,改变了过去少数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奏响了产业与行业主管部门、要素保障部门协同发力,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大合唱”,大大提高了“双招双引”工作效率。如宣城年产24GW高效N型单晶TOPCon太阳能、阜阳纽龙(阜南)船舶动力等一批重大项目更是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刷新了“安徽速度”。
其次,坚持创新思维,聚力“向新求质”,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
“双招双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安徽把加强“双招双引”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在传统产业上,“提质焕新”,积极招引战略投资者、优质企业、创新创业团队等有机嫁接,导入优质资本、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涵养式的“输送养分”让“老树”发“新枝”。如,引入海尔卡奥斯,与奇瑞携手打造“海行云”,为奇瑞带来生产效率32%的提升、订单量40%的增长。
在新兴产业上,“聚势成形”,既招引技术领先、实力雄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链主型”企业,又招引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科技领军型企业,“链”动上下游。合肥依托整车企业“围整落零”,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滁州依托隆基、正泰等龙头企业,推动光伏产业链式发展,都是生动缩影。
在未来产业上,“谋篇布局”,以打造三大科创高地为牵引,启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创新采取场景开发开放,引进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空天科技等领域高水平团队和项目。如,空天信息领域短短两三年就吸引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等一批领军企业、科研机构,聚集产业链企业近120家。量子信息领域“从0到1”原始创新不断突破,集聚产业链企业60余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第三,坚持平台思维,善于“搭台织网”,增强高端要素“磁吸力”。
平台思维是立体化、开放式的网状思维。“双招双引”中,安徽善用平台思维“做乘法”,以多层次、多样化的平台“网”络全球,便捷高效链接上各类要素资源。
发挥科创平台“筑巢引凤”作用。安徽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拥有“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特别是以“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谷院网”融合创新品牌,成为引凤来栖的良“巢”。2023年,仅“科大硅谷”就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引来全球创业团队人员超万名。
发挥商协会“牵线搭桥”作用。商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具有整合和凝聚资源的优势,也是“双招双引”的重要平台。安徽重视商协会的培育发展和作用发挥,新组建了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际商协会联盟、徽商总会等,目前全省行业商协会近4000家,通过以商招商引来一批好企业、好项目,成为招商“合伙人”。
发挥展会论坛“组局对接”作用。“一对一”单打独斗效果有限,学会“组局”“用局”并请客商“入局”,方能效应倍增。安徽积极开展“投资安徽行”“徽动全球”等活动,搭建“海客圆桌会”等创新型对接平台,举办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等专题展会,撬动产业资源加速向安徽集聚,2023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602家、增长26.7%。
“授人以渔场”
在“双招双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专业化程度高,谁就会走到竞争对手的前面。安徽之所以能够在“双招双引”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坚持专业思维,遵循产业规律,探索出一套专业化“打法”,进而促进“双招双引”专业化,主要表现在:
注重专业化设计。着眼补链延链强链和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确定“双招双引”的重点企业、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和团队,绘出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明确的路线图和施工图,理清每个产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出击。
注重专业化招商。不囿于传统招商手段,把产业链招商摆在突出位置,沿着产业链到产业集群的成长路径推进“双招双引”。各地聚焦主导产业,精心编制产业链图谱,按图索骥开展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招引,如滁州抢滩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初步形成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
注重专业化团队打造。“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干”,不仅引入企业家和专业团队参与“双招双引”全过程,而且组织开展一系列专业化培训,打造了一支熟悉产业和资本市场、读懂企业和企业家、精通项目研判和谈判的“招商专业军”。企业家们反映,“安徽干部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自信,经常一语就能说到点子上”。
从专业化打法上升到理念层面,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思维。
优质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哪里生态好、环境优,资源就流向哪里,产业就集聚到哪里,发展制高点就转移到哪里。
安徽坚持生态思维,厚植发展沃土,以“四链”深度融合厚植产业生态,在招引目标上把引产与引技、引资、引才作为一个整体推进,通过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强力的创新链支撑、丰富的人才链供给、充沛的资金链扶持,进一步形成对产业资源的磁聚效应。
突出引技促产,既招引科创型企业和人才团队,也引进科技服务业,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安徽孵化熟化产业化,2023年仅科交会就签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项目309项、金额超740亿元。
突出引资促产,不但通过基金引入更多投资,而且通过基金发现好的产业和项目,2023年安徽省利用基金筛选、挖掘、招引落地项目302个。
突出引才促产,力争“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以赛代招”,累计集聚高层次人才超1700人,招引182个海外、省外项目。
这样“四链融合”、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不仅“授人以渔”,甚至“授人以渔场”,让安徽成为一个活力喷薄、梦想花开的地方。
(作者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