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并非新鲜事物。如浙江诸暨市“中国袜业之乡”、永嘉“纽扣之都”,江苏丹阳“眼镜之都”等,早已家喻户晓,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市场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和转型升级,最终成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决策》观察到,近年来很多新兴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其发展模式颇有不同之处。它们均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之下,由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经过梳理,《决策》将其总结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创新驱动型、政府之手引领型、特色资源挖掘型等四种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发挥集群效应
龙头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大、协作带动能力强,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引擎”。一家龙头企业,往往就能带动一个产业集群。
江苏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全国县域第一。2023年,溧阳市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到全国15.7%,产值突破千亿。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宁德时代的落户。
宁德时代是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早在2016年,溧阳市就主动出击,用诚意打动宁德时代,投资百亿在溧阳成立江苏时代新能源。2017年,宁德时代与上汽集团合资的上汽时代又在溧阳建设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江苏时代已经在溧阳累计投资了四期锂离子电池研发和生产项目,动力电池设计产能达到90GWh,总投资近300亿元。
随着宁德时代的落户,迅速带动了70多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明显。比如,动力电池结构件龙头深圳市科达利,上海璞泰来旗下的紫宸负极与卓高隔膜项目制造基地,激光焊接与锂电自动化设备的龙头企业深圳联赢激光等,均在2016—2017年间落户溧阳。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溧阳已构建起动力电池完整产业链。目前,溧阳集聚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100余家,细分领域TOP3龙头企业20余家。产业链完整度和产值规模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产业链本地化比例已接近100%。
从溧阳发展实践来看,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助力产业链摆脱“低端锁定”困局,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制刷产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安徽潜山市却将其做成为行业规模全国第一的特色产业集群,秘诀就是科技创新。
在潜山,一把小小的刷子,却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比如,“可承受1300多摄氏度高温”“刷毛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3万根”,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机翼上铝板打磨的“百洁布刷辊”,还有军工、液晶显示等领域需要的高精尖刷。
科技赋能为刷业升级插上了翅膀。潜山制刷产业创新驱动有关键“四招”。
一是锻造制刷技术“金刚钻”。潜山市始终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刷业发展的制胜之道,敢于同对手争高低、乐于向同行学技术。长中刷业花4万多元从德国进口一台洗地机,学习消化再创新,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洗地机,价格不到国外的1/10。
二是搭建创新合作“立交桥”。刷业也有“卡脖子”问题,光靠“土专家”不足以解决技术难题,必须借助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潜山市先后与华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与安工大共建刷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省外合作建立7个“研发飞地”,累计申报各项产品专利185项。
三是掌握行业发展“话语权”。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潜山市设立全国首个省级刷制品质量监督检测研发中心,率先颁布国内刷制品地方标准,牵头制定10个团体标准、4个地方标准,站稳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是插上数智赋能“金翅膀”。数智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潜山市顺应趋势、主动作为,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智能工厂1家。
政府之手引领,关键阶段和关键环节
政府和市场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只手”。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和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协同发力。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和关键环节,政府之手的引领推动作用尤为重要。
特色小吃是最传统的产业,很多地方都有,但往往是“低小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而浙江缙云县烧饼产业,却是传统美食向特色产业集群转变的少数成功案例之一。
2023年,缙云烧饼总产值达到34.8亿元。其发展过程,离不开政府之手的强有力推动。
为了一个地方小吃做成为产业,2014年,缙云县委、县政府成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烧饼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助、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为烧饼师傅们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和稳定的经营环境。
缙云县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举办烧饼制作技艺展示、编写烧饼文化读本等方式,深入挖掘缙云烧饼的文化底蕴,提升缙云烧饼的品牌形象。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鼓励和支持烧饼生产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线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
缙云又成立了专门的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推动品牌建设工作。政府通过注册商标、设计统一的包装、开展品牌宣传等方式,提升缙云烧饼的品牌形象。政府还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政府组织烧饼企业参加国内外的食品展览会,邀请经销商到缙云考察,通过各种渠道增加缙云烧饼的市场曝光度。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缙云县也注重产业链的完善。政府支持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如烧饼原料供应、包装材料生产、物流配送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特色资源挖掘,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农业、矿产、文旅等特色资源,是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深入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建设产业集群,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路径。
安徽凤阳县是著名的“石英之乡”,石英岩储量、品味、综合利用价值居全国第一。过去主要加工成低附加值的普通玻璃,产业规模一直不大。如何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集群?凤阳县的秘诀是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以配套促聚集,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在产业链上游,凤阳县利用优质石英砂资源,吸引龙头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中游,引进培育一批市场领先配套企业;产业链下游,瞄准光伏废旧组件回收,布局“产业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
延链补链,项目招引是关键。凤阳县聚力招大引强,打出了一套“精准招、灵活招、诚信招”的组合拳。
瞄准产业链链主、链核、链源企业,紧盯500强企业、国企央企、上市公司、行业头部企业做好精准招商。同时开展以商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齐头并进;政府还组建了总规模59亿元的8支产业投资基金。
2016年,凤阳县成功招引国内光伏玻璃巨头——福莱特集团。此后,南玻、亚玛顿、正泰、尚德等多家光伏玻璃和组件企业纷至沓来。
经过不懈努力,凤阳构建起石英砂加工、光伏玻璃、电池片、边框、胶膜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仅在光伏玻璃上,凤阳县产能已突破700万吨,接近全国的1/4,成为全球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