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4年 > 2024年11期 > 特别策划

小县城如何催生出大集群

  作者:吴明华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4-11-2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县城火爆出圈。有人说,“永远不要小看中国县城的力量”。县城何以出圈?除了美景美食、特色人文之外,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更值得关注。
安徽凤阳一粒砂打造“千亿硅谷”、潜山小刷子“刷”出大产业;山东单县一碗羊汤“熬”成百亿大产业、曹县成为汉服“宇宙中心”;河北清河县不养羊的“羊绒之都”……这些极具特色和潜力的产业集群,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宝藏小城”蕴藏的巨大能量,更让后发地区县域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今年以来,安徽、河北、湖北、广东、山东等地,明确将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路径,先后出台专项政策措施推动其发展。不约而同的战略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趋势?小县城又如何催生出大集群?

“以特制胜”与“狼群模式”
过去,后发地区县域凭借低成本要素资源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浪潮中“分得一杯羹”,很多县域由此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兴起,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大城市创新要素资源富集,对高端人才和新兴产业吸引力很强,相对而言县域在这方面劣势明显。这导致很多县域产业升级难、人才聚集难,往往只能吃“大城市剩下的或不要的”,面临产业低端化和空心化的窘境。
新一轮发展中需警惕这样的“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差的愈差;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这是当前后发地区县域亟需破解的现实挑战。
从出圈县域的成功经验来看,县域经济不能盲目地追求高精尖、大而全,必须立足自身资源和基础条件,挖掘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向特色化、差异化要生产力。
县域竞争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有特色才有比较优势,而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当前,区域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产业集群之间、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因此,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县域经济“以特制胜”的关键。
从区域整体来看,如果说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是“狮王”,那么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就是“狼群模式”。从狮王“独唱”到狼群“合唱”,团队共进的“狼群模式”具有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凝聚力。
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中央层面,2022年工信部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明确定位在县域,推动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认定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地方层面,安徽、河北、湖北等多个省份,都把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
安徽在全国率先谋划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2019年以来,安徽已批复72个集群,实现全省59个县域全覆盖。今年8月,安徽出台《关于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兵团式、阵地战”的方式,努力走出一条“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快速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河北省的经验同样值得关注。2019年以来,河北省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下,逐渐形成“县县有集群、一产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从2019年至2023年,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由269个培育到333个;集群营业收入由1.99万亿元增长至4.38万亿元;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平均营业收入达283.2亿元;累计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5个,争创国家集群11个,与江苏、山东、安徽并列全国第一;33个集群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6个集群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50%。
从安徽、河北等地的发展经验看,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将成为带动县域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火车头”。

提升能级赢得“卡位竞争”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找准“赛道”、形成特色、打造集群。那么,是不是找准了“赛道”、有了特色,产业集群就一定能发展起来?
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只有历经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同样面临艰辛的过程和激烈的竞争。浙江桐庐县和安徽南陵县围绕快递物流装备特色产业的一场“暗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桐庐是著名的“中国快递之乡”,这个四面环山的山区小县诞生了300多家快递企业,“三通一达”均出于此。快递业本应是桐庐的特色产业,然而南陵“中国邮谷”的快速崛,起却打破了现有的产业格局。
虽然快递企业的创始人多来自桐庐,但企业总部却都在上海;快递行业多“桐庐籍”,但作为新兴朝阳产业的快递物流装备产业,却非“桐庐造”。2019年,桐庐县快递及关联产业项目数仅10个。有专家直言:桐庐是一个没有产业的“快递之乡”,准确地说,只是一个“快递人之乡”。
反观南陵县,虽名不见经传,也没有任何快递行业产业基础,却在快递物流装备产业发展中“拔得头筹”。2020年桐庐打响快递回归攻坚战。桐庐县有关人员曾低调赴南陵考察,没有经过官方,也没有媒体报道,宛如一场“暗战”。此后,两地围绕项目招商和产业发展展开了激烈竞争。
从南陵来看,无中生有发展快递物流装备产业,过程也极为艰难。发展之初,招商时一次次遭遇“闭门羹”,“人都见不到,被楼下保安就给拦住了”;在组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时,没有编制、没有人员、没有资产,“在一个厂房里临时办公,夏天连空调都没有”。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从零起步,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短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产业链条最齐全的快递物流装备产业集群。
目前来看,两地的竞争仍将持续。桐庐县有深厚的快递产业资源优势,南陵县则有全国首个“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的创新资源优势,双方各擅胜场。
特色产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既有战新产业也有传统产业,既有工业也有农业、文旅等,每个大类别中又有数不胜数的细分领域。可选的“赛道”非常多,但每个“赛道”又非常窄,容不下太多的竞争者,最后可能只有一两个胜出者。
因此,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可以说是“卡位竞争”。谁能提前卡位,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特色产业集群能级,谁就能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在专家看来,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有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品牌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所有要素的集合,打造特色鲜明、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对集群发展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从市场份额角度看,高能级特色产业集群市场份额一般都在30%以上,多的可达90%。市场份额越多,能级能高,市场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壁垒越强。
从产业规模角度看,“吨位决定地位”,产业集群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安徽、河北、湖北等地都把百亿级集群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湖北计划3年内打造40个超百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安徽提出,到2030年,力争每个县(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营业收入百亿级以上集群。
从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三方面,推动特色产业集群能级跃迁,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破解“集而不群”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此前曾对10个省份、50多个县域集群、近千家中小企业展开调研,发现目前一部分集群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优势特色不足,不少集群仍表现为“集而不群”,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提升特色产业集群能级,关键在于破解“集而不群”的问题。产业集群不能只是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关联;产业集群不是一袋散装的“马铃薯”,而应是“瓜果、蔓藤、枝叶”有机关联、相互配套的企业群落。
产业集群建设一般要经历“自发集聚、协作成链、高效协同”三个阶段。要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企业围绕共性技术研发、生产协作、数据流通、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紧密协作与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向“高效协同”阶段跨越。
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从集聚迈向集群,至少有三种有效路径:一是龙头企业聚变。如宁国零部件产业集群,其核心企业中鼎集团,通过资本市场、海外投资并购等手段,先后裂变衍生了50余家企业,吸引了上下游配套企业450余家,像“酵母”一样带动整个集群向新而生。
“方法得当,难题可解”。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大引强、链式发展打造集成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快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提高集群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是提升集群创新粘合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诸多困难,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共同研发机制、打造创新联合体等形式实现集群“高效协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河北宁晋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整合大企业创新资源,成立公共创新平台,让集群企业像“淘宝购物式”便利链接创新资源;出台结对帮扶政策,“大手拉小手”,带动集群内企业携手并进;聚焦共性制造需求,找准关键工序和关键环节,鼓励有实力企业建设共享工厂或共享车间,带动企业效益和集群能级双提升。
三是推动集群企业抱团发展。产业集群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协同效应,可以通过产业链协作分工、要素资源共享、集群协调共治等方式,打造高频互动、充分合作的产业生态群落。
如安徽泾县电机泵阀产业集群,走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之路,通过上下游“墙外配套、墙内耦合”、共同抵御“市场风浪”、降低企业“摩擦成本”等,破解集群“内卷”现象,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产业集群治理格局。

5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