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为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何锚定“四链”深度融合,探索引才聚智新路径,已成为需要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
做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铜陵市积极融入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布局,以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1110”人才工程,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产才融合示范区、青年人才友好城、人才服务标杆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幸福铜陵提供强劲智力支撑。
高位引领倾心引才。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导向,在铜陵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构建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市高层次人才协会“三位一体”人才工作新体系,部署推动各产业链各园区引智与引资一体推进、同步考核,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一帮人”专业干的人才工作机制。全市新增大学生数逐年攀升,2023年首次突破2万人,今年1-10月引进2.58万人,成为全省5个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之一。
创优平台悉心聚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围绕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三类人才队伍提质扩量,广发揽才“英雄帖”,深耕育苗“生态林”,持续举办“智汇铜都”人才周、“博创铜都”百名博士铜陵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等产才活动,广泛对接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累计与中国科大等6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连续4年组建科技服务团,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1家,引进领军人才436人、高层次人才团队42支,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厚植生态真心留才。坚持以人才所望为服务所向,在全省率先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推出人才驿站7天免费、人才房票最高30万直补,发放安居补助超8500万元。建立“天井湖人才半月谈”机制,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发放铜都英才卡355张,为人才创业融资、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开辟绿色通道,着力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人才发展综合指标近3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06.7%、战新产业产值增速27.7%,均居全省首位。
铜陵市的引才、聚才、留才成果丰硕。在此基础上,铜陵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奋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人才集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构建“因需引才”强磁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要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产业发展“靶心”调整人才工作“准心”,推动引才由“大水漫灌”向“定点滴灌”转变,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
引才需求与技术难题同步摸排。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成立人才要素保障专班,建立专班协调调度、产业链办公室牵头落实、助企人才专员具体实施的“1+6+N”摸排机制,深入县区园区走访调研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摸清关键技术难题和急需紧缺人才。
企业发展与高端智库精准对接。着眼解决企业有发展瓶颈“找不到人”“找不准人”“请不来人”问题,从高校院所对口选派专家教授到地方挂任科技副职,组建科技服务团,实现县区通大院大所、有教授博士,推动难题带回派出单位、技术送到生产车间。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深化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贯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合作通道,解决人才供给突出问题,补齐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短板。
延链补链与引智聚才良性互动。围绕铜产业等主导产业,培育布局铜基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配套延伸产业,让产业发展新需求撬动更多引才新空间,以人才集聚新优势塑造产业升级新动能。结合“十五五”规划,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精心编制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实现人才发展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同谋划,不断提升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形成“以才兴产,以产聚才”的良性循环。
立足“平台聚才”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矩阵,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布局市校合作平台。针对本地高校创新资源薄弱的现状,坚持以平台建设为牵引、市校合作为突破、引才活动为依托,广泛对接外部大院大所,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力度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建铜产业创新研究院,强化首位铜产业源头创新。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铜陵有色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科研和创新资源共享,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协同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交叉应用,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助推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整体提升。持续完善“揭榜挂帅”引才机制,加快建立跟奖跟补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实施科技专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细分领域,找准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搭建交流活动载体。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以产学研融通为驱动,持续举办“智汇铜都”人才周、“博创铜都”百名博士铜陵行、院士专家铜陵行活动,搭建以会聚才、跨域交流平台。推动“人才飞地”、“离岸创新基地”建设,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设立人才工作站,充分发挥铜领未来科创中心引才桥头堡作用,探索在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人才高地接续设立研发中心,加速创新链、人才链跨域融合。
做大“以赛选才”蓄水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铜陵以创新创业大赛为重要抓手,打好资金、基金、贷款“拨投贷”组合拳,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融资导向,针对重点产业需求,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构建“路演+尽调”模式,遴选签约落地优质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形成由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投的人才创投体系。建立人才科创基金,引导银行资本、整合企业资本、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积极“投小投早投硬科技”。
以金融供给护航项目成长。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初创型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行“科技人才贷”,积极引导在铜金融机构构筑“信贷+税务”的信用贷款模式、“保险+中试实验”的风险保障模式和“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创新产品模式,助力更多“硬科技”“好苗子”创新创业项目脱颖而出。
以政策奖补加速成果转化。用足用活人才、科技等各类奖补政策,加快科技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建强技术经纪人等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与中国科大共建医药和新材料研究院中试基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擦亮“生态养才”金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铜陵着眼增强引才软实力,持续输出服务“流量”,提升保障“质量”,激发人才“增量”,提升人才链稳定性。
政策体系“集成化”。迭代升级“人才强市10条”,围绕重点产业人才、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配套制定实施细则,构筑覆盖各类别、各层次、各发展阶段人才的政策矩阵。强化政策申兑数智赋能,上线运行“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集成政策咨询、业务办理、资金申兑等功能。完善人才分级分类政策清单,探索推广“人才码”,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环境营造“品牌化”。打造“与人才 铜成长”工作品牌,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定期开展“铜心缘”青年人才交友联谊、青年夜校等交流活动,举办“520”百对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人才之夜”音乐会等人才专享活动,提升“青和力”。聚焦“求职一张床”“入职一间屋”“安居一套房”供给,推出人才驿站、人才公寓、租房补贴、人才房票等保障措施,让服务有声有色、可感可及。
政治引领“常态化”。推进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落实,推动问需、问策、问情的“三问”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精心打造“铜陵人才之家”,建立“天井湖人才半月谈”机制,构建人才诉求收集、交办、跟踪、反馈的服务闭环,依托市高层次人才协会,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国情研修、疗休养、健康体检等活动,激发专家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铜陵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