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创新样本

苏北涟水为什么能拿下四个百亿项目

  作者:朱昌俊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1-13

2020年,总投资100亿元今世缘酒业南厂区技改项目启动实施;

2022年,总投资130亿元的捷泰新能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开工建设,成为引进的首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

2023年,总投资116亿元的中国巨石高性能玻璃纤维零碳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破土动工,填补了江苏以玻纤为原料的复合材料产业链主空白;

2024年,总投资超百亿的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

短短4年时间,一座苏北县域—淮安市涟水县就集聚四个百亿大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涟水经济实力,也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县城突然闯入了大众视线。

2024年7月底,涟水县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在“2024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上,让涟水县迎来一个历史性突破——首次进入百强县名单,位列第88位,成为江苏最年轻的全国百强县,也帮助淮安市实现了百强县“零的突破”。至此,经济大省江苏仅剩连云港市还是百强县“真空地带”。

位于苏北的涟水,凭什么能连续拿下4个百亿级项目?

进击的涟水

连续拿下4个百亿级项目,即便是放在不少大城市,都是非常亮眼的存在。可以说,持续引入大项目,是涟水能够顺利迈入百强县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21年,涟水就吹响了“冲刺百强县”的号角,之后提出“2233”战略目标:锚定“申创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两大奋斗目标;突出抓好“工业强县、教育强县”两项重点任务;保持“全市走前列、全省多出彩、全国争进位”三个争先追求;笃行“领导带头作表率、工作落实在一线、勇挑大梁当先锋”三种实干导向。

从具体行动看,涟水有两个方面的“大动作”,非常吸睛。

一是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涟水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强招商推介,加快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以2023年为例,涟水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6个、总投资483.13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

二是始终聚焦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2023年,涟水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激励政策,促进四大先进制造业产业(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纤维新材料)聚链成群、集聚发展,全年实现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

实际上,无论是招商引资,狠抓制造业发展,涟水都将重心放在了推进产业发展这一点上。这也顺应了经济发展常识——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归根结底拼的还是产业。

客观说,招商引资、发展制造业,在今天可以说没有地方不重视。但是,如何招、发展哪些制造业,却大有玄机。

在公开报道中,涟水的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坚定不移往“精”延伸,聚焦四大主导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分析产业全景图,拆解细分重点产业链,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绘制产业招商路线图,编制“高价值项目库”,按图索骥、靶向招商,全力招引培育一批链主型、平台型、枢纽型、功能型重点项目和终端产品企业,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让产业链更长、更强、更高端。

这一点为什么重要?因为招商引资到了一定阶段,就是依靠企业来吸引企业,依靠产业生态来吸引企业,才能事半功倍。道理很简单: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发展,往往需要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

比如,若其所在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在一个地方都很完善,也就意味着企业在该区域发展的各方面都有成本优势,自然也就有了进入的动力。不夸张地说,努力招来百亿级的龙头项目,实际也就是为一个地方的某个产业发展“筑巢引凤”。当这样的“链主企业”来了,其他各环节的企业便会加速聚集而来。

涟水方法论

重视招商引资,聚焦发展制造业,这主要是方向上的确定。而方向能否走通,背后还有很多的方法论。

就涟水看,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很关键。

首先,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引资对象时,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坚持“有什么样的机场,落什么样的飞机”,找准了比较优势。

涟水的一张重要招牌是“枢纽高地”,是全国少有的“空铁水公”皆具的县级城市。在空中交通方面,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开通了3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铁路方面,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穿境而过,高铁涟水站日均停靠列车30余个班次;水路方面,三级航道盐河可通江达海;公路方面,京沪、宁连等多条高速境内汇合,县域“五横六纵三射一环”骨干路网完备,深度融入南京1小时、上海3小时生活圈。

很显然,这样的交通、物流条件,对于吸引和发展一些依赖于物流的产业就是一种比较优势。于是,涟水着眼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大宗运输需求的交叉点,将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谋求工业强县建设的首要课题。这样一来,既突出了重点,也利于将自身的比较优势放大,最大程度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

其次,用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关键一招”。涟水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厚培“近悦远来”营商沃土,持续打响“涟快办”服务品牌。

这里面有一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即涟水大量的营商环境优化举措都是围绕企业、项目发展和落地需要来展开。如创新项目服务“12345”工作法,推动“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常态化落实,推进项目“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开发“涟快办”项目管家APP智慧平台,对项目办理情况随时可记录、可查询、可服务、可督查等。

营商环境好不好,措施实不实,企业最有发言权,而不能止于“自嗨”。如果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服务好企业的现实需求,再“完美”的措施都难免沦为空架子。

涟水优化营商环境还有一个原则——“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这看起来是常识,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值得很多地方学习。

第三,善用产业发展的园区模式。园区模式在以苏州等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已非常成熟。但在苏北地区,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涟水提出了“一个集群在一个园区”的思路,将经济开发区建成涵盖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一区三园”的发展平台,并且每个板块定位鲜明,比如空港产业园重点聚焦“新三样”产业。

这么做的好处,一是增加了产业辨识度,二是能够最大化营造便捷、高效的产业发展“小生态”。有企业家就指出,“我们专注于电池片的研发与生产,而园区内另一家企业能提供精准的配套服务,这种‘隔墙送货’的布局,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考虑了这一点,涟水在招商引资时,特别注重“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争取让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都建在一起”。

向涟水学什么

同为所在省份的经济“洼地”,以淮安涟水等为代表的苏北城市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之势,对于相邻的安徽皖北地区又有哪些启示?

应该说,涟水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势、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皖北地区学习的。

一是招商引资和产业定位要瞄准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好所在区域的资源。

比如,涟水确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纤维新材料等,实际上也是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产业。并且,涟水也明确强调,要对重点地区坚持深耕,推动驻点招商队伍优先在长三角、珠三角“扎下根、沉下心”。

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涟水离长三角等发展高地近,在获得产业转移及各项发展要素上,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所以,优先在这些地区深耕,是务实之举。

对于皖北地区来说,可以利用与苏北地区相邻的优势,寻求相关的合作机会。比如,能不能率先完善毗邻地区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协同发展一些产业?事实上,皖北与苏北在一些机制上也有合作的空间。皖北的宿州、淮北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都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

也就是说,要多思考通过与相对的发展优势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去寻求共同发展的机遇,而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区域情况来思考发展思路。

二是要善于利用和强化比较优势,让长板更长。

有专家建议,宿州可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最大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量子通信五大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等优势,让产业数字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皖北地区还拥有土地(成本较低、平原面积大)、水运等优势,在产业规划和对外引进项目时,就要着重加大一些对土地和大规模运输要求较高的产业与项目的重视。这样能体现出比较优势和发展的精准性,实现资源的适配。

最后是产业发展要突出重点,避免“撒胡椒面”。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能够优先发展好一两个龙头产业,往往就能够改善区域经济发展面貌。

因此,本来就相对有限的资源,在投入上更要重视聚焦,防止因为片面追求“大而全”而失焦,最终反而没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