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99”,这是湖南省民营经济形成的发展格局。
截至2024年9月底,湖南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量已超过714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为湖南贡献了60%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GDP、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90%以上的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
民营经济犹如时代滔滔洪流中的浪花,让湖南经济“沸腾”起来。这份“硬核”答卷就形象地概括了湖南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地位。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是湖南之为的“必选项”和“必答题”。
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民营经济韧性上,湖南如何发力?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信心从何而来?
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信心经济。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始终如一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全省经营者、创业者和企业家们保持信心、敢于期待的制度依托所在。
2021年以来,湖南坚定不移抓好“六个一”工作,积极回应企业关切。2023年10月,湖南重磅推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法治保障等提出30条措施。2024年8月,湖南又推出“招商引资正面清单14条”,这是全国省级层面发布的首份针对招商引资的指导性清单。
“民营经济30条”“招商引资正面清单14条”……为民营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以政策“确定性”筑牢信心之“强”。
信心与期待加强的同时,有好的机制才能有稳的未来。目前,湖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期,亲商重商、政商交往是关键保障。
近年来,湖南依托统一战线建立健全了“六大”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全省上下重点深耕亲清型政商关系,有力营造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各级干部主动作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通过省市县三级“四大家”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家机制,问政于民。2022年5月,《湖南省省级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家工作方案》出台,为领导干部靠前服务民企颁发了“通行证”,让一把手直达堵点和痛点的“最前线”;市县两级参照省委做法,现已有14个市州496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了1220家民企和商协会。
通过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专项服务机制、全生命周期权益维护机制,问需于民。2022年,湖南省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授牌成立,定位为民营企业的“娘家人”;全省有12个市州、70个县市区已成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全域覆盖的服务格局。
通过民营企业家建言资政沟通机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问策于民。在《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方案》指导下,2022年以来,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等“八项重点”工作,通过答辩会、听证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吸纳民营企业家、商协会等意见建议。
通过民营企业参与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问效于民。根据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显示,湖南既是营商环境得分的前10名,也是前10名的最佳口碑省份。2024年12月,最新通过《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湖南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夯实了立法基础。
随着这些机制的建立实施,民营企业反映诉求有了常态化沟通渠道,让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谋事干事信心倍增。
一揽子措施“加码”,落实降本增效
政策机制有了,唯有把方案变成实践,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才能发挥出更大效果。
湖南是如何做的?
一是深化信贷支持。“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发展绕不开的问题。在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方面,湖南发布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10条措施”、开展“百地千行进万企”融资对接行动,明显提升民营经济贷款占比。截至2024年8月底,全省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占各项贷款比重稳步提升。
湖南深挖企业收支流水数据价值,在创新“流水贷”等线上化信贷产品的基础上,2024年,将支持对象由中小企业拓展至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截至2024年8月底,湖南省企业收支流水征信平台已归集全省280.6万家对公单位的收支流水数据20.6亿条,9家银行上线了“流水贷”产品,累计为1.9万家企业发放贷款246亿元,户均放款126.2万元,首贷户比例24.5%。
聚焦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赋能。湖南开展客户认证及筛选、授信审批、风险监控等环节逐步实现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促进了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质效提升。目前,湖南全省已有超五成普惠小微贷款通过线上随借随还方式发放。
二是优化税费支持。2024年1月-10月,湖南民营企业享受的减税降费及退税总额超过600亿元,占全省税收优惠总额的53.3%,这表明民营企业是国家税费支持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
在落实税惠政策方面,湖南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精准推送—提示提醒—动态跟踪—问效分析”的全流程闭环服务,促进税惠红利直达快享;2024年9月《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中,围绕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智慧办税缴费水平等协同发力。
三是细化多要素支持。在《湖南省民营企业支持政策手册(2024)》中,湖南在土地、能源和物流等要素保障方面打出“组合拳”,让企业要素成本负担有实质性下降。以物流成本为例,湖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由2018年的15.2%下降为2023年的14.2%,较全国14.4%低0.2个百分点。
四是强化地方债务管控。2023年,湖南各级法院清理债务632亿元,盘活了企业资产204亿元;2023年,湖南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4.0%,2024年前8个月的全省民间投资增长2.3%,民间投资意愿有所增强。
通过多措并举,湖南切实让政策“暖意”转化成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暖流”。
依靠“精准度”,实现培育“有深度”
民营经济发展,看数量也看质量,看含金量也看含“新”量。
数量上超714万户的湖南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既有小本经营的小商户、颇具规模的“大个体”,有从事传统行业的实体门店、融合新模式新业态的线上网店,有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出海开拓的明星企业等。
其中,湖南个体工商户是数量最多的经营主体,涵盖自由职业者、临时工、兼职等灵活就业,涉及吃穿住用行游购娱等多样消费,作为市场“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起到了繁荣经济、吸纳就业、便利生活等显著作用。
为提升个体工商户地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湖南14部门联合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工作,将实际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和“发展型”,支持“生存型”减本降负、助力“成长型”稳步经营、引导“发展型”做优做强,进行精准施策。
2024年,在第三届“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期间,湖南组织开展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的认定,进一步提升个体经济的含金量;结合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三年行动,针对个体工商户产品质量不合格率较高、质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通过问诊培训、标准宣贯等方式,助力个体工商户健康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中,超过60%由民营企业牵头,民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9家湖南民企上榜,比上年新增2家。2024年1—8月,湖南民营外贸企业实现进出口2875.6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7.7%,全省九成的新增境外投资企业为民营企业。
目前,标准化已经成为湖南促进“两个健康”、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4年9月,湖南开展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活动中,有3100余家企业参与“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发布对标结果6400余项,培育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137个,205家企业获批标准创新型初级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创新,湖南推动民营企业从标准跟随者、遵循者向创新者、领跑者转变,让标准成为高技术的“助攻手”,让高标准成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
当下,湖南民营企业在全省创业、创新中的“主流”、“顶流”地位得以强化,带动湖南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力、竞争力向上攀升的效应正不断显现。
为湘商“归巢”搭台
湖南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还离不开湘商的力量。
“行商天下、以义致利”是湘商奋斗群像,折射出了新时代商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目前,全球湘商已超过400万,产业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集中在高端智能制造等行业,在外湘商资产规模超过4万亿元。
为促进湘商回归,2017年湖南实施了“湘商回归”工程。7年来,湖南引入湘商项目投资超过1.38万亿元,全省引进的项目、设立的企业80%来自湘商。2024年上半年,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企业776家,投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336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8%和30.8%。
湘商大会作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民企省会,是湘籍企业家的合作交流平台,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以乡情为纽带,让湘商看到家乡成长的空间和对改变现状的期盼。同时,通过开展常态化促进湘商回归工作,实现企业家发展与湖南经济整体提升的双赢。
全球湘商大会从2007年首次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至2024年第十一届全球湘商大会举办,已经完成超2000个签约项目,项目累计投资近2万亿元。
2024年9月,湖南湘商总部基地落户长沙,基地将瞄准湘商总部经济聚集区、湘商科创资源汇聚地、湘商优质产业转承地、全球湘商回归首选地四大核心定位,引领湘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
一批批“湘字号”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传递的是对家乡的信心与希望。只有切实当好湘商的“娘家人”,努力服务好“远方的客人”,才能以湘商的络绎不绝,澎湃起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