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铜陵市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的全局战略一起谋划、共同推进、大胆探索,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蹚出了一条小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变“单兵突进”为“组团作战”
在传统治理体系下,“属地管理、条线负责”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手段,在明确责任、调动条块积极性、推动任务落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资源力量“分散化”,工作合力不足。受行政隶属壁垒等因素影响,行业部门的人、财、物等治理资源分散,难以凝聚合力。以铜陵市乡镇(办、社区)为例,平均管辖人口3.15万人,平均配备综治人员3人、民辅警20人、司法人员3人,参与行政调解的人员配比不足1‰,导致出现“人少事多有心无力”“小马拉大车”等问题。另一方面,各类平台“同质化”,边际效应降低。目前,各条战线均创新设置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载体,比如综治中心、诉调中心、检调中心、警民联调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12345政务服务热线、书记信箱、“民声呼应”等平台,虽然拓宽了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分散化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指挥调度中枢,“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多平台”反倒让群众在“多选择”中陷入“选择困难”,造成“多头跑、重复跑”。
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过去“好用”的现在未必“管用”。当前,铜陵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新打造“铜心解纷”体系,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枫桥经验”百个优秀案例。
“铜心解纷”是如何做的?
一手抓“整合”。推动综治中心与信访接待中心、矛盾联调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多心合一”,抽调矛盾问题集中的自然资源规划、住建、人社、生态环保等12个行业主管部门入驻“铜心解纷”平台,集成司法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访调对接等功能,健全“重点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工作机制,破解群众办事“进多扇门、找多个人、跑多趟路”等难题,实现群众诉求有人办、限时办。
一手抓“分流”。依法办事是最有力的工作方法、最有效的工作措施,越是矛盾复杂、越是案件疑难,越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解决。遇到矛盾纠纷,首先是分清性质、明确管辖,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这个“路线图”分类化解。
比如,铜陵市充分挖掘法治资源,在各乡镇、社区创新嵌入实体化“法治超市”79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法系统选派等形式,健全“三官一师”驻点轮值制度,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等方面法律咨询服务。同时,整合37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5个诉调对接室、5个检调对接室、46个警民联调工作站、1个律师调解中心和10个律师调解工作室力量,健全统一受理、分流交办、跟踪督办、限时反馈等机制,深化人民调解优先、行政调解补充、司法调解兜底的“三调联动”模式,将调解前置嵌入矛盾纠纷“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做到“调解优先、应调尽调”,最大限度推动“事了人和”。
特别是今年以来,铜陵大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做实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每一个环节。前三季度,群众进京访同比批次下降17.24%、人次下降20%,是前三季度全省唯一下降的市。
变“外在塑形”为“内在铸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制度、结构层面,也体现在精神、道德层面。族群社会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的城市生活,国人身上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正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旧的道德观逐渐褪却光环,新的道德观还在建立过程中。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找到一副有效防范化解基层矛盾的“良方”,实现“抓前端、治未病”,是基层治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市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是桐城市从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方法。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解锁基层善治密码,切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为此,铜陵市致力于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潜移默化提升公民素养,探索一条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一方面,创造性弘扬老传统。近年来,铜陵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化浸润人、凝聚人、影响人。特别是针对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戾气日渐加深的情况,以枞阳县先让村的村名由来为主线,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倡导“我先让,你礼让”,总结提炼“说、听、记、察、劝、让、和、访”八步工作法,发挥“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引领作用,让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此外,铜陵鼓励各级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总结提炼了“铜草花议事园”“有事找书记”“和悦工作法”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命案发案率在全省最低,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铜都枫景”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创新性发展新观念。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铸就的是“筋骨”,那么道德建设塑造的则是“灵魂”。德性始于教化,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风尚的培育,离不开道德教育引导。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早在2017年起,铜陵就创新实施“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推动优良家风家训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当选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再比如,健全完善村民公约,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铜陵市浮渡村、金塔村、群心村等三份“村规民约”入选全国优秀范例。
为引导群众明是非、辩善恶、知荣辱,铜陵市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在法律红线之上构筑起更高水准的道德“防火墙”,让崇德向善者受到尊崇,让失德失信者寸步难行。铜陵市纵深推进信用铜陵建设,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创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4位;在全省率先成立企业信用唤醒服务联盟,引导失信企业重塑信用、重返市场,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市场监管创新案例。
变“风险变量”为“治理增量”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促进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变量”。铜陵市在非公企业、新经济组织等单位从事工作的有13.6万人,新社会组织7500余人,新就业群体8257人。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事关经济健康发展,事关基层社会有序运转,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方面,让新群体找到归属感。为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更多新就业群体,打造友好、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铜陵市针对新就业群体“四难两低”(停车难、休息难、吃饭难、进门难,归属感低、认同感低)的特点,出台了《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若干举措》,通过集成服务资源、政策项目,推动解决一批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凝聚力号召力。铜陵已建成挂牌工会驿站611家,基本覆盖了全市行政区域和各户外劳动者行业领域,其中6家被全国总工会命名“最美驿站”;先后在青年集聚的两企三新、园区楼宇等地建立起70个青年之家,在新社会组织成立起249个妇联组织,启动“骑手友好社区”创建,打造一批“暖新驿站”,挂牌一批“暖新店铺”,多措并举共建新就业群体友好“生活圈”。
另一方面,让旧网格补充新力量。铜陵市现有83个城市社区、349个行政村,共划分为2954个网格,实现了网格“全覆盖”。为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民情前哨”和“移动探头”的优势作用,铜陵市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平台企业加强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异常情况预警、突发事件直报等基层治理事项,收集上报环境风险、安全隐患、治安线索等问题,使他们实现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
目前,铜陵正在开展社区、平台企业、新就业群体三方共建试点,聘请了120名“快递外卖小哥”担任社区流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直报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上报突发事件,推进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作者系铜陵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