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官宣。
2024年11月22日,合肥、南京签署了《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与合肥的关系一直十分微妙,甚至延伸出了“谁是徽京”的问题之争。如今,两座城市“相视一笑”,共同唱了一出“双城记”,让很多人意想不到。
人们不禁发问:宁合为何“牵手”?
“距离”越来越近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一句网络“流行梗”说起:“安徽不能没有南京,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看似只是一句网上调侃,却道出了安徽与南京由来已久的“亲近感”。
从历史上来看,两地“同出一系”。明朝两地同属南直隶,清朝同属江南省;而且南京方言和皖中、皖南地区的方言同属江淮官话,彼此之间可以无障碍交流。
从地缘上来看,南京与合肥直线距离约150千米,是中国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南京的北、西、南三面都与安徽接壤,几乎被安徽环拥。特别是高铁、高速公路通车后,两城进入“半小时生活圈”,比很多邻近城市还要方便。
从都市圈腹地来看,合肥都市圈包含了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淮南等地域范围,南京都市圈揽入了皖东城市,使马鞍山、芜湖、滁州成为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交叠区域,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历史渊源、人文相亲、地缘相近、腹地重叠等因素,奠定了合肥与南京牵手的基础。
但这些基础过去就有,为何那时双方没有合唱“双城记”?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经济实力的不对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合肥与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2012年,南京GDP为7306.54亿元,同期合肥为4167.98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倍。有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认为,过去两城经济实力不匹配,不具备合唱“双城记”的经济基础。
然而,合肥近十年来的快速崛起打破了这种“僵局”。
翻看合肥的“经济账单”,区域经济崛起堪称“现象级”。?2012年-2023年,合肥经济总量从4167.98亿元猛增到12673亿元,GDP总量跨越了八个千亿元台阶,增速高居全国榜首。
十多年来,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9位,前移了6位;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也上升了13位,居第19位,成为区域经济格局上的最大“搅局者”。
经济排名跃升的背后,源于合肥的产业之变。
合肥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接续布局、集群成势,打造了京东方、联宝、大众、蔚来等多个新兴产业地标,实现了“换道超车”。
经济排名之变、产业之变,有效拉近了合肥与南京的“距离”,增强了双方合作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两地同处长三角,同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有着合作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从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加强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或协同发展。而要推动双圈协同,首先要推动两地合唱“双城记”。
有基础、“距离近”、有潜力、有空间,该从何入手?
产业成为突破口。2024年11月22日,在签署产业合作协议活动现场,两地近4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交流对接。
那么,两地为何会选择新能源汽车?
为什么选择新能源汽车
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家对合肥都不陌生。而提到江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新能源之都”常州。
实际上,南京也早早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完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优势明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城市”之一。
2018年以来,南京相继出台了《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强化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补齐产业链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如今,南京实现了从动力电池到汽车零部件,再到智能化、网联化的全覆盖,上下游企业超过500家,已集聚了宁德时代、LG新能源(爱尔集)、国轩高科等十几家重点零部件企业,以及长安、南汽、开沃、恒天等7大整车企业。2023年,南京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营收2400亿元,同比增长18%。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南京也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的“8+7+3”产业格局,集聚了中汽创智、紫金山实验室、一汽研究院等8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成为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全的地区之一。
不过,南京也有自己的“烦恼”。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仅有20.1万辆,与深圳、上海、合肥等城市差距较大。
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原因便是南京缺少头部车企和一线新能源汽车品牌。
而南京的短板恰恰是合肥的优势,这也成为双方产业合作的起点。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合肥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130万辆,远超2023年的74.6辆,一举反超上海与西安,直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目前,合肥已集聚了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和安凯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全满贯”。
南京与合肥,一个是在新能源细分赛道上成绩瞩目的“软件名城”;一个是后来居上,持续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孜孜以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追赶者。两者选择该领域作为突破口,“牵手”合作应属必然。
实际上,除了新能源汽车,从两地产业布局中,也可以看出南京与合肥并不缺乏契合点。
目前,合肥聚力打造“6+5+X”产业集群体系,先后培育六个千亿产业链、三大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包括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南京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努力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由此可见,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始,宁合“双城记”将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双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上,构建新的产业合作分工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融合动力,最终实现双赢局面。
从产业开始,但不仅限于产业
以产业为突破口,犹如一块石子投向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
仅从产业合作本身来看,南京的人才、科创等高端发展要素将在更多方面惠及合肥;而合肥在产业创新等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给南京提供更多借鉴。
另外,南京虽然产业基础雄厚,但重大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稍显不足,而安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领先,但总体规模还较小。通过“双城记”合作,两地资源跨区域整合、产业链跨区域对接,提升两地的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实现“1+1>2”的效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从都市圈层面来看,合肥是合肥都市圈的龙头,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龙头,它们会带动两大都市圈“双圈互动”,深度嵌入双方产业链,同时还将延伸至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
“此次产业对接合作协议的签订,就是两大都市圈破圈融合发展的一个标志。”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树华说。同时,在近日批复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要支撑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
因此,宁合“牵手”势必会加速“双圈”联动,辐射带动圈内城市共同发展。
滁州就是“双圈”联动中的一个受益者。位于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交点位置的滁州,明确提出“双圈互动、左右逢源”战略,嵌入双方产业链体系中,做大做强自身优势产业,助力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安徽省第三,并强势进入全国百强城市。
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视野下看,以宁合“双城记”带动都市圈“双圈互动”,对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推动长江中游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巨大战略价值。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东翼实力较强,西翼相对薄弱,宁合恰好位于中间,以宁合“双城记”带动都市圈“双圈互动”,可以使得长三角的辐射力向中西部、沿长江溯流而上,这对长三角一体化将是极大利好。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安徽这一段就像龙颈,这个位置非常关键,要把龙头和龙身连起来,绕不开合肥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两个重要的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协同联动,对于做大做强长三角城市群必不可少。”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分析说。
而且,宁合“牵手”也符合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打造沪宁合发展轴”的战略布局,有利于整合资源,对接优势,在工业技术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上形成区域集成优势,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做大做强、区域协调发展。
当然,要激发出这些溢出效应,宁合“双城记”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合作内容还不够多,目前两地的合作仅限于单一的产业层面,缺乏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多形式的合作;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类似于杭甬“双城记”这样的顶格推进联动机制,等等。
这是宁合“双城记”需要努力的方向。多位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宁合从产业合作开始,绝不会仅限于产业,这曲“双城合唱”的精彩才刚刚奏响,高潮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