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双城CP”为何越来越热

  作者:本刊记者 姚成二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1-21

11月20日,郑州·济南全面深化合作推进会议召开;

11月22日,《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

11月26日,青岛与深圳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30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在重庆市召开……

一时间,城市间唱响“双城记”的动作屡见不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这些城市为何都爱“双城记”?

“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双城记”。

双城记概念最早见于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故事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联系了起来。后来,人们发现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城市,大多是成双成对出现:伦敦与巴黎,纽约与波士顿,东京与大阪。

从国内来看,“双城记”在一些地方频频被提及,逐渐演绎成一种城市之间的CP概念,每当出现新组合,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梳理发现,“双城记”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省内“双子星”城市的强强联手。比较典型的是浙江的杭州与宁波、广东的广州与深圳。

先来说说杭甬“双城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重大战略。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杭州与宁波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唱好“双城记”,共同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勉励宁波与杭州继续唱好“双城记”。

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将其上升为省级重要战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比如,自2021年起,两市党政主要领导已连续3年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市级联席会议。

杭甬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广深也在“打得火热”。

2019年9月,广州和深圳签署了《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广深合作推向新台阶。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度十大重点工作,“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被放在了首位。

从全国来看,这一类型还有山东的济南与青岛、福建的福州与厦门,这些城市都身处沿海经济大省,是所在省份当仁不让的经济发动机,呈现出“省会城市+经济大市”双轮驱动的“标配”格局。

而另外一种“双城记”,则是跨省联动。比较典型的便是成渝“双城记”。

2019年7月,重庆市和四川省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唱好“双城记”。

与成渝跨省联手相似,山东济南与河南郑州,江苏南京与安徽合肥,甘肃兰州与青海西宁等也是这一类型。它们虽分属不同省份,但距离相近,同属一个大的城市群,都是大城市群里的核心城市。

比如,济南与郑州都位于黄河干流,是沿黄城市群的重要核心城市;南京与合肥都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但在跨省联动合唱“双城记”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现象,即两座城市既不相邻,也不同属于一个大的城市群,却也能产生“交集”。

比如,深圳与青岛,两座相隔1800千米的计划单列市,近年来频繁同框,让“南深圳、北青岛”的说法不胫而走。

与其他“双城记”不同的是,深圳与青岛合作,打破了传统都市圈和城市群辐射范围的局限,开创了跨区域合作的新篇章,目标是“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揭示了区域发展的一种现象级趋势:“双子星”城市唱响“双城记”,以至于有很多区域经济观察者说:“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

那么,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1>2”

应该看到,“双子星”城市的出现,有着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多重因素的作用。

比如,南京与合肥,两市历史上曾同属一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郑州与济南,两市一河相联,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成渝两市更是山水相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

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完全解释城市“双城记”的动因。换句话来说,这些因素一直都存在,为什么这几年开始频提“双城记”。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城市发展阶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作为2025年的九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这其中要求“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而合唱“双城记”,便是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城市组团发展实际上是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是寻求现代化城市合作新模式的一个有效探索。”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分析认为。

一旦双方联动,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更能带动所属都市圈的联动、协同和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圈内城市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比如,宁合“双城记”将拓展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强化两大都市圈的内部协作水平,增强双城辐射带动效应,实现“双圈”联动发展。

在“双圈”联动中,城市之间将充分共享、合作、分工、交流,“谁也不服谁”“谁也不理谁”“谁也不让谁”的状况将明显减少,资源要素得到跨区域的流动与重组,各个城市能够共享经济联系的成果,深度嵌入各自优势产业链,推动都市圈进入发展新阶段。

更重要的是,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合唱“双城记”可以打破自我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效集聚资源形成统一大市场,以规模优势形成竞争力,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对于要素资源的聚集度要求越来越高,相互之间协同互补发展,避免城市间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释放各自的发展潜力,释放“1+1>2”的聚合效应。

从区域竞争来看,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高低,越来越依赖于高能级的中心城市。因此,头部城市的协同互补发展,能将彼此的优势最大化,从而整体提高发展效率。

“合作是大势所趋。在过去,城市间一度存在一种低水平的竞争关系,甚至于恶性竞争,防范心理也很严重,毕竟各地经济发展业绩要看GDP指标。而进入新时代,区域间城市间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胡艳分析认为。

在这种新型竞合关系下,怎样更好唱好“双城记”?

“竞合共赢”

合唱“双城记”,首先在“融”。

梳理这些“双城记”案例会发现,但凡提出合唱“双城记”的城市,大多是能够“合”得来的,也就是发展具有互补性,突出表现在产业上。

以杭甬“双城记”来说,杭州是省会城市,在消费、金融、科创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尤其是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方面,被冠以“数字经济第一城”,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然而,翻开数字经济的名片会发现,近些年来杭州在工业方面的优势相对不是很突出,成为影响城市能级提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

2013年,杭州工业产值被宁波反超。2023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355亿元,而宁波为5288.2亿元。

如果说杭州是数字经济强市,宁波则是典型的制造业强市,是名副其实的“浙江工业第一城”。

放眼全国,宁波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总数已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并成为首个“冠军”企业数量破百的城市。宁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也高居全国前列。

2022年,宁波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市占率全国第一的有262家,实力可见一斑。

但宁波的短板也十分明显,比如服务业、数字经济等发展不充分,目前三产服务业的占比甚至低于同省的温州。

而宁波的短板,恰恰是杭州的优势。宁波已明确提出要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力数字经济。若能得到杭州“赋能”,宁波工业发展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观杭州,这些年也一直在工业上“补课”,若能借势宁波工业优势和港口优势,也将助力杭州重振制造业雄风。

同样,青岛深圳、南京合肥等双城也都在产业上有着互补性,并将其摆在了合作的优先级。

当然,也并不仅仅是双方的优劣互补,还可以优势叠加,激发乘数效益。比如,深圳青岛可以发挥两地制造业+港口物流优势,南京合肥可以充分发挥两地科技创新+人才优势。

但在走向“融合”过程中,合唱“双城记”的城市也不能只强调“融合”,而忽视了“竞”。

正如一位智库专家分析说:“‘融’是目的,‘竞’是路径,只有‘竞’出来的‘融’,才是高质量的‘融合’,才是符合两地发展的‘融合’。”

因此,在协同发展的同时,差异化竞争也很重要,毕竟城市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功能定位和目标等不同,决定了各自的打法不一样。

比如,宁波的一个重要定位是打造现代海洋城市,这必然决定了宁波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和进出口贸易。

但要最终走向“竞合共赢”,关键还是要在体制机制上破题。梳理“双城记”案例会发现,成效比较明显的都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合理对接机制体制,尤为重要的是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战略合作协议,以利益链接机制保障工作开展。

在此之下,抓住产业合作的“牛鼻子”,纵深推进双城要素联动进而牵引流动,形成嵌入彼此的“命运共同体”。

当双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生动局面,必将爆发一股可持续的驱动力,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新的强大动能。

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