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部的浙江省,有两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方式闪耀光芒。一座是以创新和科技闻名的杭州,另一座是拥有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的宁波。
这两座城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协奏曲。
2023年,杭州、宁波“双子星”经济总量合计超过3.6万亿元,占据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近半壁江山。
2024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两次聚焦杭甬“双城记”,一次开在杭州,一次开在宁波,彰显了浙江对于这两座城市联动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深远布局。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浙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坚定决心,也为两座城市未来的合作发展明晰了路径。
在新时期,杭州和宁波如何继续奏好杭甬“协奏曲”,不仅事关各自城市能级的争先进位,也关系到浙江乃至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你追我赶到携手并进
西湖秀美,水光潋滟,通向壮丽的钱塘江,再入浩瀚的杭州湾。甬江滔滔,奔流向东,最终汇入无边的大海。
与国内很多省份一样,浙江也有双子星城市——杭州和宁波。
这两座城市分别在数字经济和港口贸易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杭州和宁波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你追我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999年,宁波市财政收入超越杭州,经济总量也接近追平。一时间,宁波何时超过省会杭州成为浙江“一哥”,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激发了两地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与合作。
进入新世纪,两个城市在2004年经济总量最接近,仅仅相差408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杭州经济总量为4781亿元,位列全国第8,宁波经济总量为3964亿元,排名全国第12,相差817亿元。
实际上,面对宁波对杭州的追赶,杭州一度也感受到了压力。曾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疾呼:宁波赶上杭州,不是赶上赶不上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赶上。
到了2009年,杭州经济总量以5098.6亿元仍然排在第8,而宁波经济总量则为4214.6亿元,排在全国第17。
当时间来到2016年,杭州经济总量达到11700亿元,位居全国第10;宁波则为8560亿元,位居全国第16。后来,得益于互联网经济的腾飞,杭州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浙江省内经济第一城的位置不断巩固。
可以说,经济上的“你追我赶”,为两地合唱“双城记”奠定了基础。
也是在2016年,杭甬“双城记”首次提出,杭州、宁波两地进入联动发展时代。2018年“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被首次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杭绍甬一体化”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浙江省政府发布《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
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做大综合能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唱好杭甬“双城记”的先手棋。
在杭甬“双城记”的助力下,杭州和宁波两座城市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不仅是浙江省内唯二的GDP万亿城市,也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2023年,杭甬两地的经济总量合计占到浙江省的44%。
释放出的能量让人期待
在很多人眼中,杭州是杭甬双城中当仁不让的“老大”。2023年,杭州借助亚运会的东风,一年内实现了GDP突破两万亿元,成为全国第八个“GDP两万亿城市”,城区总人口也突破了一千万,正式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但宁波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尽管在经济总量上稍逊一筹,但宁波人均GDP却超越杭州,且始终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和外贸实力著称。
放眼全国,宁波拥有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连续七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
如今,杭甬两地不仅在经济上你追我赶,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展开了深入合作。高速公路、高铁线路的铺设进一步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形成了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在近十年间,杭甬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例如,在产业链协同上,数据显示,两地累计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41个,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83个。
从各自的产业优势来看,杭甬合作空间广阔。比如,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为产业深度赋能。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5600亿元,占GDP比重近三成;宁波拥有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托宁波舟山港,形成了以进出口贸易和物流为核心的经济产业链。通过深化科技合作,杭州的创新资源和宁波的制造优势实现了无缝对接,助力区域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浙江持之以恒地精心打造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充分发挥两大城市的区域领头作用,以合唱“双城记”推动双圈联动,从而带动全省的发展。
杭州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宁波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着重发展港口经济和制造业,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贸易和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杭甬双城产业共建、错位协同,是杭甬“双城记”打开更大合作空间的锚点。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杭甬强强联合释放出的能量让人期待。
有哪些启示
杭州和宁波这两座城市在“双城记”的框架下,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经过多年实践,杭甬双城发展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是聚力产业协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杭甬两地通过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实现了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领域,杭州的创新能力与宁波的制造实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杭州在智能化、软件、用户用车体验等方面优势突出;宁波则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强韧,覆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通用件等拥有全产业链优势。杭州和宁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实现“整零协同”,共同构建一个互补的完整产业生态。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杭甬两市产量占全省比重达38%。
二是聚力基础设施,合作更加“亲近”。通过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完善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等要素流动。
2024年1月,杭绍甬高速杭绍段、杭甬复线宁波一期建成通车,杭州与宁波之间又多了一条高速大通道。杭绍甬高速开通后,两城通勤时间单程减少半个小时。除了陆地交通,“水上高速公路”也为杭甬双城布局产业链、创新链提供便利,2023年“运河二通道”通航使船舶通过海河联运模式直达宁波舟山港,降低综合物流成本20%以上。这不仅便利了两地居民生活,也为区域内企业运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三是创新“飞地模式”等合作方式,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
2017年6月,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慈溪杭州飞地在滨江正式开园,成为宁波在杭设立的第一块飞地。成立七年来,慈溪杭州飞地先后引进项目87个,其中部分企业已成为隐形冠军或位居行业前列。通过“飞地模式”建设创新联合体,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此外,杭甬两地在文化和社会治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两地通过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共同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然,杭甬“双城记”的成功也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浙江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杭州和宁波的联动发展。《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为两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保障。
不过,杭甬双城迈向更高层次的协同,仍要克服一些短板。在经济体量上,与北京、上海GDP超4万亿的“大体量”,深圳、广州、重庆GDP超3万亿的“小目标”相比,还需要努力追赶;对表发展定位要求,战略科技力量还未形成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两市目前仅有1个国家实验室、两个大科学装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尚未“破零”。
总的来说,杭州和宁波在“双城记”发展框架下,正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奏出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华美合唱。这不仅推动了两地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整个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