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大图切换

不养羊的“羊绒之都”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杨 彤 陈云康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2-10
当前,各地发展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产业集群之间、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打造若干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未来。为此,本刊拟连续推出系列文章,分析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力求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

地处河北省东南部的清河县,没有草原牧场,也没有规模化养羊的传统,却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原料加工集散地、羊绒纺纱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羊绒制品产销基地。年产销无毛绒8000余吨,占全国的65%、世界的40%;各类羊绒服饰3600多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0%,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纺织名城”等称号。

清河羊绒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县羊绒企业1000余家,市场主体1万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销售收入达400多亿元。

不养羊的“羊绒之都”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

一般而言,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有较大的关系。清河县羊绒产业崛起,既与当地产业基础有关,更与当地政府几次抓住机遇,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清河县背靠京杭大运河,一度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历史上曾号称“天下北库”。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人从梳废毛渣开始,逐步向精梳山羊原绒转变,当时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牧区的原绒源源不断流向这里。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梳绒业已普及到全县60%以上的村庄,梳绒机也发展到近2万台。在此期间,清河县政府抓住政策机遇,通过加大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家庭小作坊升级到工厂化生产阶段。

2006年之前,清河一直都是羊绒产品的加工基地,当地企业都是贴牌加工,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品牌。清河生产的羊绒制品,一件服装出厂时只卖三四百元,但是贴上名牌商标后,在欧洲市场上能卖到五六百欧元。认识到品牌的作用后,清河羊绒市场开始转型。

从2006年起,由清河县政府与开发商联合出资10亿元,建设羊绒制品市场,之后很多企业开始从原料加工向制作成品转型。但市场建成后,招驻商户成了问题。很多人认为,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卖羊绒制品前景并不乐观,所以很多商户不愿意入驻市场。

这个问题引起了县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他们开始外出考察,发现旅游购物是一个潜在市场。于是把目标瞄准游客,和周边地区旅行社进行接洽,又赴北京、浙江等地开推介会,效果极其显著。在游客的带动下,市场渐渐繁荣起来。

电商兴起是清河羊绒产业发展另一个历史机遇。清河县电子商务起步较早,2006年当地就开始实施“网上网下互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补”发展战略,依托羊绒制品市场发展形成了“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清河模式”,被认定为中国电子商务“三大模式”之一。目前,清河县拥有淘宝镇6个、淘宝村71个,2023年实现网络销售额超145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清河不乏竞争对手。南方江浙地区的毛纺企业纷纷转向羊绒市场;北方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加大了对羊绒产业的支持力度。面对强手如林,清河又一次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率先形成产业集群。

为推动产业聚集,清河县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羊绒小镇,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吸引600余家品牌经销商和生产企业入驻。

在清河,24小时谈成11亿元港资项目已成为招商界的美谈。2017年初,香港永新集团龙达毛纺公司一行人经过一下午走访,发现这里投资环境好,当场决定将智能化羊绒纺织项目落户清河。随着恒源祥、金利来、皮皮狗、兆君等一批知名品牌相继落户,辐射带动起宏业、奥莱克、利意蒙、宇腾等本地品牌快速成长,产业聚集效应日渐显现。

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从而先人一步、集链成群,让清河羊绒产业在竞争中占据极大优势。在产业链竞争时代,比土地、资金等优惠政策更具吸引力的,就是特色产业集群优势。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羊绒产业链条分为分梳、纺纱、织布、制衣等多个环节。虽是传统产业,但每个生产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初加工,其山羊绒分梳量一度占世界的40%、全国的65%,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却不强,滞销羊绒现象随时可见。初加工市场“过山车”般的起伏让当地认识到,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只能减少低端产能,为产品注入科技元素。

在市场推动下,清河开始去老产能、增新设备。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清河羊绒产业增上羊绒纱生产线70条,电脑横机3000台,形成年纺纱7500万吨、织衫16万件的生产能力。羊绒初加工占有率由过去的65%下降到45%,深加工由10%提升到25%。

在羊绒纺纱狂飙突进的同时,清河县政府发现:现有纺纱生产线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为第四代、第五代生产线,而国际上已经更新到第七代、第八代;纺纱装备急需更新换代,纺纱工艺急需改进和提升。为此,清河县大力推广高档精纺纱生产工艺。

清河县依托羊绒产业技术院,组织开展羊绒纺纱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升级,在纺纱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上进行课题研究和推广应用。同时,瞄准国际国内高端市场,提升纱线和面料档次,形成一批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和名牌企业。

在制衣环节,服装生产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制版、缝合等工序都要人工完成,长期以来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较高。但近年来,用工难、熟练工人老龄化、人力成本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不提高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企业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为推动技术改造升级,清河县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供设备购置补贴、租金补贴等具体支持,支持优秀骨干企业加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促进产业升级。

针织服装生产设备经历了手摇横机、电动横机、自动化横机等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智能化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阶段。只要一根纱线进去,就能织出一件完整衣服,就像3D打印。一件羊绒衫从纱线到成衣只需要40至60分钟。

这种“一线成型”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制造技术。如今在全清河已经有2000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效应越来越好。

在自动化的基础上,清河又开始在行业内率先探索柔性生产。所谓“柔性生产”,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

由于消费市场波动较大,一旦预测不准,就会面临畅销款缺货、滞销款积压的尴尬。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和电商的普及,人们越发青睐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反映到生产制造中就体现为定制材料、小批量订单增多,柔性生产应运而生。

以前设计一件成衣,从设计稿纸到成品完成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种长周期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今,设计师将设计图纸直接导入到AI系统,便能直接传输到“一线成型”生产设备上进行生产。这样使企业能降低库存积压和断货停产的风险,更好把握市场机会。

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落后装备到先进生产线,从传统制造到自动化、个性化柔性生产,技术创新引领清河羊绒产业一次次转型升级。

让“软黄金”摆脱“白菜价”

按照“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中间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最低,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

羊绒被称为“软黄金”“纤维钻石”,交易中常以克论价。但过去,由于品牌、设计、研发的不足,清河羊绒长期处于产业中低端,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供应羊绒、纱线乃至代加工成衣,干着产业链九成的活儿却只挣到一成的钱。

“同样品质的羊绒制品,有的可以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有的就只能卖几百元。差哪儿了?就差在品牌上。”清河县深刻感受过“品牌之痛”,痛定思痛后,发力品牌建设。

为了让“软黄金”摆脱“白菜价”,清河县以“设计+”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进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团队入驻,搭建清河羊绒设计研发中心、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原创设计与展示中心等平台;同时出台政策支持企业争创品牌。

品牌塑造首先要有时尚顶级的产品设计。清河县通过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深圳时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协会院校合作,建立国内外知名针织设计师和技师数据库和原创设计作品展示中心,解决产品设计短板,引导企业从以“价格”为竞争点向以“原创时尚”为竞争点转型,提升清河羊绒原创设计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清河县还出资3000万元与武汉纺织大学等3所高校、10家服装设计机构合作,成立省级羊绒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目前,研究院服务中小企业180余家,每年研发设计新款羊绒服饰1000余款,直接为企业增效1亿余元。

品牌打造还要进行有效地市场营销推广。清河县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筛选一批优秀企业和品牌,利用行业会展、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除了培育企业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创建也很重要。清河县一方面充分利用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平台,把交易会打造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独具特色的时尚周;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展会,提升清河羊绒的“温暖力量”。

品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通过品牌培育,目前清河县羊绒行业商标注册量9000余个,数量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第一,拥有1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河北省著名商标。

通过挖掘“清河羊绒”的品牌价值,清河不仅成为世界羊绒产业的技术高地、设计前沿、品牌集群与产销中心,还成为羊绒服饰流行色彩、时尚元素、前卫款式的发源地与风向标。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