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高端访谈

破解县域科技创新“五难”

——专访天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永冰

  作者:本刊记者 吴明华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4-18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安徽积极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育壮大县域创新力量,打通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型县(市),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重要命题。为此,本刊专访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城市—滁州天长市市长,解码县域科技创新的天长实践,以飨读者。

“马太效应”下的县域难题

《决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从实践来看,县域科技创新存在哪些难点?

杜永冰:目前,县域科技创新存在“五难”现象。首先,县域创新资源先天不足,重大科创平台落户难。创新资源集聚存在“马太效应”,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一般不会在县域布局,高端人才集聚不够,难以支撑重大科创平台落户,致使企业创新活动较少,创新资源缺乏。

其次,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域企业获得支持难。省以上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大,但相对集中于补大、补强、补前沿技术,大院大所和高校争取专项也较为容易。相比之下,市县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规模小,且多为事后补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此外,受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县域较为缺乏能够提供专业化、综合化科技服务的各类机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第三,重生产轻研发现象普遍,县域企业创新突破难。县域企业规模总体较小,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研发体系不健全,尚未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此外,大多数企业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现象,主要在生产环节花钱,客观上制约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

第四,科技与产业融合度不高,创新成果转化难。科研院所或高校专业人才荟萃,科技成果产出率较高。但一方面,企业对高校偏基础、偏前沿的研发成果缺乏消化吸收能力,对科技成果转化前期投入态度普遍较为审慎;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前期成熟度较低,需要后续中试、熟化经费和平台支持、市场检验,跨越“创新死亡之谷”面临挑战较大。

第五,鼓励创新文化氛围不浓,企业创新意识提升难。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要素的组织者,但县域创新文化氛围不浓,企业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只关注眼前利益,在创业初期模仿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胆识和勇气,创新意愿不强。加之研发本身投入大、周期长,致使企业缺乏足够的耐心,守正有余、创新不足。

科技创新的天长实践

《决策》:尽管面临“五难”,但天长市科技创新卓有成效,探索出科技创新“四题模式”,连续10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天长做对了什么?

杜永冰:县域科技创新,企业是主力军,企业应当“唱主角”。天长市通过实施“天之骄子”培育、“天外来客”招引、“天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等“三天工程”,扎实开展企业分层培育,聚力招引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了“科小-高企-专精特新”的梯次培育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21年101家发展到2024年780家,增长67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21年203家发展到2024年340家,增长67.5%,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由2021年70家发展至2024年129家,增长84.3%,总量均位居全省县域前列。

天长市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规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开展创新“六有”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21年2.37%提升到2024年2.74%,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7.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省县域第二。天康集团率先开展“六有”行动,近年来该企业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近两亿元,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取得了有效发明专利51件,营业收入逐年递增,连续13年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做好“建桥梁”和“搭舞台”。因为市场需求是企业科技创新决定性力量,而政府是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天长市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探索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四题模式,其中“政府立题”是关键。通过准确收集企业诉求,政府依托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高校、专家,帮助企业找到解题方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年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7.7亿元,有效提升天长市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相关做法入选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被中央深改办专题刊载。

在“搭舞台”方面,天长市在全省县级首家成立科技大市场,率先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实现互联互通,以“大手拉小手”推动线上线下资源联动,对接技术需求4521次,签订交易成果合同402笔,总金额突破5亿元,实现与省内科技资源互联互通、精准对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有应用场景。依托科技大市场平台,推动安徽海马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晶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天长市内本土企业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省内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累计交易金额超3000万元。

建平台、育丛林

《决策》:科技竞争本质上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竞争。县域如何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

杜永冰:为吸引集聚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天长市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企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共建高校合作平台,推进“一产业一研究院”“一产业一人才团队”建设,建成省高端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启动中南大学天长合金材料研究院建设。目前,已建成1家国家级、3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组建创新创业平台,实施创新平台提能行动,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成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5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孵化毕业200多家。搭建园区产业平台,在国家级滁州高新区建成全省县级首家人才科创城,入驻合肥工业大学等18家高校院所研发分支机构,引入16家高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企业;推进汊涧镇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铜城镇与滁州学院化工学院、大通镇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打造“一镇一院”科研平台,全方位提升“智造”能力。

实现科技创新体系质的提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人才、政策体系。近两年,天长市着力打好“金融、人才、政策”组合拳,设立总规模50亿元发展专项基金,形成“一产业一基金”,实行“一产业一人才团队”,着力解决企业核心技术需求。对标长三角一流,出台“科技创新十条新政”,每年为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兑现科创奖补5000万元,税费减免政策超2亿元。今年仅兑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金额一项超1200万元,支持30余家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达1500万元。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连续32年举办人才科技节,投资1.5亿元建成天长—长三角(上海)科创飞地,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活力。“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速显现。

多点发力、精准施策

《决策》:进一步推动县域科技创新,需要上下齐心、多方联动、共同发力。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杜永冰:县域科技创新,需要多点发力、精准施策。一是要更好发挥政策引导力。从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加大县域科技创新在省级“十五五”规划中的分量。充分发挥县级主观能动性,精准制定创新主体培育政策,加大企业指导扶持,加强对“创二代”战略引导和服务,鼓励更多的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特别是在引进资本支持上多做文章,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需求“双关”。

二是要更好发挥企业驱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最大的需求者和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的主体。2023年,安徽省科技厅开展亿元企业无研发活动和5亿元企业无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有效促进企业创新蓬勃发展。建议省科技厅在“两清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企业创新活动覆盖面,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获得激励扶持政策,在创新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动权。

三是要更好发挥平台支撑力。安徽科技大市场作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优势明显。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大市场运营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各市县设立分市场。从省级层面推动省内高校与县(市)开展校地合作。把创新建立在产业基础上,支持高校院所以校地合作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研发平台为载体,实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与企业开展创新协作,推动科研院所新技术在县域转化推广应用,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四是更好发挥要素保障力。从省级层面鼓励县域大胆地“试与闯”,加强科技与金融、人才融合,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选取综合实力强劲、创新动能集聚、引领带动作用明显的县市开展引领发展试点,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创新经验。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