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1期 > 特别策划

基层治理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本刊记者 吴明华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1-20

“厚重!”

2024长三角地方治理创新案例新鲜出炉。在评审中,专家们感受一致。十个案例都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一小步,为什么会让专家有厚重之感?

从案例梳理来看,厚重来源于基层治理的传承与创新。浙江诸暨6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上海2005年开始探索网格化管理,20年来不断迭代创新;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2年开始探索,十多年来已进行了4轮试点,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是最新试点升级;而黄山市“作退一步想”工作法、淮北市“一杯茶”调解工作法,都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

在基层治理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解锁传统文化里的“善治密码”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借“六尺巷精神”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一些地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探索出一条条基层治理的新鲜路径。从六尺巷、黄山、淮北等案例可以看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效抓手。

安徽地域文化灿烂,仅在基层治理领域,就有“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的美谈。“一杯茶”指的就是淮北“一杯茶”调解工作法。

淮北虽然不产茶,但坐落在大运河古河道畔的濉溪县临涣镇,却因为曾经的商贸繁华留下喝“棒棒茶”的习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临涣,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解渴、歇脚、聊天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兼具民间调解和事的功能,是人们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间舆论场。临涣流传着一句谚语,“三个茶客一面官,五个茶客推倒山。”意思是,三个茶客评理,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五个茶客评理,事情就解决了。

2012年,临涣镇将“茶为媒、礼为先、和为贵”的茶文化,运用到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创新推出“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先后在镇上22家茶馆设立“茶馆调解室”和“百姓说事点”,并建立多个志愿者调解团队,总结形成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等七个调解步骤。至今已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6%以上,群众满意度更是达到了100%。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社交活动的媒介,也是平静心灵的良药。如今,不少地方以茶为媒,将矛盾问题巧妙化解在一杯温润的茶汤中,“茶调解法”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方式。

“一杯茶”调解法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解锁了传统文化里的“善治密码”,在传承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出一种植根于皖北大地、富有浓郁烟火气的基层治理模式。

2024年,淮北在全市推广“一杯茶”调解法。在复制推广中,淮北市并未止步于传统,而是积极拥抱变化,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淮北市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建立在线调解平台,让当事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参与调解;同时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调解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还注重法治教育的融入,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汇聚民力。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上守正创新,在方式上推陈出新,可以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更易于被当地群众熟悉和接受。它们能以柔性的方式起到滋养人心的作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退一步想”是徽州文化精髓之一,体现了徽州人注重自律、崇尚礼让、豁达通融、慎纷息争的人生智慧。黄山市将“作退一步想”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调解实践,提炼出“听、理、劝、借、退、和”六字调解法,发动基层干部、乡贤“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等各方力量,通过“细听陈述、理清症结、悉心规劝、借古喻今、各退一步、握手言和”让当事人回归理性,以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智慧,是极为宝贵的基层治理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增强德治文化、法治文化、自治文化的治理效能,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

在变与不变中传承与创新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自此,“枫桥经验”成为中国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曾大力推广“枫桥经验”。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60年多来,“枫桥经验”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始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具有诸暨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努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地方智慧。

“枫桥经验”虽发端于乡村,但其精神内涵同样适用于城市基层治理。“‘枫桥经验’不仅适用于农村,而且适用于城市。”2023年以来,诸暨市不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向城市社区延伸,形成了“枫桥经验”城市版。

城市小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相比村(社区),城市小区人员流动率高,邻里交流少。如何将城市小区治理拧成一股绳?这是城市社区治理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诸暨市以“支部建在网格上”为抓手,创新变革组织体系,推进治理单元最小化。按照“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的标准,实体化运行217个“网格微阵地”;同时把党小组建到楼道里, 因地制宜开展党建联建,制定居民诉求、共建资源、小区事项“三张清单”,推动建立横向互联、上下贯通、共促共融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发挥党建引领力。

“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发动和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就地解决矛盾纠纷。诸暨市建立了多元社区矛盾化解机制,和各类群众性调解组织,通过预防性干预调解、背靠背调解等手段,让矛盾不出社区。

为更好地激发群众参与,诸暨市打造“时间银行”升级版,在志愿服务中引入等级评定和积分兑换回馈金制度,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打破城市社区“陌生人社会”特征,搭建“凉亭恳谈会”“民意直通车”等协商平台,推动在职党员、执法力量、新就业群体“融网入格”,加强社区社会组织“5+X”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活跃度、影响力。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2024年诸暨率先发布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工作规范,为全国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方法。

从诸暨实践来看,“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乡村走向城市,从线下扩展到网上,从社会治安拓展到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枫桥经验”始终在变与不变中传承与创新。

60多年来,“枫桥经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变的是治理理念,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凡是“枫桥经验”坚持和发展得好的地方,都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地方,也是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融合得好的地方。

相比过去,如今的社会更加多元化,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下,变的是治理主体,不变的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矛盾类型愈发多样、群众诉求愈发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基层治理的评判标准,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60多年来,从基层自治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方式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始终坚守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矛盾化解和基层自治的“主人翁”和主力军。“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始终不变的精髓。

科技为基层治理

带来颠覆性变革

网格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上海是较早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城市之一,从2005年在中心城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到2024年推动“多格合一”,20年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纵观20年发展历程,上海网格化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2012年是第一阶段,主要是市区两级管理平台建设;2013—2020年是第二阶段,主要是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网格化管理机构和平台;202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是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更深层次看,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在打基础、建章立制,真正发挥效能是“一网统管”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其中的关键是科技赋能。

所谓“一网统管”,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构建一个“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再融汇城市治理全域数据,通过持续运营,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上海常住人口超2400万、市场主体300多万,面对庞大复杂的超大城市管理难题,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人海战术越来越力不从心。怎么办?只有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2019年,上海率先提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020年,上海市全面推进“一网统管”,开启了城市智慧治理之路。

2021年,国内首个“实时、动态、鲜活”的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正式上线。目前,“一网统管”已经接入上海市50多个部门的198个系统、1000多个应用,共享数据超过25亿条。

基于海量动态数据,可以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动态数据的实时共享、智能预警分析和高效处置。在大数据基础上,城市管理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多样化应用,解决复杂治理难题。

如今,“一网统管”已经迭代升级至4.0版,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城市治理注入全新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智能化变革。人工智能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分析算法和自动化决策机制,成为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的强大引擎。

2024年,在“一网统管”的基础上,上海市推动“多格合一”,将原有的党建、警务、城运、安全、服务、治理等多个基层网格,在综合网格内合为一体,通过党建引领和数据赋能,推动条块结合、组织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实现“管理网格合一、处置力量合一、多源案件合一、事部件清单合一、处置流程合一和作战工具合一”,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如果把城市治理比作智能生命体,“网格”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人的细胞和骨架;“一网统管”是人的感知系统、神经系统和大脑决策中枢;而“多格合一”则是整合重塑手、脚执行系统。三者协同配合,就能形成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

“一网统管”关键是科技赋能,而“多格合一”重点是体制机制改革。只有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