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信息开拓者郭光灿院士来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来了,“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李建刚院士来了……这些科学大咖为何齐聚合肥?
2024年12月,当3000驾无人机在合肥上空闪耀,“科晚”刷屏朋友圈!
《决策》杂志注意到,首届“科晚”的举办地,正是合肥滨湖科学城的骆岗公园。作为合肥科技创新打头阵的地方,很多人好奇:滨湖科学城是一座什么城?在推进科技创新打头阵的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多维度看滨湖科学城
2017年,合肥收到了一份惊喜的新年“礼物”,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为擦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名片,2018年9月,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时任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滨湖科学城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支撑,要着力将其打造成合肥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形象窗口。”
由此,合肥滨湖科学城开始规划建设,区域范围包括合肥市肥东、肥西、包河、蜀山、庐阳五个县区的部分区域,覆盖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蜀山经开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肥东经开区、肥西经开区、包河经开区)。现已形成合肥科学岛、大科学装置区、成果转化区、科学服务区等不同的功能板块。
当然,用数字并不能完全丈量出滨湖科学城的厚度,当我们跳出科学城,从不同维度来观察,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
从国家创新格局来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十四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共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和陕西西安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着科技创新的“顶端”,它是我国参加国际科技竞赛的排头兵。有了这个头衔的加持,让合肥站在了全国科创格局的第一方阵中。而建设滨湖科学城,正是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支撑。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看,滨湖科学城位于长三角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和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快滨湖科学城建设步伐,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建”,抓好G60科创走廊等工作,有利于构建更加创新、开放的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从安徽自身来看,滨湖科学城成为统筹全省科技创新的承载地。安徽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合肥更是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品牌于一身。滨湖科学城坚持国家实验室、科学中心和科学城整体规划、一体建设,统筹创新资源,成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合肥滨湖科学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集聚各种高端生产要素的平台,让各类科创资源内外流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了解了是什么,再来说一说滨湖科学城干什么。
5年做成了什么
从启航建设到现在,滨湖科学城始终围绕“三个聚焦”的工作思路,即聚焦未来大科学城建设、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聚焦骆岗公园建设,以重点片区带动整体提升。
滨湖科学城聚焦三大片区,关系层层递进,相互赋能,每一个片区都有深层次考量。
说起科技创新,先要有从“0”到“1”的坚守。未来大科学城的建设,正是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这里可以说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一期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布局6大功能片区、9个大科学装置。该片区的目标是打造成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场景应用的集中展示地、新科创企业的孵化集聚地。
简单来说,就是把未来大科学城打造成人人向往的科研“圣地”、田园耕地和旅游胜地。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就是负责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投资、建设、运营,以安徽创新馆和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前店”,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后坊”。
2019年,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安徽创新馆应运而生,成为展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窗口,加速成果转化的平台。“十四五”时期,将争取实现“四千两百”目标,即千场对接活动、千个产业项目、千名经理人、千亿交易额、孵化200家科技型企业。让科研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把滨湖科学城打造成科技产业集聚地。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滨湖科学城和其他科学城一样,只是科技成果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地。但滨湖科学城还有一个抢占科创竞赛的超级“杀手锏”——骆岗公园。
作为滨湖科学城重要“一员”的骆岗公园,大部分人都以为这只是一个中央商务区和生态功能区相结合的城市公园,其实更是科技场景创新的“超级场景中心”。
骆岗公园将集聚众多高端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不仅是一个观赏性、游玩性公园,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参与度的环境空间。把骆岗公园建设成科技创新的“试验地”和“应用场”,让更多高端前沿的科研成果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正建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科技场景应用地三大片区相互赋能的生态圈,不断推进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创新链融合,让科创的火焰越烧越旺。”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张生告诉《决策》。
当然,建设滨湖科学城,不仅要抓“面子”,更要改“里子”。滨湖科学城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载体,更重要的是创新体制机制,敢于做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实现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
改什么?怎样改?
实体化改革的三个创新
有现在的成绩,背后是静水流深的改变。自成立以来,“守正创新”成为滨湖科学城的最大特征和最大使命。
首先是管理结构的创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滨湖科学城诞生之初,曾经面临“谁来管”的问题。
当外界还在争论的时候,安徽省委8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答案:“将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市级相关职责职能并入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
至此,滨湖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成为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实体运行机构。刚成立的科管委是一个省属市管的机构,既不同于县(市)区、指挥部,也不同于开发区、市直单位。
路在何方?往哪里去?一度成为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的难题。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实现了自身定位的转换。原先的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规划建设合肥滨湖新区;科管委成立后,迅速明确主责主业,简称由原先的“滨管委”到现在的“科管委”,一字之变却体现职能的转变。
“科管委”成立后,明确主责主业是“干科学的事”,所以要“科学地干事”,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重点科创片区的规划建设和创新生态构建;做好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承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建设及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
其次是治理机制的创新。树立“云”空间的新理念,不照搬照抄国内其他地方做法,滨湖科学城坚持“空间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科创走,把空间落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三就地”上。
那么项目落了,由谁来管?曾经以建设起家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2019年成为合肥滨湖科学城唯一的投资运营管理平台之后,迅速开始转型升级,创新“小管委+大公司”的体制机制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出少带“安全帽”、多穿“白衬衫”,少跑“大工地”、多进“科创圈”,换“代建”标签、贴“科创”名牌,把工作聚焦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投、建、运、转”的全过程。
最后是转化方式的创新。为探索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滨湖科学城突破安徽创新馆作为财政差额补助事业单位的体制局限,开展“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双主体治理体制改革,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同时,明确支持安徽创新馆发挥“总枢纽、主节点”作用,采取市场化订单式建设科技大市场。
安徽创新馆创新推出成果公开定价、网络竞价、技术能力挂牌等多种成果交易模式,获得17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安徽创新馆+科技大市场的‘前店后坊’模式,成为全国首创的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和产业化。”安徽科技大市场总经理冯斯波说。
全流程、全领域的“微改革”和“微创新”,让滨湖科学城变得热气腾腾,一个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全面建立。
“我们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础和科创人才,要在中国的前沿科技力量建设中打头阵,发挥一流作用,让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够引领世界潮流。”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主任陈林说。
围绕创新创业创造创富,建设滨湖科学城能为合肥、安徽带来什么?我们从一家公司的选择说起。
为合肥带来了什么
成立不到三年,中科星驰已成为估值超10亿元准独角兽企业。
作为一家为智能汽车提供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该公司的无人驾驶巴士、无人售卖车和无人环卫车等产品,已在骆岗公园落地商用。
同时,骆岗公园与九星智元、狗熊机器人、百度等巨头深度合作,打造一键叫车、招手即停等智能化伴游功能,一套全空间未来无人体系正在形成,拉满游客的科技体验感。
在骆岗公园,看见的是一座城市的蜕变:滨湖科学城,正在把合肥镌刻上更多科创的基因,续写这座城市的发展新篇章,故事里的每一笔,都足够浓墨重彩。
“在这座科学城中,合肥将在集聚要素中构筑‘创新生态’,在科研原创中点燃‘创新引擎’,在产业引领中锻铸‘创新脊梁’。”
梳理滨湖科学城的发展历程,围绕为合肥带来了什么?我们能够获得多层面的答案。
从科技发展来看,增添了合肥科技创新的含“新”量,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滨湖科学城加快建设布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使得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位势不断凸显。
目前,安徽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13个。先进光源“大眼睛”、雷电防护“金钟罩”、紧凑聚变“小太阳”等加快建设;九章三号、墨子巡天入选年度科技重大成就,产出量子纠缠、人造太阳、星火大模型、质子刀等重大成果,让滨湖科学城成为“富矿”,为合肥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推介会上,一批大科学装置研发负责人现场发布可转化、可产业化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数量达23项之多,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从产业结构来看,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滨湖科学城聚焦科创型企业,一批高新企业在城里“安家落户”,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正在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在滨湖科学城,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地。这对于支撑合肥、带动安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为合肥、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区域形象来看,增加了合肥城市形象的含“研”量,合力共建高研值与高颜值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城区。曾经不沿江、不靠海、工业基础薄弱的合肥,经历了中科大落户、创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挂牌成立中科大先研院、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大事。而滨湖科学城的建设,在全省扮演着科技创新策源地“领头雁”的角色,是安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把合肥的科技创新推上更高一层楼。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安徽“三地一区”的宏伟蓝图,未来的滨湖科学城将打好产、学、研三张牌,算好经济、社会、生态三本账,积极打造科研要素更集聚、技术创新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的一流科学城,是“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安徽的科技创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们有条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安徽的嘱托。
作为合肥科技创新的引擎,滨湖科学城,打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