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1期 > 领导科学/决策艺术 > 领导力

警惕基层数字形式主义

  作者:刘伟红 马玉镯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1-20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基层治理中。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对于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与高效运行具有显著价值。但在实践中,数字工具也会因组织形式、官僚主义等问题而发生变异,滋生数字形式主义,使基层治理出现创新能力受限、信息失真、公众信任危机等问题,增加基层负担。

因此,了解数字形式主义的表征及其生成机理,从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寻找治理数字形式主义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顽疾”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同时,也为形式主义创造了新的契机。形式主义披上了数字外衣,滋生了数字形式主义,成为基层治理中新的“顽疾”。其中,有以下表征:

一是数字工具冗余,重建设轻运维。数字技术应用的初衷,在于改进政府治理方式,优化服务流程,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高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但在实践中,一些地区政府为了展示工作成果,盲目开发数字政务平台和政务APP,导致数字平台数量繁多,功能交叉重叠。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在多个平台上重复操作,频繁接收通知、汇报工作、填报表格、上传数据,工作负担显著增加,无法集中精力展开实质性工作。

而且,数字平台建成后的运营和维护需要技术、人力和财力的持续投入,增加了基层政府财政负担。一旦维护不到位,大量数字政务平台就变得“空壳化”“僵尸化”,难以发挥数字赋能的效用。

二是基层治理主体过度追求政绩虚拟化。数字化政绩是数字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在信息不对称的“上下博弈”中,基层治理主体常常在形式上符合,但实际上违背的变相执行策略。一方面,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一些地方常常采用凑人头和创流量的形式主义策略,只注数字化指标的提升,而忽视实际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另一方面,出于成本—利益的考量,难以避免考核数据弄虚作假。这种“主动建构”的数字形式主义,不仅为弄虚作假大开方便之门,也逐步消耗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热情。

三是基层治理中痕迹管理的过度数字化。痕迹管理指的是上级要求下级的各项工作必须保留照片、视频或者台账等,以此确保工作的落实和细化。但在现实中,痕迹管理被过度强化,“事事留痕,处处留迹”的数字痕迹主义愈演愈烈。

对于没有硬性指标、难以量化考核的常规性工作,一些地方往往“虚功实做”,进行表演性的数字留痕;为了政绩,一些地方甚至主动制造痕迹迎合上级需求,进行竞争性数字留痕。另外,出于对任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避责逻辑,一些地方往往消极回应,进行避责性数字留痕。

深层根源

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形成的根源,首先在于科层制的压力。在科层制运行过程中,上级向下级层层加码,但是上下级之间往往权责关系不对等,导致下级在执行任务时会出现偏差。在多重压力之下,基层政府疲于应对,从而导致形式主义的产生。

具体而言,原因有三个方面:上级层层发包的数字治理任务过于沉重,基层政府数字治理工作任务急剧增加,治理难度加大;科层制体制之下,上下级权责失衡,上级拥有更大的主导权,而基层政府自由裁量权少,导致基层政府在推进工作时左支右绌,工作难以推进;基层政府自身资源不足,权力有限,且部分工作者能力并不突出,基层数字治理工作愈加繁重。

其次是频繁的数字化考核的推动。通常,上级政府需对下级进行监督考核,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数字治理任务被层层发包给基层之后,上级政府针对数字化治理任务会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责任的下沉意味着考核指标被不断分解。但出于考核的便捷性以及可操作性,上级政府往往采用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而忽视基层治理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使得基层政府的考核指标,变得日益精细化、精准化。数字平台的过度精细,使得基层政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维护和运营,而在推进数字化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力所不及的情况,导致数字形式主义作风的产生。

推动数字政府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基层政府针对数字治理工作任务的考核目标纷繁多样,但针对数字治理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监督与激励并行才能促进公共部门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此外,一些地方也会通过迎合数字治理目标考核的方式,凸显自己的政绩,从而催生了大量的指尖形式主义。为了让图片、表格、视频好看,甚至弄虚作假,伪造假数据和假材料。

第三,数字技术自身的弊端。数字技术自身具有系统性,数字平台在运行过程中,自成体系,需要不断输入数据,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决策的科学性,为数字形式主义提供了可操作性。同时,数字平台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性,一旦开始使用数字平台,就不得不遵循数字平台的运行规则。在工作过程中,为了有迹可查,会建立多个APP,本意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却被数字工具“绑架”,不得不定时、定量上传照片和视频以及工作日志等来完成工作,应对上级部门的考核评价。

治理路径

数字形式主义的根源是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治理形式主义必须要解决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等问题。错误的政绩观不仅会使干部深陷泥淖,还会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党的事业,损害党的形象,也不利于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治理的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在政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筑牢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人民立场,坚持求真务实,不能“只落实不表态、只喊口号不行动”。

同时,要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将更多资源和服务下放到基层,以数字化平台作为依托,强化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数字化人文关怀,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首要衡量指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简化办事流程,扩宽群众的办事渠道;针对线上平台的留言要及时解决,而不只是僵尸互动,鼓励基层干部实地走访调研,脚踏实地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稳步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治理。

良好的监督考评制度可以有力地推进工作,激发基层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健全监督考评制度,消解数字技术带来的负效应。在科学的考评体系中,量化指标可以直观反映干部政绩。但是,群众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等难以量化的指标考核同样重要。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而是应该将显性成绩与隐性成绩相结合。

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基层数字治理创新。推行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将精神激励、表彰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通过经验推广和先进表彰等方式引导,让基层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行为,避免其滑入数字形式主义当中去。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城郊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张力及疏导机制研究(21BSH135))

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