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主要抓手,持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样板。
浙江省20年来坚持下大力气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全省乡村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浙江的思路、浙江的做法值得借鉴。
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不仅在历史上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探索与实践乡村振兴战略道路上也走在前列。安徽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实事求是地探索谋划自己的“千万工程”,走好安徽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江南丘陵到皖北平原,从大别山区到长江沿岸,安徽各地探索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我们从皖北、皖中、皖南选取三个观察点,一起来看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打法。
淮北“333”工作体系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则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路线图”。
淮北市在总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了“333”工作体系,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首先是突出“三个同步”。
一是全域建设与重点打造同步推进。一方面,基于农村实际与农民需求,加速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域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结合“山、水、城”空间布局与资源特色,按“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思路,精心打造生态度假示范圈、文化旅游示范带、产村融合发展示范片区等精品示范线路和品牌,实现由点到面的有序规划与建设。
二是分类创建与梯次培育同步推进。在村庄规划分类基础上,因村施策,全域分类打造各类村庄,包括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等,促进均衡发展;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全面评估,选择成效显著的村纳入精品示范村储备库,分批次实施补短板项目,形成分级创建、梯次推进格局。
三是整体规划与具体设计同步推进。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标准编制了253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并对精品示范村的规划进行评估。通过优化16个精品示范村的项目清单,进一步明确资金用途和细化建设内容,并编制完成了2024年度10个精品示范村的建设实施方案,且全部通过省级评审。
其次是抓实“三个提升”。
在“宜居”乡村建设方面,2023年以来推进精品示范村与中心村建设,高标准完成美丽宜居自然村庄的创建认定。大力推广新型化粪池外观设计,改造提升农村户厕,同时持续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大部分自然村达到清洁村庄标准。
在“宜业”乡村建设方面,淮北市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依托“千亿斤江淮粮仓”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培育形成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淮北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积分制,有序选择精品示范村开展“数字化+积分制”试点,通过优化积分内容、规范运行程序、突出结果运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最后是健全“三项机制”。一是工作推进机制,成立淮北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小组,实施“千万工程”,并建立“月督查、季调度、年考核”制度,形成赶超进位的工作氛围。二是联系帮扶机制,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包保和市有关单位结对帮扶制度,市级领导每半年深入联系村协调解决问题,市有关单位每季度至少前往帮扶村1次,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三是资金保障机制,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并研究整合涉农资金的政策举措,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的方式集中财力,投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省市中心村建设,确保项目资金充足。这些机制共同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庐江塑造民宿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庐江毗邻巢湖和长江,是合肥前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的必经之地。行走庐江,即可移步换景,庐江以其特有山水和人文资源优势成为合肥千万人的“后花园”。
随着乡村游、旅居游的持续火爆,在乡村住下来、慢下来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庐江瞄准这一契机,抢抓一系列国家政策叠加机遇,积极推进“农旅富民”战略,让发展民宿产业成为庐江县开辟旅游业发展的新赛道、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为推动乡村民宿的健康发展,庐江县坚持顶格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共同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推动乡村民宿发展,分年度谋划闲置房屋改造提升计划。并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出台《关于规范和促进旅游民宿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家庭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到庐江”品牌,初步形成三个民宿产业集聚区,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群众受益”民宿产业发展之路。
此外,庐江县推行了“八个一”标准化工程,涵盖了主题设定、民宿管家配备、服务流程优化、公共活动空间打造、特色活动策划、家宴准备、伴手礼设计以及周边游导览图编制等方面。同时,对家庭民宿实施了等级评定制度,依据标准授予三、四、五星级家庭民宿称号,持续提升民宿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截至2024年8月,庐江县建成精品民宿38家、家庭民宿37家,占合肥市民宿总量61%。现有全国甲级、丙级民宿各1家,安徽省“皖美金牌民宿”3家、“皖美银牌民宿”7家。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吸纳当地村民就业14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带动当地农特产品年均销售约1000万元,民宿相关项目为村集体年均增收2300万元。
黄山文旅融合
驱动乡村产业链升级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产业,更要有乡村产业链的升级。
黄山市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以文化旅游休闲经济为核心驱动力,瞄准打造全球文旅度假胜地。在文化旅游休闲经济的推动下,黄山市实现了乡村产业链升级。
通过探索乡村振兴共富联合体,黄山市聚焦“一村带六村”的发展模式,成立了运营管理公司,推动了资源全域盘活和共建共享。这带动了富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如坑上生态茶园、丰乐谷数字农业等。
黄山市还拓展了自营项目,如旅游讲解、文创销售等;注重项目联合和创意联合,通过引入云端绿野秘境、蓝屋艺术馆等项目,打造乡村国际会客厅等新型业态,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形式。
在文旅产业链的建设方面,黄山市实现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
依托乡村优质资源,黄山市开发了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了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了“徽州味 赛村碗”等村官、村创、村碗、村戏、村赛5个“村字号”IP。
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黄山市携手高校推进艺术乡建,推出了一系列赛事平台,如烟雨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大赛等,全面提升了乡村品质和审美品位。创新组织抓手和深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徽茶、中药材、养殖等土特产,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此外,还培育了黄山贡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菊花产业综合产值达数十亿元;创建了“徽五味”道地药材品牌;培育壮大以臭鳜鱼为代表的徽菜预制菜产业等。
黄山市还注重推动农文旅、商文旅、康文旅融合发展,以全域模式打造大黄山文旅新坐标。通过常态化开展文旅新品发布、推陈出新“新安岐黄夜”、齐云打铁花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研学修学、生态康养等沉浸式业态蓬勃发展。
安徽实践有哪些启示
一项项经济数字、一批批农业品牌、一条条农业产业链……是安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找到符合本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千万工程”蕴含科学方法,彰显实践伟力。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安徽各地在自然基础条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背景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精准识别各自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找到符合本地特色的振兴路径。
二是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规划作为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科学规划乡村发展蓝图,合理布局乡村产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还能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从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规划能够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规划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乡村规划能够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增强乡村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是乡村振兴,要强化产业兴旺,着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的定位,引导企业、人才、资金等资源向乡村地区合理配置,形成乡村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乡村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产业链延伸与辐射,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动增长。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