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是如何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加快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而组织赋能、服务赋能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加快建好联农为农服务机制、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空间渠道,又是关键所在。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早探路者,浙江的农业服务逐渐从低层次“小合作”走向高层次“大联合”,陆续建立起涵盖省、市、县、乡镇四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其中,嘉兴市是浙江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农合联”的地区。
近年来,浙江嘉兴加大“农合联”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力度,以“全产业链思维”为导向、“全程化一体服务”为目标,广泛组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化联合体,持续打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空间。
什么是“农合联”
浙江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省、“千万工程”源发地,农村合作经济历史源远流长。半个多世纪以来,嘉兴市“合作求发展、联合兴三农”的“新仓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浙江联农带农、为农兴农的一张金名片。
从2019年开始,嘉兴按照“一业一联”的要求,将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同一特色产业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企业、产业协会等汇聚起来,以联合办企、联合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产业农合联,创新为农服务方式,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如南湖区稻米产业农合联依托供销社的社有企业组建,与村集体抱团建立烘干中心、育秧中心、飞防队等,为全区种粮主体提供农事服务;平湖市稻米产业农合联7个骨干会员共同组建粮油公司,开展订单农业、收购、加工、销售等服务;海宁市南方梨产业农合联对骨干公司进行股权调整,吸收供销农业发展公司、梨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4个主体增资扩股,开展南方梨收购、分拣包装、冷藏和错峰销售服务。
2023年,嘉兴市已建成果蔬、水产、花卉等“产业农合联”40家,95%的种植主体加入“特色产业农合联”。依托全市40多家产业农合联,嘉兴已形成了粮油、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等20多个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了更具价值链掌控能力、服务链整合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的“链长型”合作经济新形态。
在金融服务上,“农合联”下设资产经营公司、农民合作基金,以投资扶持新型合作经济项目为目标,加快建立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引领、农民合作基金为支撑、政府融资担保机构为托底,合作银行、农业保险、资金互助社等广泛参与的合作投资服务机制。
为进一步补充完善信用合作社功能,再建设资金互助会、互助社等内置性金融机构,建立政府支持下由农合联、农信机构、担保公司等多方共担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深度探索定制农业保险、农信担保、产权交易平台等金融助农服务,创新建立“银行信贷、农合联担保、政府贴息、社会参与”的金融扶持模式。
嘉兴的“农合联”先后设立了8支供销合作发展基金,设立100亿规模的特色农业专项信贷资金,建成农业小额贷款公司1家、农业担保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会13家,帮助农民融资43亿元。
这样一套特色农业服务“组合拳”打出来,嘉兴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嘉兴市“土特产”总产值达13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20年居浙江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窄至1.53:1。
2024年,嘉兴打造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2条,累计入选浙江省级农业品牌目录名单48个、浙江省名优“土特产”产品30个,建成农业“共富工坊”567家,吸纳就业总人数25000多人、低收入农户2685户,人均月增收2793元。
“农合联+”做什么
围绕农民想什么、缺什么、要什么、做什么,嘉兴因地制宜打造“农合联+”新路径,探索出一系列解决农业规模经营、服务保障和破解市场难题的新打法。
一是实施“农合联+村集体+强村公司”强村富民项目。引导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或资产经营公司与经济薄弱村抱团成立强村公司,集聚服务、组织、经营、金融等多方优势,配套农资供应、技术培训、市场交易、合作金融等设施,开发“强村民宿”“强村小微园”“飞地抱团”等共富项目,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发展“农合联+社区+强社公司”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借鉴CSA(社区支持农业)理念,农合联与社区共同组建强社公司,成立社区基层供销社和社区服务站,发展社区居民成为“共富基层供销员”,打造城乡社区相互支持、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微型区域合作经济。
三是建设“农合联+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共富工坊。聚焦“一老一弱一残一低”,以“家门口就业、勤劳致富、弹性出工、灵活就业”理念,通过发动农合联会员单位,联合社会组织和村集体,共同建立共富冷链、共富车间、乡村工艺作坊、来料加工坊等共富工坊,助力农户增收。
四是打造“农合联+农开区+农创园”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发挥农合联的资源链接优势,促进农业园区平台服务化转型,建设一批农业科创中心、青创园区、星创天地、孵化基地等农业创业创新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从创业策划、企业建立、发展成长到成熟运行的全程化服务。
五是构建“农合联+资产投资+跨地区合作”开放大格局。加快农合联资产公司的合作投资、产业农合联跨省产业帮扶、县级社跨域发展,大力输出嘉兴优种、嘉兴技术、嘉兴标准、嘉兴品牌、嘉兴服务,形成“嘉兴企业+援建地资源”“嘉兴市场+援建地产品”“嘉兴总部+援建地基地”等农业产能合作模式,实现“原产地+飞地”的双方共赢。
“农合联”服务有哪些启示
首先,资源聚合是核心。发挥农合联熟人熟地以及协会组织圈层优势,健全会员优先保障及价格优惠等内置性服务保障机制,让会员服务需求可以集中释放,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精准有效,才能最大限度达成区域、产业、企业、农户的合纵连横。
同时,要在政府和会员之间、会员与市场之间、会员与会员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农合联成员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性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信贷成本,提高组织向心力和会员粘合度,破解“大国小农”的组织困境。
其次,实体运作是基础。农合联不仅仅是行业自律和管理组织,而是具有社团和经济体的双重属性。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产业链中的痛点和短板,将服务功能延伸到市场化运营,破解涉农主体众多、服务资源分散、利益联结不紧、行业约束性差等松散型联盟“联而不合”发展困境。
从嘉兴农合联的实践来看,正是坚持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打造龙头引领型、品牌赋能型、资金互助型、社联互动型等“产业农合联”实体化运作新模式,组建“嘉田四季”“嘉乡好物”“嘉兴大米”专业品牌运营公司等,才最终形成了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力量与主导力量。
最后,利益联接是关键。联农带农机制的核心是形成既联得紧、又风险可控的长效机制,合理设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嘉兴通过农合联加快同业间以相互参股、委托经营、公司联营等形式,提高市场议价权和话语权,引导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各个环节上的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彰显合作经济本质。
特别是创新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实施了按交易量(额)返利和按股分红机制,让会员不仅有加工增值收益,还有资本经营收益,形成了会员合作经营、共建共享的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营造出“联农多受益多、联农紧受益多、联农稳受益多”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NDJC327YBM】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