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为安徽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课题组在黄山、池州、安庆、宣城等地调研发现,自2022年2月安徽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23年,四市接待国内游客2.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84%,分别占全省的31.8%、33.6%。皖南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能。
然而,从皖南国际文旅示范区建设来看,其文旅价值以及对整个区域发展的提升和带动效应,仍未能达到最大化。如何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新服务,全面推进皖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引擎。
皖南地区文旅发展新挑战
??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类型单一,缺乏文化底蕴与本土特色,亟待构建一体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从“同质化”转向“多元化”,对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产品种类单一。部分地区出现千村一面、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的现象,产品缺乏创新和特色,多样化线路设计不足。科技与旅游产品融合度不高,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其次,区域联动项目较少。皖南交界毗邻区域资源相连、风俗相通,但在文旅项目建设中基本还是各自为阵,与周边景区资源共享和文旅项目合作程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区域旅游网络。再次,古村落保护利用层次不高。有的古村落格局和原生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有的古民居修缮难以延续和保持原有特色风貌。
黄山、九华山作为皖南区域旅游的两个核心景区,仍存在旅游接待时空不均衡、供需不平衡、山顶空间压力大等突出问题。从“规范化”转向“精细化”,对旅游高品质服务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景区整体旅游承载力有限。黄山景区虽已持续优化单日限流机制,但适逢重大节假日旅游人数激增的高峰时段,仍存在游客“人在囧途”上不去、下不来困境。九华山前山核心景区在旅游旺季也同样出现人满为患的境况。二是突发应对措施和智能管理能力不足。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步履维艰,交通、酒店、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仍需提升。在线预订、自助查询、智能导览等信息化服务不够便捷和精准,数字化管理服务亟需完善。三是片区资源尚未盘活。“低山游”文旅项目在扩容增效上仍有推进空间,黄山云谷、松谷、钓桥等景区,九华山后山天台、北麓柯村等景区资源,均未能盘活。
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倒逼传统旅游景区加快转型升级,焕新旅游业态和场景。从“门票经济”转向“消费经济”,对旅游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皖南多数景区尚未完全跳出“门票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纯观光旅游比重过大、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另一方面,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与旅游相关文创、特色农产品等产业链条开发不够,缺乏休闲度假的主题规划和设计,未能有效融合餐饮、徽文化、乡村农业、历史、美学、环保、健康等全域多元化旅游业态。
在不缺“打卡”缺“深度”、不缺“印象”缺“品质”的当下,游客更加注重深度历史体验、文化浸润和高舒适度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从“流量”转向“留量”,对休闲生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重大支撑项目不足。皖南区域内围绕“休闲度假康养”支撑性项目仍不多,亟待整合资源,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二是多元化多业态转变尚未完成。区域内“城镇—乡村—景区”的三维空间休闲度假网络尚未建成,从景区旅游向文化植入、农业体验、健康运动等综合业态转变尚未形成。三是小微项目聚集不足。对比以德清、安吉为代表的“杭嘉湖”区域民宿产业集群,皖南区域文旅项目集群效益还不显著,亟待推动小项目串联、集聚。
形成资源协同效应
全域旅游,核心在城镇,基础在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就要建立“城镇空间+乡村空间+景区空间”三足鼎立的总体空间格局。要促进以点带面,驱动资源联动。按照“出景区、进城市、下乡村”的思维,调整文旅发展的目的地尺度,以点带面,驱动皖南片区旅游优质资源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体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要打造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化旅游产品线路,以“黄山+”模式打造独具特色文旅产品,承接黄山旅游消费的溢出效应,扩大皖南片区旅游的产业配套能力和消费承载能力,辐射带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坚持用户思维,创造文旅需求。要以消费需求结构性变化为方向,充分利用皖南片区丰富资源,打造银发人群休闲养生区、青年骑行文旅区等独特性文旅消费新场景。发展休闲度假经济、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影视摄影、写生研学、精品民宿等,培育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业态。
挖掘文化属性,创新产品供给。要深入挖掘皖南区域文化属性与价值,提炼徽文化、茶文化、桐城文化、杏花村文化、黄梅戏、宣纸歙砚、徽州建筑等文化标识,整合农耕文化、徽派非遗文化、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皖南世界知名人文旅游品牌。推动文化内涵、本地特色、沉浸式场景化互融互促,打造“黄山IP+场景+科技+体验”模式,推动徽文化元素和文创产品融入旅游街区、景区、酒店、线路等,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地方鲜明文化特色原创IP旅游景区。
推动要素集聚
推动新型文旅人才体系建设。优化安徽高校学科设置,开发符合文旅需求的课程和项目,围绕景区品牌创建、校企共建课程、康养培训、旅游纪念品开发等,培养适应皖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数字化、专业化人才,提升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制定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支持等人才政策,建立人才交流合作网络,营造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强皖南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文旅标准化服务与智能化体验,加快原有设施的技术改造升级,赋能文旅产品产业提质增效。以大模型、3D建模、交互智能等技术打造虚拟数智人,提供便捷讲解和互动,通过全媒体平台强化皖南文旅宣传推介,持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培育文旅资源融合新场景。基于创意电影、微短剧、数字游戏等创意产业,依托AR、AIGC、虚拟动作捕捉等技术实现皖南文化展现多维化、沉浸式游玩体验。按照“场景化思维”,培育一批数字文化、电竞动漫、音乐旅游、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构建数实融合的文旅空间。打造皖南特色的“数字游客”基地,实现工作、旅游、度假、交友、学习、创业一体化的数字旅游模式。
推动政策赋能
强化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对旅游资源薄弱地区,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当地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吸引力。加强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探索土地复合利用,以土地租赁优惠、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延长、低成本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
加强文旅产业创投资金支持。统筹用好相关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方式,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和“耐心资本”做旅游。
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责任,完善文旅产业相关部门协商共管机制,正确处理文旅品牌保护创新与安全监管之间动态平衡。推动文旅产业从分业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型,通过跨行业联席会议、建立“一网通管”数字化平台、成立专门化管理机构等方式,提升景区治理效能。
打造智慧文旅样板区
建好智慧底座,打造“天-地-人”联动新模式。结合景区特色,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扩展现实(XR)等技术手段,增强消费者沉浸式数字文旅体验。应用元宇宙3D等沉浸式交互技术,打造皖南“天-地-人”联动互动旅游模式。如虚拟环境中与对象互动,捡起地上石头、触摸千年老树、古老雕像,邀请亲朋云端参与等,促进人、景、物多维度实时交互体验。
推广智慧应用,形成智慧导览新体验。构建智慧文旅数字化管理平台, 优化皖南核心景区资源调配,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览、云直播、智能停车、智能排队、智能行程等全方位的“AR智能游”服务。
深化智慧研判,构建智慧产品新定制。建设皖南智慧文旅物联网平台,实时采集景区内环境数据、游客流量、设施状态等信息,动态调整设施服务,避免人流拥堵和安全事故发生。基于平台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游客潜在需求与偏好,定制个性化文创产品与旅游线路等。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省审计厅、中共肥西县委党校联合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潘琳(组长)、张文祥、黄晓莉、朱丽、卫平仲、毛智辉、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