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创新样本

“产村人融合”:铜陵和美乡村新图景

  作者:本刊记者 王张晗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3-17

2024年以来,铜陵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产业振兴为牵引,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安徽省前列。

2024年12月24日,铜陵市委书记杨宏星在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自觉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谋划推进,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铜陵以“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而闻名,是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创新打法,绘就了一幅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铜陵图景”。

一块白姜“吃”出10亿产值

提及生姜,大多以调味为主,少有人可以接受生吃时的辛辣,但有一种品类的生姜却有着水果般的口感,这便是铜陵白姜。

铜陵白姜,为什么可以当水果吃?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加上绵延两千年形成的种植系统,铜陵产出的白姜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含水量高达90%,成为可以食用的水果姜。

美味是铜陵白姜的天然属性,从经济属性上看,一块白姜,背后是数亿元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成品销售,铜陵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的产业链之路。

数据显示,铜陵市白姜现有种植面积已达6800亩,规模较大的白姜加工企业36家,综合产值达到了10亿元。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铜陵白姜”仅是铜陵市乡村振兴打造“七个一”特色产业中的一环,此外还有一朵花、一片茶、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一只蟹等。

在铜陵特色农业产业中,“一朵花”铜陵凤丹产业规模仅次于铜陵白姜。2024年铜陵凤丹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现有规模加工企业3家,综合产值约7亿元。

《决策》杂志注意到,凤丹不仅在铜陵当地“吃得开”,还有多个外地省市也在种植,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凤丹种植规划中95%以上引种的是铜陵凤丹,主要原因是铜陵凤丹品质好、质量高。

产品的高质量本质上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开花结果,体现出铜陵在乡村振兴上,紧紧抓住了产业振兴的“牛鼻子”。

铜陵怎么抓住的?

首先是在顶层设计上做好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化、差异化,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是铜陵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打法和思路。”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孔涛表示。

铜陵坚持“一份发展规划、一份产业链图谱、一套政策支持体系、一份支撑要素清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根据各县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梯次推进“七个一”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其次是抓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铜陵按照板块发展、连块成带、集群成链的思路,以“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依托,引导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目前,铜陵共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总面积131.36万亩,产值145.86亿元。

第三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放大品牌效应。铜陵一方面坚持初加工、深加工、农业废弃物加工递进的思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粮变粉”“菜变肴”“果变汁”等高附加值转变,突出做好增值文章,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业品牌建设,打出“铜”字号农产品。目前,铜陵白姜、铜陵凤丹和枞阳大闸蟹已成为安徽省3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特产。

第四是完善各类要素保障。从政策上看,铜陵先后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铜陵市开展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支持鲈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资金上看,铜陵实实在在的投入了真金白银。2023年,铜陵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28478万元,其中投入产业类项目19793万元,占比69.5%。2024年以来,已安排现代农业专项资金1906万元,用于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从科技上看,铜陵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更多高层次的科技特派团,整合技术力量,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服务,助力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铜陵聚焦特色产业上下游的配套支持,着力于产业功能拓展,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赋予内生动力,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一个和美乡村的典范

西湖镇朝山村是一个位于铜陵市中部的小山村,面积3.19平方公里,耕地仅有476亩,人均4分多地、人口只有千余人,以前破砖瓦房是常态。

转机发生在1992年。当时,朝山村依托当地资源,筹措470万元,办起了朝山村第一座矿山企业“朝山金矿”;同年12月又筹资兴建了朝山黄金选冶厂,聘请专家攻克选治难题,仅一年时间便收回了投资,还清了村里多年的债务,奠定了朝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朝山金矿成为“全国百家重点万两黄金矿山生产企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40位,成为远近闻名的“安徽黄金第一村”,也真正实现了由贫到富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先富”了起来,朝山村各个方面也开始“后富”。1995年起,朝山村利用村积累资金和村办企业资金支持,进行村容美化绿化,公路、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畅”,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安徽黄金第一村”的蝶变,是铜陵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围绕和美乡村建设,铜陵打出了四张牌。

第一张牌是创新乡村发展模式。铜陵市坚持“规划设计、品牌策划、乡村运营、施工建设”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创新发展“企业+政府+村集体+运营公司”模式,着力突出产村融合、农文旅融合。

铜陵市义安区犁桥村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地依托紧邻犁桥水镇景区的优势,推进“田园风光+文化村落+特色民宿”模式,发展住宿、餐饮多业态产业链条,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6.2万元。

第二张牌是市村直接联动。“铜陵市建立健全市级领导、市直单位对口联系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机制,推进任务项目化、责任清单化、时间节点化,覆盖所有精品示范村。”铜陵市副市长吴强表示。

在落实上,聚力“五抓”推进“千村引领”,着力“五有五能”推进“万村升级”的做法,是铜陵一大亮点。通过项目建设计划倒排工期,排出每月的工作计划、进度和完成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第三张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美乡村,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要素必不可少。

铜陵市聚焦群众所急所盼,印发《进一步完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公共配套服务内容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指导意见》《铜陵市和美乡村建设“十要十不要”正负面清单》,加快补齐农村交通、水利等基建短板,实现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向村覆盖、往户延伸。

第四张牌是抓党建引领。“铜陵创新‘党建+’‘村企联合党委’等机制,汇聚村两委、村民、能人等各方力量,同向发力,形成强大合力。”铜陵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昌红梅表示。

如铜陵市义安区着力推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社区党建,通过优选20个村先行试点“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吸引5318名村民入股,村集体平均增收3万元。

说完了铜陵的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再来看看最为关键的要素——人。

一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一位女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和泥土打交道,不仅创下一份事业,还给乡亲们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真了不起。”这是铜陵市枞阳县新丰村村民对余青青的点赞。

余青青是新丰村土生土长的女大学生,2014年,她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决心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10余年间,余青青创办了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年产各类蔬菜1200吨,产值达450多万元,带动周边30多名农民就业。

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听上去像是一句口号,但在铜陵,可以真切感受到“新农人”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迎着这股热潮,2024年7月1日,铜陵市正式成立新农人协会,推动新农人间的合作交流和行业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政企联动、共融发展的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铜陵市新农人协会首批会员156人,平均年龄仅39岁,既包括有着一定积累的企业家,也包括经营着餐馆、研学的小老板。

严宏芳也是一位新农人。2017年,她放弃了铜陵市区的咖啡店,回到老家西湖镇农林村,开办了一家土菜馆。几年时间过去,土菜馆蜕变为农家乐,成为了多业旅游集合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事实上,农林村还有多位类似严宏芳的新农人,从该村人口净流入量就能发现:近五年来,农林村平均每年净流入20人左右,累计净流入110人次,每年净流入人口占村庄人口约1.25%。在全国乡村人口普遍流失的现状下,农林村却逆势回流,实属不多见。

为什么铜陵能够形成“新农人”热潮?秘诀就在于扎实做好了乡村人才队伍振兴。

首先是依托产业链发展“筑巢引凤”。铜陵一方面做好“七个一”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凤丹、茶叶、稻米等特色产业发展,以乡村振兴带动人才集聚。

另一方面,系统性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着力打造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

其次是抓好人才管理“暖巢养凤”。铜陵依托全市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结果,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进行人才跟踪管理和服务,让乡村振兴人才在奋斗路上劲头更足。

同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优化特聘农技员选聘与使用,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比例、入户率、农民满意度分别不低于90%,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最后是做好延伸服务“固巢强凤”。铜陵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目前,铜陵新增家庭农场473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600个左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达318个。

此外,铜陵还依托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调研和铜都年轻干部成长营农业发展组调研安排,摸清农业经营主体对人才、服务等要素保障的需求,了解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情况,帮助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政策支持,助力新农人闯出新天地。

如今的铜陵,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铜陵图景”立体化呈现在长江两岸,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