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实现“大满贯”。
随着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的发布,浙江成为大赢家。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有106家企业入围,入围数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浙江企业分别入围109家和19家,上榜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2024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2024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两张榜单中,浙江分别有87家、100家上榜,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一次得冠已属不易,包揽五项冠军更是难上加难,十足彰显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强大实力和旺盛活力。
浙江民营企业凭什么能?
“地瓜理论”
孕育出“地瓜经济”
谈及浙江民营企业,就不能不谈“地瓜理论”。
“地瓜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用地瓜做比喻而引伸出来的一种经济理论,意在强调“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八八战略”,其中第二大战略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的关系,“走出去”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把在省外、国外的浙商与浙江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促进在外浙商更好地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要“扩大开放”,也要“站稳脚跟”,即使足迹遍布世界,汲取外部资源,根子仍要深深扎在浙江大地上。
“走出去”闯天下,表达了千千万万浙商的心声。“地瓜理论”孕育“地瓜经济”蓬勃生长,欣欣向荣,总量持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
2004年以来,在“八八战略”及“地瓜理论”指引下,浙江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浙商敢吃天下苦、敢为天下先、敢闯天下难、敢向“涛头立”,弘扬“四千”精神,在浙江省内外、国内外进行投资,到处“攻城略地”,“地瓜”量质齐升。
到2023年即在“八八战略”实施20年之际,浙江名营企业首次突破千万户,猛增至1034.88万家(户),其中既有金字塔尖“巨无霸”,又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为浙江民企在全国登峰夺冠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浙江民营企业对浙江经济发展贡献呈“67889”特点,即:贡献了全省67.2%的国内生产总值、71.7%的税收收入、80.2%的进出口总额、87.5%的就业岗位和96.9%的市场经营主体,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经济运行的“主力舰”。
而且,特别令人称道的是,浙江省工商联的权威数据表明,浙江目前共有2125家企业进入上规模民企行列,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些企业是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后备力量,力保浙江民企在全国继续夺冠。
“地瓜经济”扎根越深,根茎越壮,藤蔓就越能延伸得遥远,跨江越海直至五湖四海,在全世界布局生产和流通。
进入新时代以来,浙商扎根浙江、布局全国、挺进世界,创新利用外资、做大外贸的方法和渠道,加快从“产品出海”走向“产业出海”“技术出海”,从“贸行天下”走向“产行天下”“智行天下”,加快向高水平制度性开放韧性拓展。
目前在浙江省内,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每20个人就拥有1家企业,同时浙商在省外已达800多万人,其中在全国其他省(市)区有675万人、在境外有202万人。
据海关统计,2023年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0万家,达到10.2万家,合计进出口总额为3.9万亿元;特别是有出口实绩的民企数量首次超过9万家,居全国首位,相当于全国每5家民营出口企业中,就有1家来自浙江。
“创新驱动”“协调共进”
浙江民企之所以能持续壮大,“创新驱动”是关键一招。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浙江省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4,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北京。分指标看,浙江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4个维度指标上均居全国第4位。
具体而言:其一,浙江民企成为创新驱动的“排头兵”。“十三五”以来,浙江锚定“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这一总目标,举全省之力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和“三支队伍”建设工程,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末,浙江民企中形成隐形冠军企业近400家、“小巨人”企业12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9000家,占各类企业的比重均在90%左右。
其二,研发投入得以持续加大。浙江民企在创新投入上不遗余力,以长远眼光锻造发展韧性——有的进行全方位布局,比如吉利控股集团10年来在新能源科技、人机交互、智能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领域做了大量探索;有的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科研投入,比如蚂蚁科技集团连续增加投入,2023年达到210多亿元。2023年,浙江全省参评全国工商联组织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榜单”的相关企业,研发费用总计为2571.49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其三,研发投入的新产品转化率较高。持续不断的投入,换来不断涌现的原创成果,在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比如宇视科技推动梧桐大模型加速落地,覆盖十大行业,实现超2000个场景落地。2023年,浙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比2022年增长8.8%,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48.3%,提升2.3个百分点。
在“研发投入500家榜单”中,87家上榜企业研发费用达到2302.25亿元,户均研发费用26.46亿元;在“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中,100家上榜企业共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9.46万件,户均有效发明专利946件。
在浙江民企发展中,“协调共进”也是一个典型特征。
从实施“八八战略”开始,浙江就大力推进协调发展。“十三五”以来,浙江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积极实施和完善“山海协作”工程,并且推进“一县一策”,推动“共富活力”涌入山区奔向海岛县,努力缩小地区差距。
尤其是充分发挥浙江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促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陆域、山区、海岛、海洋、老区等加快发展。
在此过程中,浙商充分发挥自身资本、人脉、渠道和市场优势,引导并支持当地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落实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探索“山海协作+飞地建设”新路径,积极参与全省对26个山区和海岛县“一县一策”“一岛一功能”的帮扶活动。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浙商也实现了自身均衡式发展。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浙江11个地级市均有企业上榜,首次实现“全覆盖”。
“吃改革饭”
“发创新力”“走开放路”
202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更大力度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包括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矢志在高质量发展上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改革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永动机”。浙江坚持“吃改革饭”,实施“一号改革工程”旨在优化营商环境。
浙江民企之所以能长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与浙江长期以来持续优化政策法治环境、厚植营商沃土息息相关。党政领导遵循“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有诺必践”原则,既关注民营企业家飞得高不高,又关心民营企业家飞得累不累。
这些年,浙江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和引导政策,如制定全国首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在省级层面率先推出《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浙江营商环境“好上加好”“优上更优”。
创新是民营企业转型蝶变的“主引擎”。浙江坚持“发创新力”,实施“一号发展工程”旨在聚焦创新提质。
浙江着力构建民企创新支持体系,强化民企创新主体地位,先后制定实施“科技惠企10条”“科技助稳20条”“8+4”科技创新政策包等系列政策,扎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三。
开放是民营企业展翅腾飞的“推进器”。浙江坚持“走开放路”,实施“一号开放工程”旨在引导和促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
面对风高浪急的商海,善开“顶风船”的浙商在全国继续担当“弄潮儿”角色——率先跑出去抓订单、闯出去争份额、冲出去抢市场,壮大“地瓜经济”队伍,增强藤蔓生长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民企的国际化程度已相当可观,例如吉利控股集团在全球有14万名员工,近1/3在海外,营收约有50%来自国际市场;正泰集团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阿里巴巴平台有全球13亿互联网消费者,其中海外用户超3亿。
与此同时,“地瓜经济”又创建外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海外仓”,助力中国厂家打通出海“最后一公里”,还组建“工作群”、扩大“朋友圈”,聘请“地瓜经济使者”,实施“藤蔓全球”计划,“使者”们既传递信息、盘活资源、介绍朋友、衔接关系,还结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返乡投资、办厂开店。
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在浙商的“榜样效应”下,目前我国已建成“海外仓”超2500个、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其中浙江拥有的“海外仓”约占全国的1/3,面积则占总规模的2/5。
在浙江更大力度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下,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创新提质,推进开放提升,也必将推动浙江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储东涛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卢名辉系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