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中国电信收购国盾量子;光伏巨头阳光电源收购泰禾智能;头部零食企业三只松鼠并购爱折扣、爱零食……
2024年12月,安徽省政府出台重磅文件,明确提出企业并购8项重点任务;同时,证券机构忙着牵线搭桥,各种并购研讨会、座谈会纷纷召开。
2024年下半年以来,政企金各界一连串动作密集出现,地方政府和资本界都在热议:并购重组为什么这么火?安徽又将怎么干?
01
“安徽为何不能再错过?”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并购重组。并购重组是资本圈与投资界的常用词汇,指企业间的合并与收购,两个企业合并成一家,或是一家企业取得另一家的控股权。
比如,世界500强雀巢以多元化并购起家,如今营收已达7000多亿元;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后,中国中车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不同形式的并购,往往会带来“1+1>2”的倍增效应。
梳理我国A股的并购历史会发现,主要经历了2006-2007年央企上市潮、2012-2016年互联网并购潮和2019-2021年科技并购潮。
相比前三次并购浪潮,2022-2023年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的力度并不大。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并购重组再次引起政策层与市场各界的关注。
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资本市场的第三个“国九条”,提出要“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提出,“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
更大力度的推进在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鼓励跨行业并购。”
国家层面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4年安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并购成为热议的话题。
从全球产业发展来看,并购重组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中国传统产业的红利期逐渐消退,高新技术企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向标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在2024年11月举办的安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演讲中说:“截至2024年10月,中国有上市公司5380多家,巧合的是,美国现有上市公司也是5380多家,但与美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市值差距较大,且股权融资比重高,而美国企业并购更活跃,中国企业并购积极性有待提高。”
从经济结构转型来看,并购重组是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当前行业产能过剩,传统上市企业占比过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产业驱动的并购将成为主流趋势。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从资本市场环境来看,IPO收紧,企业上市门槛明显提高。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A股市场已成功上市新股数量为100家,相比2023年的313家、2022年的428家、2021年的524家,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许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诉求仍然强烈,并购重组就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另一大通道。
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并购六条”发布之前,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单数为29单;但在2024年9月24日至11月30日,短短两个月的并购交易单数,就达到38单,超过了前三个季度的交易单数。
企业利用这一工具,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能明显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最后从地方来看,上海、安徽、深圳等省市都紧跟国家政策出台了政策举措。策叔注意到,安徽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在省级层面出台的推进并购文件。
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战新产业,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群。这些串珠成链的产业集群,为企业并购提供了最佳土壤。
“其时已至,安徽不能再错过。”多位证券公司负责人和投资界大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位于芜湖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
02
怎样找准最佳“拍档”?
奇瑞汽车加大海外市场布局力度,
合肥产投并购文一科技,
富煌钢构开启跨界收购……
安徽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断惊艳投资界。
可以说,并购重组的氛围感,已经拉满,并购也让更多皖企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拍档”。而最为人乐道的,就是并购重组的“四棵树”打法。
一是小树变大树,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创新是安徽最闪耀的名片。通过科大硅谷、滨湖科学城等转化枢纽,积蓄了一流的科创资源,汇聚众多科创企业。
截至目前,安徽共有A股上市企业184家,居全国第7位,有2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位于全国第6位,形成了科创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良好的科创生态。
“科创板八条”提出要大力扶持“硬科技”企业发展,这为安徽在并购重组“黄金期”中抢占先机,带来了政策利好。
坐落于合肥高新区的国盾量子,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拥有高度的行业话语权。这家量子龙头企业,最近来了一场和万亿央企中国电信的“双向奔赴”。
“国盾量子通过和央企‘联姻’,既有利于增强中国电信的通信实力,拓展业务方向,也缓解了国盾量子的经营压力,保证企业能够行稳致远。”国元证券公司董事会秘书李洲峰说。
二是独木变森林,链上企业“百花齐放”。行业间无序竞争、内卷激烈,直接导致做企业的初衷不是为产品质量,而是为了快速的销量,一大批小微企业也会在竞争中死亡。为避免恶性竞争,链上的“小弟们”就要倚靠“大哥”帮忙,让行业前端的大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生命周期。
在这方面,三只松鼠多箭齐发,一举收购了爱零食、爱折扣和致养等零食企业,走出了一条“内生增长,外延并购”之路。“三只松鼠的并购,不仅是考虑并购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也会考虑松鼠能为对方做什么。让更多企业有机嵌入到松鼠的产业链生态,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三只松鼠战投部负责人分析说。
策叔注意到,在三只松鼠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2亿至108亿元,同比增长43.37%至51.80%。三只松鼠能够重回百亿,和并购有着很大关系。
三是老树发新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安徽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安徽上市公司大约78%的市值还都集中在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是蕴含新质生产力的高地,通过并购将新兴产业力量引进到传统企业,就像暮年的老人激活了新的“造血干细胞”,精神再次矍铄起来。
奇瑞汽车“出海”
四是大树架新枝,皖企扬帆出海。以海螺水泥、奇瑞汽车、阳光电源、中鼎股份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不仅积极布局国内业务,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并购。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中鼎集团,通过海外并购和反向输出,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全球化之路。自2008年以来,中鼎股份累计斥资60亿元进行海外并购,实现了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同步研发、生产、配送的经营布局。目前,中鼎集团已成功进入宝马、奔驰、大众和通用等国际品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对中东、拉美、非洲地区而言,安徽拥有先进的制造业集群,通过扬皖所长,海外并购将是下一片产业转型升级的蓝海。
随着政策推进,安徽正逐渐成长为并购重组的“新锐”,有打法、敢行动,最关键的是打造了并购重组的资本市场生态。
策叔先从一家行业组织说起。
03
谁来做“牵线的红娘”?
2024年12月,安徽并购联合会筹备成立。
看成员构成,既有安徽省内行业协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也有上市公司及专精特新“小巨人”等。
看成立宗旨,提出要“联合安徽力量,对接全球资源,促进安徽省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健康发展,提升并购重组效率和成功率,推动产业融合与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梳理安徽推进并购的脉络发现,这只是整盘大棋中落下的一子。
如今在安徽,“政、产、资、金”各界合力,刮起了并购重组的阵阵春风。
这股春风,来自于有为政府的推动。
2024年12月,安徽省政府出台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重点支持优质企业并购重组、重点领域并购重组、跨区域并购重组等三大并购重组方向;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
其实,安徽早已谋划已久:建立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协调工作机制,由省政府负责同志任召集人,省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全省企业并购重组工作;
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计划”,全省陆续召开“以高质量并购重组助力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专题培训会”“并购基金座谈会”等;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全力当好并购重组政策的‘宣传员’‘辅导员’、助企并购的‘协调员’‘服务员’。”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说道。
政府顶格推进、顶层部署,彰显了安徽实施并购重组的决心与魄力。
其次是金融投资机构的助力。
并购重组,要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市场的逻辑谋事。每一个成功的并购案例,都离不开金融投资机构的助力。谈及在并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许多投资人笑称自己是并购重组的现代化“红娘”。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产,我们就会主动去帮忙匹配和挖掘。当牵线搭桥的两家企业成功‘联姻’却没有钱买房子时,国元也会‘慷慨解囊’,帮助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伟形象地说。
策叔在采访时获悉,“安徽已相继设立了并购重组基金、S基金,鼓励各类省内外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参与安徽并购重组基金组建。”安徽省高新投总经理曹飞认为,“发挥基金的引领作用,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源头活水,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只有企业主动找机会,更多企业开始谋求新一轮的并购合作。“安徽企业参与并购重组的热情,被点燃了!”这是许多政府领导、投资人和企业家共同的感受。
“并购重组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招商从土地招商、税收招商,转向资本招商,下一步全国开始进入到并购招商的新时代。安徽科技企业众多,并购机遇也多。”在2024年安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广慧并购研究院院长、广慧并购投资联盟主席俞铁成说。
当然,并购重组绝非简单的企业合并,如何实现业务的有效协同、文化融合和管理对接,在这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以预见,并购重组在2025年还将是一场重头戏,安徽又将上演怎样的精彩戏码?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