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安徽召开了一场重磅大会——2025徽商大会。
杨元庆、桂四海、尹同跃、刘庆峰、洪清华、倪泽望、徐鸣等知名徽商企业家,都回到了合肥。
这场重磅大会,有何深意?
位于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安徽创新馆。张大岗 摄
01
徽商,有多猛?
我们先从前不久刷屏的一条新闻说起。
2月17日,中央高规格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引发强烈关注。
很多人注意到,在此次参会企业家的有限席位中,有3位徽商,分别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和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
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前几天推出的“兆瓦闪充”引爆全网;
刘庆峰创办的科大讯飞,建设“世界声谷”,成为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
徐鸣创办的银河航天,是我国卫星互联网及商业航天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这3位徽商都是地道的安徽人,王传福是芜湖无为人,刘庆峰是宣城泾县人,徐鸣是安庆桐城人。
实际上,他们只是广大徽商群体中的代表之一,在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新兴产业赛道上,处处可见徽商的身影。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尹同跃从零起步,带领奇瑞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余承东带领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推出问界、智界等车型,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实力玩家。
5位“造车大佬”中有3人是徽商
如今,徽商已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的“半壁江山”,以至于坊间广为流传一句话:“安徽造车大佬,赚走了你买车的钱”,安徽人撑起了“中国造车”的半边天。
在餐饮服务业:汪书高带领小菜园登陆港交所;刘会平打造的巴比馒头,成为“中国包子第一股”;汪国玉创办的南城香,被称为“快餐坪效王”;束从轩的老乡鸡,在中式快餐行业交易总额中位列第一。
很多人评论说,“这4个安徽人,撑起中国快餐半壁江山!中国快餐江湖,一半以上的功劳都和安徽人有关。”
这并非场面话。放眼全国餐饮版图,还有四季民福、管氏翅吧、同庆楼等知名餐饮品牌,都是“安徽帮”。
在先进光伏产业:曹仁贤创办的阳光电源,是全球光伏逆变器头部品牌;
在资本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倪泽望,赛富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名声很大。
在零食产业:章燎原的三只松鼠,陈先保的洽洽瓜子,赵定的赵一鸣零食,创造出现象级商品零售;
在医疗器械领域:李西廷创办的迈瑞医疗,跻身全球医疗器械30强;
在电动车领域:董经贵创办的雅迪控股,已成为“中国电单车之王”;
不仅于此,一批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青年徽商企业家,也开始“上桌”,
印奇作为联合创始人,带领旷视科技成为世界级人工智能企业,并执掌千里科技(原老牌车企力帆科技);
唐彬森创立元气森林,在饮料行业成为一匹黑马;
……
当然,这样杰出的徽商还有很多,策叔不再一一列举,他们都是各自赛道的领军者,走在产业发展前沿,创造出许多新经济模式,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独树一帜,引发外界强烈关注,以至于有媒体用“凶猛”两字来形容。
从一张张企业排行榜单上,就可以感受到徽商的“凶猛”力量。
2024年“25位影响力企业领袖”,有6位徽商;
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徽商企业12家;
2024“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200强”,徽商企业16家;
截至2024年,各类徽商上市企业超300家;
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徽商企业36家,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一股新力量;
……
徽商“霸榜”的背后,是他们勇立潮头,勇当市场化改革的探路者,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在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特质:以闯天下的胆识气魄创新思进,以遍天下的宽广视野开拓市场,以冠天下的拼搏精神深耕实业……
在他们的身上,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以为天下的博大情怀回报桑梓,刮起了一股回归的旋风。
他们为何选择回到安徽?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科技生产车间。程兆 摄
02
到底看上了安徽什么?
徽商回归,固然有浓浓乡情的感召,但在市场经济“用脚投票”和各地激烈竞争的招商中,仅靠乡情引得“雁”归来,已经越来越难。
这么多徽商回归,到底看上了安徽什么?
徽商企业家们最有发言权。
“安徽省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地方,比亚迪在安徽优良的产业环境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王传福说。
“我对家乡怀有很深的感情,最近这些年,安徽不仅制定了制造强省战略,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并且善于通过战略投资抓住新的产业机遇,所以对我们企业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扎根安徽,立足安徽,在安徽发展的重要原因。”杨元庆说。
“家乡发展机遇多、势头好,创新氛围足,是最适合打造‘企业战略根据地’的地方。”一位徽商说。
发展机遇、营商环境、创新氛围……回归安徽,不同的徽商有不同的看法,但企业家是逐利的,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选择安徽一定有着深层次考量。
如果一个地区有国家战略加持,站上政策风口,吸引力和感召力则大大增强,而安徽恰恰具备这种潜质。
放眼全国,安徽是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叠加覆盖的唯一省份,是国家区域发展“区”“极”“带”新格局中具备全部形态的唯一省份。
可以说,安徽既在“区”中,又在“极”中,也在“带”中,是被国家区域战略叠加覆盖最多的省份之一。
对广大徽商而言,这种战略定位意味着要素集聚、创新活跃,布局安徽将带来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这也成为吸引徽商回归最有分量的“邀请函”。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安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下好创新先手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呈现出“形稳、势好、质优”的发展态势,蕴藏着无限投资机遇和广阔合作空间,释放强烈感召力。
最典型的便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徽整车、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等全产业链中,比亚迪、蔚来、国轩、美的、华为等加快布局,已在造车圈形成一种群体性行为,引领带动更多链上企业的投资风向。
当然,吸引徽商回归的优势还有很多,比如创新活跃强劲、生态资源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及专业化招商队伍、“以投带引”招商模式等等,这里不再赘述,重点来说一说所有企业家都关注的——营商环境。
策叔注意到,这几年,安徽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持续出实招、用实劲、下实功。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优化涉企政策供给……安徽用心用情解决好企业家的“急难愁盼”,赢得了广大徽商点赞。
更受徽商好评的是,安徽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也是在细节处见真章,让徽商感到暖心、舒心、贴心。
策叔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桐城市的一位企业家,这几年每逢春节和清明节返乡,都会收到一条慰问短信,让他很感动。
不止是桐城,为全力做好服务,2023年12月,安徽高规格成立了徽商总会,成为全球徽商的“娘家”,各市县也先后成立了地方商会或优秀乡贤理事会等,打造在外徽商服务保障“优生态”。
另一个是2025年春节期间,安徽高速关闭部分入口,让江浙沪百万返乡车辆先行,一时间刷屏。
一位网友说:“安徽兄弟让了路,我们才能早回家过年!”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安徽成人达己的情怀。
这是一个地方营商环境最生动的体现。当一个地方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这个地方一定会成为财富的洼地、创新的高地、创业的福地。
这是安徽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对全球徽商的郑重承诺,成为吸引广大徽商“回家乡,建家乡!”最强感召。
比亚迪合肥长丰基地生产线
03
为安徽带来了什么?
杨元庆带领联想集团,在合肥投资联宝科技,建成联想在全球最大的PC生产基地,2024年营收超千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企业百强第一位;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在安徽已投资近1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将超过10万人,目标产值超2000亿元;
方洪波带领美的集团,在合肥、芜湖、安庆等地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贡献了6家安徽企业100强,仅美的芜湖公司销售收入就突破千亿元;
先导科技朱世会,在合肥孵化了独角兽先导电科,估值140亿元;
……
当下,徽商“回安徽、建家乡”,正在掀起一股热潮,成为一种趋势。“回安徽,就对了”成为徽商们的共识。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省亿元以上在建徽商回归项目2552个,累计到位资金4373.3亿元,年均增长12.1%,占全省利用省外资金比重由5.5%提高到8.6%。其中,2024年,全省亿元以上在建徽商回归项目777个,实际到位资金1313.4亿元,增长15.1%。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带着真金白银回到了家乡,还主动当起了安徽发展的“合伙人”,助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安徽。
2021年,比亚迪落户合肥长丰,共吸引128家核心配套企业落户,构建起3小时产业供应生态圈,催生出令人震撼的产业聚变效应,成功构建从电池、电机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大关,整车产量95万辆,稳居全国县域第一,成为长丰县GDP突破千亿的核心力量。
不仅是在长丰,比亚迪还在安徽无为、蚌埠、滁州、阜阳建设了新型动力电池、电池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助力安徽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群。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位。2025年1-2月,安徽以44.48万的汽车产量力压广东,首次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
放眼全国,每4辆出口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车,约有1辆“安徽造”,成功树起了极具辨识度的产业地标,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上的造车强省。
策叔注意到,徽商回归中,还频繁出现一个现象:不少徽商在一期投资尝到“甜头”后,上马二期、三期项目或扩建新厂,为安徽发展投下坚定的“信心票”。
仅在长丰,比亚迪就投资建设了一期、二期、三期整车项目。
余承东带领华为与科大讯飞合作建设全国首个万卡集群,与江淮、奇瑞合作推出尊界、智界等汽车,华为“四界”有两界落地在安徽。
珍宝岛药业董事长方同华,数十年间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建立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等,助力亳州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
实际上,不仅是徽商频频二投三投,还明显带动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企业看好安徽、加码安徽。
德国大众汽车连续向合肥投出3个10亿欧元;新加坡佳通轮胎投资约72亿元,建设占地2500亩的新厂区;美国康宁汽车玻璃项目持续在合肥落地,总投资额超200亿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传福、杨元庆、李斌等徽商大佬,不仅投资安徽,更主动成为安徽“双招双引”的宣传联络员,传播安徽声音,展示安徽形象,加速了徽商回归的步伐。
特别是在安徽的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中,徽商“回归火”越烧越旺,“归巢燕”越来越多。“十四五”以来,徽商回归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到位资金3323.7亿元,占徽商回归项目资金76%。
他们与安徽本土徽商共同投身十大新兴产业,挺起安徽新兴工业大省的脊梁。他们回归的实践,生动地诠释了一句话:“徽商好,安徽才会好;安徽好,徽商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