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安徽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7550亿元,连续四年跨越六个千亿台阶;科技企业融资率达到60%;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六家大型银行总行级科创中心全覆盖的省份……
一项项亮眼的成绩,正是安徽奏响“产研金”交响曲的生动注脚。
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中,“产研金”是关键一环。安徽是如何推进的?
金融活,企业活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金融是经济的血脉。”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更是需要金融的全面助力。
从国家来看,我国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并指出“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把科技金融摆在了金融工作的核心位置。
2024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科技金融体系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需求更相适应。”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不仅仅是因为金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血液”,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运作、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式,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扩张的全方位成长。
从原始创新来看,科技型企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金融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例如,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是科技企业早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2004年获得来自埃隆·马斯克和其他投资者的750万美元A轮融资,为后续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支持,特斯拉可能无法实现从概念到量产的关键突破。
从资本市场来看,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通过IPO和并购重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
比如,2014年阿里巴巴登录纽交所上市,融资25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这笔资金帮助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电商和云计算业务,巩固了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公司自身来看,金融可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科技创新风险较高,金融工具如风险投资和科技保险能有效分散风险,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科技领域。另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也能够帮助企业分担创新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可以说,“产研金”融合发展正当其时,已成为各省特别是科技资源富集省抢抓的重要工作。
安徽就是其中一个。经过数年发展,安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了以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具有竞争力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城市发展骨骼的同时,也展现出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只有将资金引导在最具潜力的科技企业和项目上,才能帮助新兴产业获得更多资源,助力安徽打造“三地一区”。
“截至目前,安徽拥有上市公司186家,位列全国第七;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排名全国第六,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和‘投长期’,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对于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具有重大意义。”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金融所所长王斌告诉《决策》。
那么,安徽又是怎么做的?我们从一项计划说起。
“最长情的陪伴”
2023年6月,安徽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
为何要出台这项计划?
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金融研究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科创企业发展快,资金支持少不了;要想科创企业发展好,转变观念是必要。面对企业源源不断的资金需求,如果依旧按照原有金融业务模式发展,不仅解不了企业燃眉之急,更可能阻碍企业发展,甚至将新兴之火吹灭。”
顾名思义,这项计划强调银企之间的共同陪伴和成长,低成本、长期限、高额度,主要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市场逻辑,银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创新以金融服务优先权为基础的跨周期风险收益动态平衡解决方案,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科技金融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计划一经发布,有效打通了科技企业的融资堵点,赢得了许多企业家的点赞。
安徽省阿尔法汽车零部件公司是一家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周转困难的瓶颈,得益于“共同成长计划”,阿尔法汽车零部件公司同徽商银行签订了3年期6000万元“共同成长计划”意向授信合作。
“作为本土银行,徽商银行积极参与‘共同成长计划’,帮助更多科创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如今徽行在全省率先推出科创企业专属的‘技术流’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更科学精准地开展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徽商银行科创金融部负责人介绍说。
截至2024年末,“共同成长计划”签约银行107家,签署协议户数超1.2万户,贷款余额1700亿元。企业和银行加入到“共同成长计划”中来,让充沛的资金接力服务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计划为企业解决了陪伴的问题。在成长关键期与企业‘共进’,在成熟壮大后与企业‘共赢’。我们现在有一个大理念叫做生态圈,能投就投,不能投时银行也会为企业牵线搭桥。”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公司部负责人说。
更重要的是,“共同成长计划”让更多银行逐步转变了金融观念:不看资产看知产,不看当下看未来。
成立于2017年的安徽新熙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是微生物发酵,研究“高大上”的产品却缺少成果转化的资金。在全面评估企业的状况后,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主动找上门来,与企业共同签署了“共同成长合作协议”,审批了100万元“科技贷”用于产品转化,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技术研发领域。
一年多过去,“共同成长计划”的“朋友圈”再度扩容,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政府、平台也加入进来,选择给企业最长情的陪伴。
“从政府、企业到院所机构,都很友好”
在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指出,2024年,安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这种创新生态的形成,离不开“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的构建。特别是金融“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让安徽展现出鲜明的科技底色。
“科技金融不是遍地开花,在安徽,从政府、企业到院所机构,都很友好。”一位深耕安徽金融界的人士说道。
这得益于多方力量形成的强大合力。
首先,政府当好陪跑员。2024年7月,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会同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的通知》出台。外界称之为“共同计划2.0”版本,通过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专项行动,打好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着力形成“股贷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
其实,政府早已谋划在先,行动在前。早在2021年6月,安徽就启动了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并跟进实施了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组建长三角(安徽)资本市场学院,推动更多成熟期的优质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其次,建立基金丛林。有业内人士直言:“没两把刷子,玩不转引导基金。”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基构建的“科创金融”模式风靡各地,国家级大基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是耐心资本的主要参与者。
在推动“产研金”深度融合过程中,安徽实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培育计划,助力企业创新长跑。
作为七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合肥,便是一个最佳佐证。近年来,合肥充分发挥科创金融改革主力军作用,依托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三大国资投资平台作为开展资本招商的“主阵地”,并且联合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共同设立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重仓”京东方、“托举”长鑫存储、“抄底”蔚来,一连串的投资故事为外界津津乐道,合肥也被许多人称为“最牛风投城市”。2024年,合肥市“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典型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同样,平台也在发力。致力于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实验田”的科大硅谷,正以构建基金丛林为抓手,以50亿元耐心资本为引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协同”的独特模式,开启了一场资本与科创的深度探索,成为合肥科创金融改革的一张特色名片。
放大到全省来看,安徽“以拨转投”转变资金使用方式,现已布局组建2000亿元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000亿元的国资“6+1”基金体系,建立覆盖从种子孵化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股权基金体系。
比如,低空经济就是基金界的“新宠”。2024年4月,安徽省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芜湖市湾沚区成立,通过政府领投、企业资本跟投的方式,基金出资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这些基金将为芜湖乃至安徽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口号喊得再响,行动出台再多,根本还是要让服务直达企业。
企业上台展示自己,有意向的投资机构现场交流。安徽省科技厅、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在全省开展“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活动,帮助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
“安徽现在是‘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主题’,通过‘线上常态化推送平台+线下专题对接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资本和企业能够更快地‘双向奔赴’。”一位参加活动的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