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2-3期 > 特别策划

“四链”融合新打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3-31

蝴蝶振翅时,谁助它破茧?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最常遇到的问题。在2025年的春天,Deepseek、宇视机器人、《哪吒2》、祖冲之三号……一个个“现象级”科技爆款的成功,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出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密码——唯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才能锻造出破局时代的澎湃动能。

“四链”融合,关键在“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环环相扣、相互推动,是破题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创新链是源头之水。从基础研究突破到前沿技术探索,从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到产品应用转化,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活力。

产业链是发展之基。成熟的产业链关系着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与繁荣,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由大向强的关键支撑。

资金链是脉动之力。资金是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血液”,保障产业链上下游资金链条的稳定,才能为实体经济通畅运转打下坚实基础。

人才链是智力之本。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构建“育才用才”新高地,搭建“以才引才”强磁场,才能蓄力打出融合的更大攻势。

放眼全国,各地妙招频出,创新“四链”融合新打法。上海以“四链”融合为牵引,助力“五个中心”建设;杭州念好“金木水火土”五字诀,在科创新赛道上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深圳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安徽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生态闭环,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协同机制,形成了北斗七星式“四链”融合机制,激发出创新裂变效应……

一张张各具特色、亮点十足的“四链”融合实践图谱跃然于眼前。

由此,本刊深度解码深圳“四链”融合新范式,透视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改革的创新打法,调研“产研金”行动,问道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分析上海、青岛、苏州等先发城市的典型做法,为各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思路启发。

我们坚信,持之以恒推动“四链”融合,各地必然会催生出下一批“六小龙”“六小虎”。

我们为大家分享三个案例,如下:

上海:以“四链融合”为牵引,加快“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助力“五个中心”加快建设,提升城市能级。

创新链方面,上海把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放在首位,依托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科创高地,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Web3.0、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和数学等基础学科,打造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产业链方面,聚焦“3+6”重点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张江、“大零号湾”、临港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并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协同。

资金链方面,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设立科创板,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同时优化政府产业基金运作模式。

人才链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如优化落户条件、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并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高端人才。

当前,上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18家,累计2926家。产业链韧性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1/4,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资金链支撑有力,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和质量领先全国。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持续增长。

青岛:以“三位一体”为抓手构建四链融合新生态

青岛围绕“三位一体”布局,出台《关于强化人才资源统筹 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探索构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新生态。

打通政产学研“协同”断点,健全融合发展推进机制。青岛针对部门之间力量不统筹、高校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不匹配、高校院所与企业技术攻关不协同等问题,加强部门与部门协同,完善统筹推进机制;加强高校与地方协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动态调整学院和专业设置,累计建成2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新增145个新兴学科专业;加强院校与企业协同,助力技术联合攻关,2022年以来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24所高校院所合作。

打通产业人才“育用”断点,激发融合发展人才活力。针对“高校培育的人才企业不好用、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育不出”的问题,着力创新产业人才育用模式,通过探索“共引共享”模式、“项目聚才”模式、“校企共育”模式,有效打通产业育才用才堵点。

打通创新成果“供需”断点,提升融合发展创新效能。青岛从供给、需求、服务“三端”发力,构建多元联动的转化体系。从供给端发力,“优质成果”及时发布。上线“青岛好成果”发布对接平台,打造青岛海洋科技大市场,达成产研合作85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05亿元。从需求端牵引,“成熟成果”落地转化。依托技术经纪人链接企业需求,发挥其懂技术、懂市场、懂融资的复合型优势,促进企业需求与成果供给高效对接,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903人。从服务端保障,“潜力成果”挖潜培育。目前已打造纺织新材料、高分子工程、工业互联网3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指导国家级人才企业建成纳米压印、虚拟现实2处行业性中试平台。

苏州:从“小种子”到“城市创新丛林”

苏州不断打破边界、搭建平台、加强链接,促进“四链”共生耦合,助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壮大“城市创新丛林”。

围绕产业聚人才。苏州坚持把人才创新资源作为支撑力量,同步绘制产业地图和高层次人才地图,大力招引和集聚各类急缺紧需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全市98%的领军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

突破瓶颈抓创新。苏州大力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推出创新联合体的“落地版”,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城市品牌,为高校搭建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桥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融合发展育人才。苏州提出要做各类创新主体最可靠、最贴心的“创新合伙人”。成立苏州科技商学院,通过创新“政产学研金”联合发展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形成合力,实现“科技人员懂产业,产业人员懂科技,科学家懂管理,管理者懂创新”,推动产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资本赋能。

资本赋能“硬科技”。2024年苏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5家、总数达到219家,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五。服务企业上市,首抓服务人才科技企业。苏州全力挖掘相关人才企业和科技企业,择优置于上市企业后备库加以培育。积极发挥市场力量,集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资源支持上市后备企业,全力满足企业创新的融资需求。

爱才留才“暖”生态。苏州以创建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通过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人才社区,统筹谋划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人才社区建设,切实为人才在苏州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建设“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助力各方人才在苏州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