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南京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建邺-江宁)正式成立,聚焦“数字滨江、智造滨江、国际滨江、人文滨江”的目标,合力打造南京产业科技创新的“长江黄金右岸”。
一个是长江经济带入苏“第一站”,一个是跨江联动“前哨”——江宁区、建邺区,这条“长江黄金右岸”是如何打造的?
为什么要打造“长江黄金右岸”
“长江黄金右岸”位于南京市沿江区域,串联了长江南京段区域的江宁、雨花台、建邺、鼓楼四个行政区,规划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特别在建邺区和江宁区的交界处,是长江经济带入苏的“第一站”,形成了南京沿江发展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南京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4年9月,在南京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上,将“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列为十项攻坚性任务之一,提出 “中心带城郊、先发带后发、相邻成一体”的共建思路,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以先行启动实施“伙伴园区”计划为抓手,打造滨江产业创新带等“三带一区”的发展路径。
滨江产业创新带的建设,正是南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这也是南京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创造增量机遇的具体行动,通过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滨江产业创新带成为南京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带。
其次,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新一轮科技创新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交叉地带,单兵突进难以实现,固有创新资源的互动、流转与聚集程度难以满足研发需求,必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
滨江产业创新带所在的区域,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创新潜力,通过跨区合作,南京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益。
最后,联盟的成立将有效破解同质化竞争、“内卷式”招商等问题,推动形成一体联动、互促共融的发展格局。这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滨江产业创新带的建设,南京可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化学效应”
从地理距离上来说,开车20分钟就可以从南京奥体南抵达江宁滨江开发区。随着滨江新城—河西新城方向快速路的打通,2024年以来,滨江居民来河西逛街,河西居民去滨江长江岸堤赏景的跨区流动越来越频繁。2025年,如果扬子江大道雨花段竣工交付,从江宁滨江开发区驾车前往建邺区仅需15分钟。
除了地理距离上的“拉近”,梳理这一区域的特色产业,可以发现,江宁和建邺在产业链上,能够产生上下游关联互补,合作机遇多。
建邺高新区是南京主城区最大的都市高新园区,已形成“金融+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为主要业态的格局,数字经济领先,综合优势突出;生态科技岛是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和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初步形成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态环保、新能源、文旅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江宁滨江开发区是万里长江流入江苏的“第一站”,近年来,园区锚定“走在全省制造业园区最前列”的发展目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持续发力,引进中兴通讯、爱尔集新能源、中材锂膜等一批制造业龙头项目,产业基础水平和产业链不断向高级化、现代化迈进,逐步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建邺-江宁)根据功能互补需求,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要素、联动发展,提升优势互补和双向赋能水平,能够推动各自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优势,从而激发一连串“化学反应”。
新型协作关系
建邺区、江宁区先行探索、率先融入,组建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充分发挥滨江资源优势和禀赋特质,以建邺高新区、生态科技岛经开区和滨江开发区为结对发展实施主体,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基金管理等领域加强合作,深化“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头部+配套”新型协作关系,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此次结对的建邺高新区、生态科技岛经济开发区和江宁滨江开发区从10个方面“破题”,包括共创飞地园区、共建产业集群、共引高端要素、共促科技创新、共商资本合作、共通人才要素、共治营商环境、共识生态优先、共融港产资源、共谋区域发展等。
在共创飞地园区方面,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梳理出年度工作清单,建立了招商项目流转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换招商信息和市场动态,共用合作平台,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并探索建立“飞地园区”。
在共商资本合作方面,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联合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通过基金互投、REITs扩募、金鱼嘴基金街区路演等形式,策划共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点项目,实现“1+1>2”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在共通人才要素方面,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构建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促进人才信息互通和供需对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两区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在共筑优质生态方面,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在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推动新济洲、江心洲创建省级“生态岛”试验区,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促进优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服务保障支持。
在联盟成立当天,根据建邺区、江宁区签订的滨江产业创新带区域结对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以产业共育、要素共引、强优补短、互利共赢为合作导向,把建邺高新区、生态科技岛经济开发区和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作为结对发展的实施主体。
跨区合作的“先锋队”是企业。江宁滨江开发区的中江新材料、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明可达传动科技等6家企业与建邺高新区、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签署布局研发及总部协议;建邺高新区、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的零洞数智科技、康缘琴纳医药、江苏坚米智能等6家企业与江宁滨江开发区签署生产基地协议,迈出跨区域沿江合作的第一步。
在具体合作上,建邺区零洞数智科技、纵横智飞无人机等6个项目已与江宁滨江经开区签约,共同融入“4+N”产业基金集群,利用南京金融城和金鱼嘴基金街区的金融资源优势,协同开展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
滨江产业创新带作为南京探索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的一块“试验田”,承载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建邺区与江宁区的率先行动,滨江产业创新带联盟(建邺—江宁)的成立,标志着南京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未来,南京市级部门将强化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区域间项目共引、利益共享、考核共担机制,合力打造出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带。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