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5年 > 2025年2-3期 > 路径/实务 > 长三角一体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浙丽转”模式

  作者:翁佩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5-03-31

山区能不能搞创新?

浙江丽水在实践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只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域均为革命老区的浙江丽水市,在浙江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改革实践中,探索出“147·浙丽转”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山区也能搞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为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2024年,丽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经济增速达6.6%,位列浙江省第一,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分列浙江省第一。

什么是“浙丽转”模式?有何创新之处?

“浙丽转”模式创新的由来

丽水市是浙江省内相对欠发达地区,市内所有区县(市)都曾被列入浙江省山海协作“山区26县”。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少、人才短缺、创新水平低等问题,困扰着丽水。在科技快速发展下,丽水更是面临着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和科技鸿沟不断扩大的风险。

面对山区26县的科技困境,浙江省在2021年启动建立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改革。通过以“先用后转”为切入点,推动高校院所面向山区26县,实施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以需定转”等新方式,促使技术、人才、载体、资本、服务等科技创新要素向山区县下沉,为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要使改革能有效推进,必须要先破解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 “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制度困境,充分调动技术供给方的积极性。为此,浙江打出一套“组合拳”

首先,浙江省创设“安全屋”制度。浙江省科技厅与财政厅联合开发“安心屋”职务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平台,进入“安心屋”的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免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

其次,浙江省不断扩大“先用后转”成果池。规定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三年内未转化的,原则上均应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进行转化。

丽水市的缙云县、龙泉市两地,率先被纳入浙江省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转移支付体系改革试点。两地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得益于此,缙云县于2022年捧得浙江省科技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这是山区26县首次获得。随后,浙江省科技厅于2022年8月在龙泉市召开山区26县成果转移支付改革交流会,充分肯定了龙泉市试点成果,并在丽水率先全域推广完善。

丽水市紧紧围绕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5个特色创新领域的需求,最终探索出“147·浙丽转”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该模式不仅帮助丽水快速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也得到了浙江省认可,在全省示范推广应用,并被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以内参形式报送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务院研究室及国务院各部委办局。

有何创新之处

丽水市为加快科技资源向山区县集聚,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指导“先用后转”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效推进,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147·浙丽转”模式,即形成了“打造一个管理体系、梳理四张转化清单、聚焦七个实施步骤”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梳理发现,该模式能在浙江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改革中脱颖而出,其主要创新点在于:

一是打造“五有”管理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以“先用后转”的新方式转化,专门构建“有组织、有平台、有团队、有路径、有政策”的保障机制。

一方面,组建“先用后转”成果转化加速器,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组织保障。在科技局牵头下,统筹技术服务中介、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组建以推广使用“先用后转”为中心任务的成果转化加速器。

另一方面,搭建“浙丽科创云”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路径保障。依托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安心屋”“供需荟”等省级网上科技成果池资源,搭建地方性应用平台“浙丽科创云”,引导供需双方在平台上完成“技术难题凝练、成果匹配对接、成果转化落地、政策评估兑付”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做到全链条可控、全流程网办、全过程可视。

第三,合作共建实体化研究院,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人才保障。在丽水市委组织部牵总推进下,各县市区与浙大、杭电、之江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建实体化研究院。目前,丽水已合作共建16家实体化研究院,做到各县市区实体化研究院全覆盖。通过实体化研究院,为丽水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截至2024年7月,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95人,其中全职社保缴纳丽水的93人、柔性引进202人。

最后,出台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政策保障。一方面,通过出台“人才科技新政38条”,整合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资源,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另一方面,通过保险兜底,降低成果转化风险。支持企业用创新券购买“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和科技成果实施终止限制”保险,有效解除中小企业后顾之忧。

二是梳理“四张转化清单”,创新科技成果精准落地机制。丽水市围绕半导体、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五大主导产业和15个特色创新领域的需求,在市科技局牵头下,编制“技术需求、技术匹配、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四张清单。在四张清单指引下,推动技术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在丽水精准转化落地。

三是聚焦“七个实施步骤”,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机制。对于“先用后转”科技成果转化新方式,丽水市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通过抓住成果转化推进工作中七大关键环节,逐步形成了“聚焦一个产业、构建一份导图、打造一个平台、匹配一批成果、实施一批转化、招引一批人才”七步工作推进机制,确保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

树立起“山区也能搞创新”的自信

“浙丽转”模式改变了丽水的科创资源禀赋,科创能力和科创水平不断提升,让丽水树立起“山区也能搞创新”的自信。

缙云县连续两年捧回浙江省“科技创新鼎”。高水平的科创成果不断涌现,珏芯微电子的“碲镉汞高温型制冷红外芯片及探测器技术”斩获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并入选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备选库。由青山钢铁牵头的一个项目成功列入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经费补助1838.2万元,实现零的突破。

“浙丽转”模式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丽水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近些年,丽水市从无到有打造出半导体全产业链,青田元宇宙未来产业先导区入选省未来产业培育名单,丽水开发区关键核心零部件、缙云数控机床整机、青田高端新材料分别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丽水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百强、省开发区创新驱动第六名。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56%。

“浙丽转”模式加速科技型企业生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给丽水发展注入活跃的市场力量。通过大力实施大企业成长计划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截至2024年8月,丽水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高新企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分别达到33家、908家、4家、318家。

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达到3.37%,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7.56%。快速生长的科技型企业,为丽水经济向“新”发展带来无限希望,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丽水落地生“金。”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6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