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已有八年。八年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各地乡村振兴卓有成效,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农村深化改革的难题依然突出,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依然艰巨。
乡村振兴非常需要也完全可能取得突破,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组织发力。
项目策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项目策划是重要抓手。要积极开展项目储备,建立项目资源库,挖掘创意,打造IP,提升吸引力和科技含量,推进项目落地。
筛选项目。围绕市场供需、投入产出、商业及盈利模式等开展可行性分析,同时清查项目条件,依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底蕴、文化元素、风光景致等进行相关分析,科学编制项目策划报告,精选出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确保项目投入产出平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加强项目监管,对项目立项、投资、进度、质量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明确定位。应明确项目发展目标,定位项目的主要功能、产品特点、目标市场等,塑造项目独特的形象和品牌。例如,针对年轻及少年儿童游客群体,可结合潮玩、露营、研学、咖啡等文化,推出时尚、潮流、有趣的旅游产品;针对中老年群体,可结合康养、民俗、非遗、书院等文化,打造静谧、安逸、舒适的休闲度假环境。
挖掘创意。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打造项目独特亮点。可结合本地独有的传统民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山歌舞蹈等IP,努力让乡愁记忆“活”起来,增强项目的文化性和辨识度,比如开发特色农产品,打造创意田园花海、创意修复改造老旧建筑、利用自然条件打造特色山水林景观及观光步道、水道等。
用好科技。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创意,特别是网络化、数学化、智能化等科技工具与手段,加持、赋能、服务项目策划,培育和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
资金投入是乡村振兴的“血液血脉”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应通过多元化渠道、模式和方式,鼓励各路资金合围,为乡村振兴投入充足的资金。
农民投资。确保农民各项合法产权权益及流转收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民投资意识、素质、能力和水平。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乡村振兴项目,改革创新农民合作社等组织,让农民“人人当股东、户户做老板”,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
社会资本投资。通过针对性优惠政策、全过程服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举措,降低成本,提高回报,热忱欢迎资本下乡,打消其前忧后虑。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对口帮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落实企业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合作、技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投资建厂、开发文旅项目等途径,参与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更应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上发挥独特作用。
政府扶持资金。做好财政规划,服务乡村振兴,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为乡村振兴项目及惠农工程筹集、安排、发放专项补贴,并减少中间环节,能补助到家庭和个人的尽量直达到位。全面对接乡村振兴及“三农”支持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数字农业试点、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乡村交通、水利工程、改水改厕、旧房改造、社会保障等所有涉及乡村的项目,争取更多“三农”资金用于乡村振兴。对资金使用务必严格审核审计,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乡村振兴及“三农”,严防“跑冒滴漏”。可探索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和引导基金,针对特定领域或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基金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债。在明确政府债务融资工具的金额上限、投资范围、乡村振兴项目所占比例、使用监管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长期低成本的债券资金支持。
信贷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配农村市场主体的信贷产品,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县域、乡村延伸,鼓励金融机构下沉设立乡村振兴特色网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农村小微企业、农户的低成本融资需求,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增强涉农信贷的可得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度。重点扩大粮食安全、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装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信贷投放。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提高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和效率。发挥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作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创建。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反诈能力。
人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支精通农业、熟悉农村、热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本土人才培养与外来人才引进并重。本土人才对乡土环境具有深刻理解,外来人才可带来新的理念与视角,要制定措施,搭建平台,留住、激活本土人才,吸引、用好外来人才。明确责任,开辟渠道,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和培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支持乡村技术、营销、管理等各类能人创业、展业、办企业。重视、用好具备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展成为家庭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和主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农村组织创新。
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就业与创业。加强学校与乡村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对接渠道与实习实训机会。优化乡村创业环境,为选择乡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注册、场地、资金、贷款、担保、奖补、税收等激励政策,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持续扩大与优化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
推动干部、教师、职工、乡贤下乡返乡。稳定政策预期,打通下乡堵点,确保人才下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推动干部挂职、任职锻炼,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激励教师下乡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鼓励职工返乡创业,鼓励优秀乡贤代表“反哺”家乡,凝聚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建立技术转移机制,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高校及科研机构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新质生产力。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农产学研深度融合。
市场导向是乡村振兴的“航标灯塔”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要在市场导向上取得突破。要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反馈、预测、保障机制,及时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和服务。
建设市场信息渠道。需建立完备的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对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消费趋势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收集,运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挖掘市场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产业发展及“三农”提供决策支持。要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将市场分析结果传递给乡村企业和农户。
发挥线上线下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以及大数据、数智化技术,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及市场占有率。通过建设农产品展示平台、农业旅游景点等,让消费者线下体验农产品。推动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和优势互补。
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及市场调节功能。政府要定准位、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要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上积极作为,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明确市场规则和竞争行为准则,保护和支持创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及投资者权益。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作者系海南省安徽商会会长)